朱潔
【摘 要】如何使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更加有效?本文結合增城市東方職業技術學校開展有效教學的實際,從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建立新的教與學關系;專業知識是立業之本;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學生,正確的引導學生;德育課教學的有效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中職學校開展德育課有效教學。
【關鍵詞】中職學校 德育課 實踐教學 形勢
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是保證學生順利就業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的根本保證。實踐是德育的真正本質。在教學中,我們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滲透實踐教育外,還應充分借助社會實踐活動這一平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
一、分析中職學校德育課的教學模式
1. 社會職業實踐調查體驗
社會職業實踐調查是學生結合本專業的行業特點,以行業在經濟社會中發展的地位、行業發展的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技術發展、行業技術人員的素質等情況為主要內容,本著“客觀分析”的原則,在學生做、聽、看、思、談、寫的基礎上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對職業工作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行業的認同感。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學內容和教育的需要,我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財務會計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班主任工作管理、學生工作管理的現狀調查,計算機專業市場需求調查,建筑施工專業所需人才,機械專業就業形勢調查,職業道德模范訪問等等。又如,我們組織幼教專業學生到當地最大規模的幼兒園進行見習,觀摩。培養學生對將從事的職業產生自豪感、熱愛感、認同感、責任感。
2. 職業技能實習實踐體驗
職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實習階段是學生第一次擇業上崗的大練兵。職業技能實習過程中的態度是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道德品質的真實體現,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學生在職業技能實習中的道德行為規范提出具體的要求和規定,重點培養學生愛崗敬業、遵守紀律、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職業道德品質。例如,我們組織機電專業的學生在實訓期間開展勞動技能比賽,在比賽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
3. 學校日常管理中的道德實踐體驗
道德實踐活動是學校日常教育管理的一種有效形式。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學校把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列入日常教育計劃。每學期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定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如開展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的實踐活動,把學生置身于創造優美校園環境的實踐中,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美、珍惜美;開展維護公共秩序的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提出了更高的紀律要求,更有利于遵紀守法習慣的養成。開展富有積極的道德實踐意義的活動,如“貧困學生助學扶助活動”“為災區獻愛心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二、分析中職學校德育課實踐教學的形勢
1. 注重信息技術與德育課教學資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專業特點,整合教學資源,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設計、備課、上課、作業布置以及教學評價中去。通過信息技術與德育課的整合,是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整合德育教材,摒棄枯燥乏味的說理教育。編寫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整合各門課程中的純理論文字,保留精華和實用部分。授課過程中擬定一系列德育主題,分階段組織學生課下搜集資料、課上討論分析,聯系生活實際,得出科學結論。
2. 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德育課教學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理論課教學,其二是實踐教學。傳統德育課教學主要側重于理論課教學。東方職校根據學校實際,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統籌安排學校德育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內容。采用“請進來”的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給學生介紹社會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宣講先進人物事跡,暢談先進人物工作、人生的體會,和師生開展直接交流、研討。采用“走出去”的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開展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為依托,開展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教學和實踐服務活動。
三、結語
通過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感情、對專業學習的態度、組織紀律、協作精神等方面,比以前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實習生、畢業生在崗位上表現出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敬業精神、進取精神,用人單位對實習生、畢業生的滿意度也逐步加大。
【參考文獻】
[1]白玲玲,姜輝,李偉威. 基于就業導向的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為例[J]. 遼寧高職學報,2009(07).
[2]王鳳川. 職中教師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6).
[3]陳本壽.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0).
[4]姜紹霞,襲祥龍,陳雪梅. 論課堂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J]. 科技資訊,2007(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