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捷
【摘 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日趨多元化,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學習和交往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更好地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構建大學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掌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減少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構建在數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之上新媒體,以不可抵擋之勢迅速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們的溝通交流方式。新的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讓新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1 新媒體的類型簡介
在技術飛速進步的情況下,新媒體的概念是動態的,其內涵和外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豐富和發展。在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相互融合,技術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大背景下,目前暫且按照傳播途徑和接收端,將新媒體大致劃分為手機通訊、互聯網、數字電視三大類。手機通訊新媒體是以手機為接收端的媒體形態,包括手機即時通訊(如手機語音通訊、短信、彩信、微信、飛信、手機QQ等)、手機報刊、手機電視、手機廣播等;互聯網新媒體是建立在互聯網絡基礎上的各種媒體形態的總稱,包括門戶網站、BBS、電子報刊、電子書、搜索引擎、BLOG、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等;數字電視主要包括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戶外無線媒體等。由于技術的發展,這三類新媒體之間的界限變得相互交叉重疊,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終端的發展,實現了在一個設備上實現三種傳播途徑的接收功能。
2 新媒體的特性
2.1參與的互動性
新媒體的互動性主要表現在接觸使用新媒體的便捷易用性,按需定制。通過簡單的和人性化的控制操作,方便獲取感興趣的海量信息。普遍具有用網絡接入功能的智能手機系統和平板電腦,將這一特性變得更加突出,應用范圍更加廣泛。
2.2交流的平等性
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平等的發布消息和表達意見的權利。無論是何種身份,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參與者能及時就感興趣的觀點進行交流、溝通,提出自己的意見,表達本人態度。
2.3傳播的即時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遞具即時性的特性?;ヂ摼W絡中的微博等新媒體傳播的速度幾乎與事件的發生同步,信息更新也很快,每件事情基本都能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發布,只要有一部能接入互聯網的手機,每個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成為信息的提供者。
2.4信息的開放性
在新媒體環境中,參與者突破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心所欲地發布、接受信息,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形態與他人共享,靈活獲取信息。新媒體所涌現的內容涵蓋面廣,表現出開放性的特征。
2.5受眾的廣泛性
新媒體環境下能實現一對多、多對多等傳播方式的融合,受眾是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可以同時接收到同一消息,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信息跨時空傳播不再是問題,信息的受眾廣泛。
3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媒體的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多途徑,更生動,高滲透性成為現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手段。
3.1新媒體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化途徑
在新媒體環境下,微博、討論群組、短信平臺等多種方式的應用,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載體,改變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班會、實踐等主要傳統手段,學生接觸信息資源、接受潛移默化的途徑更多,內容更廣泛,具有更高的共享程度,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3.2新媒體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動的表現形式
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綜合運用多媒體的方式,生動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變原有的單一枯燥的學習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發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受教育者在直觀的情境中升華思想,潤物無聲地認同和接受教育,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變得生動多樣。
3.3新媒體環境提高了被教育者的主動性
新媒體技術所改變的信息傳播方式,教育者與學生可以平等、輕松地交流,賦予了每個人創造與分享的機會,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搜索、發布信息。這種雙向互動使大學生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和互動交流,從而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
3.4新媒體環境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大學生在新媒體發表觀點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并針對各種問題第一時間進行引導,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現精準處理。
4 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4.1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的海量信息使學生對信息的選擇余地增大,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主體意識大大增強,更傾向于通過自己的獨立判斷來進行信息的選擇和利用,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多樣化的特點。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采用更加平等和自由的方式開展,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勢必要遭淘汰。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導工作難度加大。
4.2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責任觀念和道德意識弱化
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出于對社會責任考慮的欠缺和個人約束的漠視,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淡化。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很容易失去判斷和選擇能力,輕信網絡謠言,傳播不良信息,造成行為失范。endprint
4.3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性格的不良影響
相對于傳統的交往方式,新媒體的虛擬性容易引發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在虛擬的人際交往空間中,能輕松、無拘束地展現真實的自我,在虛擬空間中尋求平等的對話與尊重,導致了部分學生熱衷于虛擬交往,造成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生活中對新媒體的依賴性很強,這種對新媒體的高度接觸也逐漸影響其其他方面的生活,產生了緊張孤僻、厭倦生活等問題,進而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趨向。
4.4新媒體環境對學風的不良影響
新媒體在信息獲取方面的便利性使得部分大學生對知識不愿思考,懶于總結,作業或論文基本是不假思索的復制他人勞動成果,不利于大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學術性格;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使得部分學生在考試時抱有僥幸心理,不認真復習,絞盡腦汁通過種種電子化方式舞弊,極大地打擊了誠實勞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媒體海量信息的誘惑使學生上課時很難中精力,手機上網、刷微博、發信息、接電話,影響了正常教學秩序;部分學生沉迷網絡娛樂中,浪費寶貴青春年華,影響學習成績。以上種種行為都是新媒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危害高等教育教學正常秩序。
5 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和內容等方面遇到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掌握新媒體的特性,多思考,多實踐,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時將不利的影響降至最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5.1加強制度建設,從根本上重視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學校領導要有前瞻性的思維,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力,重視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校領導應組織制定新媒體管理制度,牽頭各相關部門成立新媒體管理小組,加強新媒體的管理,明確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將其納入考核體系。
5.2加強團隊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高校應組建一支責任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通過對這些骨干教師的培訓與教育,做好與網絡上的大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融入學生網絡群體。通過博客、微博等拓寬思想教育渠道;利用手機短信平臺、QQ群等開展輿論引導;通過實際的交流與互動,了解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做到快速反應,及時解決學生的合理訴求,堅持思想教育與服務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保持網絡交流的隨意性與平等性,不能隨意刪除學生網絡帖子,不能出現“網絡追捕”等行為,精心打造一支既具有較高思想理論素養、能夠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同時又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核心隊伍。
5.3提倡大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對信息真偽的分辨能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面對魚龍混雜、亦真亦假的海量信息,很難保持足夠的警惕性,一不留神就成了謠言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很容易喪失自我認知能力,造成價值觀混亂。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信息分辨能力的培養,引導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信息保持著不盲從的理性態度,搭建學習討論平臺,提倡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對網上和社會熱點進行討論、引導,用辯證的視角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評判方法。
5.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高校應將新媒體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范圍,利用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占領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制高點。例如著手建設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主動控制話語權,樹立主流文化權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校內有線電視網絡平臺,關注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感中的困擾,制作出寓教于樂、立意深刻的勵志短片或微電影;加強同通訊服務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園短信平臺,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等。
5.5引導大學生投身生活實踐,樹立正確的社交觀念
針對沉溺于新媒體社交、脫離現實社會、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高校應主動采取措施,引導其投身社會實踐,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現實,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同時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組織開展主題健康的集體活動,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團隊精神,培養優良品德和人際交往能力。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適應時代潮流,不斷地學習研究新事物,把新媒體應用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高效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寶來. 新媒體特征與大學生需求契合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 中國報業,2011(8).
[3]鄭元景.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4]陳宇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探索[J]. 焦作大學學報,2011(1).
[5]楊華春.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 理論觀察,2011(6).
[6]鄧紅彬. 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