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1999年我國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從此以后我國的職業教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經過十年的發展,高等直接教育發展到2013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1265所,招生313萬人,在校生達到970余萬人,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總數的49%.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壯大,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高等職業教育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礎力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高職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壓力,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社會運轉節奏加快。善于表達,能用準確簡明的語言介紹或闡述自己的觀點,是向社會展示個人能力,推銷自己,獲得理想工作職位的必備素質。現在許多企、事業部門都非常重視自己部門形象,以提高社會影響力。許多單位招聘各類人才時,將口試作為一項重要程序,能講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已經成為人才必備的一項技能。
在許多發達國家,口才課是學生們非常歡迎的課程。但現實生活有些學生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卻缺乏基本口語表達能力,說一口“方言普通話”,在登臺講話或者在正規的場合與人交流存在障礙,有些人在私人場合談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到正式場合往往結結巴巴、語無倫次。他們在求職時往往四處碰壁.難以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的人生舞臺。因此培養口語表達能力是達成高職教育目標的需要。
推廣普通話、加強口語教學是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以近年部分高職院校畢業專業中與口語表達關系密切的專業為例,武漢職院有75個專業(含方向),涉及27個專業(含方向)職業崗位群;襄樊職院2010年畢業專業45個,涉及專業16個;湖北職院畢業41個專業,涉及專業18個;咸寧職院畢業專業43個,涉及專業19個。這些專業涉及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導游服務與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文秘、新聞采編、營銷與策劃、市場開發與營銷、物流管理,物業管理、商務英語、藝術設計等崗位、公關、電子政務、涉外事務、保險實務、護理、臨床、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這些崗位絕大部分與市場經濟息息相關,與口語表達關系密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在能力結構上要求有較強的社會交際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而這兩項能力的核心要求是學生有較強的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的能力。
在高職院校,很多是來自不同方言區的師生,很多學生來自農村,為能更好學習,必須要用普通話,否則就無法溝通。較高的普通話水平和口語表達是保證其在求學、求職和創業競爭中能順利進行的基本能力,我國明確提出在高等學校大力推廣普通話的號召,正是順利時代發展潮流的體現。
普通話的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的語言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周邊有較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就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行動上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反之,則難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高職特別是地方高職院校學生大多為農村籍學生,沒有說普通話的習慣和意識,造成普通話水平整體偏低、測試成績不理想。某高職在培養學生素質中重視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部分專業在一年級開設普通話口語課程,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接受測試,學生口語水平提高較快,我們統計其近5年來的測試結果。

2008年-2011年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表
根據國家語委對大學生的要求,成績應達到二級乙等以上。那么沒達到合格標準的學生比例為:2008年兩次測試分別為 13.3%和 15.5;2009年和 2012年分別為 10.3%和10.7%;2010年兩次分別為8%和11%;2011年為21.5%;2013年為13.1%.統計結果表明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和培訓后,仍有至少8%的學生達不到合格標準,最多時人數達到21.5%,可見在高職院校特別是地方高職院校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
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普通話功底薄、語感差,來自方言區的學生,母語是方言,無論是家庭和學校,無論是交際還是思維,都處在方言環境中,很少使用普通話。進入大學后,由于交際和學習的需要,逐漸意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但由于長期形成的語言習慣和思維定式,大部分人缺乏普通話語音常識,因此在練習普通話時,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把握不準,從而導致發音錯誤或缺陷。影響了他們的普通話水平。二是認識有誤區,思想上不重視。很多人對畢業后職業崗位群工作對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的需要認識模糊,不能正確理解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職培養目的和提高語言素質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關系,存在著技能型人才語言表達能力不重要的錯誤思想,存在不同程度的輕學習、重結果普通話口語學習的思想。這也是制約其提高普通話口語水平的重要因素。
測試使口語訓練有明確的目的性。盲目隨意的練習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普通話測試采用三級六等的評分方式,參測者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學校進行教學進行普通話測試就是要求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達到相應的級別。這種在目標支配下的訓練具有高度自覺性的,可以加快技能的掌握的速度。普通話口語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會盡量克服心里上的障礙,主動努力去學習訓練,逐步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練出好的口才。另一方面,學生主觀上的口語訓練要求和動力,可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的訓練會收到很好訓練效果,大幅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測試使口語表達訓練有明確的計劃性。將普通話口語交際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保證普通話口語表達課程順利開展。這樣保證了教學實踐進行,內容也固定下來。確定訓練的重點、難點,如語音方面的平翹舌、調值、前后鼻音等,話語表達方面的話語組織、表達技巧、語流語感等。根據實際情況,分布在各階段課程中進行訓練。這種有計劃的,突破重難點的教學和訓練,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根據測試內容確定的先過語音關,再過朗讀、說話表達關,先單項后綜合的“分步訓練法” ,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有效幫助學生克服了畏難情緒。測試可以使學生及時獲知階段成績,有利于激勵學生取得更好的進步。學生在每次練習之后能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容易更好地鞏固正確的語言習慣,錯誤之處也容易得到糾正,訓練富有成果性,易于提高口語表達水平。
測試站是教學、測試和培訓的有機統一體。近二十來年,隨著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不斷深入,高等院校的普通話培訓及水平測試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部分高校乃至部分普通話水平測試員都錯誤地認為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只是一年一兩次的階段性工作。沒有認識到測試工作肩負的工作職責和社會責任。部分高校普通話測試站還沒有擺脫無編制、歸屬不明確的窘境,自身管理和測試工作所涉及的諸多方面的工作尚未規范和完善。如果不加強和完善測試站的功能建設,高校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發展必然受到影響,也必定嚴重影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因此,應不斷加強高校普通話水平測試站的建設,更充分地發揮其多元化的功能作用。形成普通話教學、培訓測試、使用指導協調發展的良性發展體系,形成 “學”、“用”、“測”、“評”有機融合的良好氛圍,從而充分發揮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對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
[1] 彭靜. 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芻議[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11).
[2] 李永玲. 方言區高職院校普通話測試與培訓工作的思考[J]. 教育與職業,2010,(6).
[3] 賈劍方. 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能力構成分析[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2010,(2).
[4] 麥齊好. 在高職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