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祿
摘 要:新課程下的作業要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載體,要成為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要特別關注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探索。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實踐性;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44-01
《思想品德》課標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注重學生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要求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為此,新課程下的作業要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載體,要成為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要特別關注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探索。
一、實踐性作業的特征
1、趣味性。實踐性作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學習和思考,多角度、全方位的感知知識,獲取知識,改變文本作業的單一形式,將聽、說、讀、寫與游戲、繪畫、調查、參觀、訪問、制作、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融合,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2、動態性。實踐性作業多是動態作業,可以稱之為行為作業或活動作業。讓學生動起來,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活生生的世界,在活動中獲取知識。這既符合學生的好動愛玩的天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創造能力。
3、探究性。探究性是實踐性作業的最顯著的特征。實踐性作業無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主動參與、觀察、發問,獲得自己的體驗,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結論。
4、開放性。實踐性作業從內容上由課本學習向課外學習開放,從空間上由教室向家庭、自然、社會開放,可以說實踐性作業的觸角伸向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豐厚的營養,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
二、實踐性作業的設計
1、能力與創新型實踐性作業
能力與創新型的實踐性作業是針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設計的,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預設的,而是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通過思考、分析得出來的,是學生能力的行為結果;在作業的方法上,可以采用社會調查(包括實地調查、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開調查會等)和小課題研究等;在作業的形式上,可以是學生個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
例在教學《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中,我們設計了如下的實踐性作業:
標題:未成年人進網吧上網的現象分析與對策思考
形式:小組合作
方法:實地調查、訪談了解、查閱資料
內容:未成年人進網吧上網人數統計;學生心理分析;網吧管理分析等。
成果:小報告、小論文(分析現象、提出建議)
效果分析:以下是一個學生在作業報告中的描述:“星期六,我去了四家網吧,可有一家我不滿意。在這家網吧的門口我沒有看到老師說的‘禁止未成年人入內的警示牌,網吧老板很友好、利索的給了我上網卡。我發現身邊有兩個初中生摸樣的男孩正在玩《傳奇》游戲……我認為①有些學生還不能管住自己,玩物喪志,應該警惕。同時家長應加強教育,引導他們努力學習。②社會上還有些人為了賺錢,不惜毒害我們青少年,說明了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夠,有關部門應加強檢查、監督與管理。”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實踐性作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學生能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作出整體的歸納,并提出了較為理性的合理化建議。
2、個性心理型實踐性作業
每個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受教育狀況等因素的不同,會形成各自不同的個性心理品質。再加上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各種利益關系、價值觀念紛繁復雜、互相交錯,這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一些不健康影響。個性心理型的實踐性作業就旨在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完善心理品質。由于個性心理是學生較為敏感的問題,所以在作業設計時要注意尊重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要以積極鼓勵為主,切不可超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案例4、在《超越自負,告別自卑》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個性心理型實踐作業:
標題:我是最棒的!
目標:增強自信,告別自卑。
內容:按照次序,請同學輪流到講臺前大聲吶喊“我是×××,我是最棒的!”
設計依據:①客觀依據:班內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在心理上覺得低城里學生一等,有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不敢于與城市學生交往,缺少自信心。一部分學生由于一直以來學習成績欠佳,也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存在某些缺陷,并將這種懷疑擴張到生活及其他領域,造成某種程度的心理障礙。②方法依據:組織全班學生依次逐個上臺有利于減輕學生心理壓力,消除顧慮,激發其斗志。
效果分析:我不知道這樣的作業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直接的良好效果,或對他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轉折與變化。但我們都明白對缺乏自信的學生來說,完成這樣的作業是需要巨大的勇氣與堅強的意志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本身就是對自己心理挑戰的一次完勝,這就是我們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結果。
3、探究型實踐性作業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探究類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系列學習內容后,圍繞學習中心,從內容、認知、技能等方面引導學生整理“探究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
4、實踐型實踐性作業
這類作業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在《走向自立人生》教學中,為讓學生體驗生活,筆者布置了“今天我當家”、“幫媽媽做家務”等勞動實踐作業,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苦與樂,體會父母的艱辛,培養勞動觀念,提高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