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沛
摘 要:事實上,如果我們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來看,在部分特定的時間內學生在課堂中所表現出的情緒是低落的,是出神的,也就是精力不集中,而在這種情形下,老師一方面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而另一方面也要求全神貫注的將這堂課的內容講透徹。同時這一過程中也許有部分學生不集中精力,老師也就無法顧及,而用音樂這一神奇的東西來向學生展示這篇課文的情感思想,用音樂來感染吸引學生,在這樣一種環境的熏陶下,老師講課,最終達到講課的目的和效果。這是對我們課堂教學的形式的一次改變,這一思想的真正核心,應當緣于人的感性認識與音樂本身所特具的功能及語文學科的特點相結合的結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音樂;使用;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91-01
音樂是人們現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糧食,它可以激發人的斗志,可以改變人的想法,可以拯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實,而現在面對無數學生,面對每天形式單一的課堂。(這里的形式指課堂多以學生聽,老師講為主),而且在這樣的配合下,需要教室很安靜。事實上,如果我們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來看,在部分特定的時間內學生在課堂中所表現出的情緒是低落的,是出神的,也就是精力不集中,而在這種情形下,老師一方面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而另一方面也要求全神貫注的將這堂課的內容講透徹,同時這一過程中也許有部分學生不集中精力,老師也就無法顧及,因此,這時學生的成績也就開始出現差異性了
那么下面我再來談下一個問題,音樂將如何走進入課堂,這已不是單純的配樂朗誦這么簡單的事,而是用音樂這一神奇的東西來向學生展示這篇課文的情感思想,用音樂來感染吸引學生,在這樣一種環境的熏陶下,老師講課,最終達到講課的目的和效果。
當然,這其中有一定的利也有其不足,其有利的方面就表現在首先,打破過去陳舊的課堂氛圍,(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如果其教師語言表達較高,感情飽滿,激情高漲,或許可以引起一部分學生走進其思想的領域,但學生直觀的接受,也許未必有其深刻的印象,而且人在其認知過程中都是從感性的升上為理性的物種,而學生在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更突出表現出這一特點,所以我們也借這種情況時,對其實施一種干預,其實也是一種在情緒或思想上的一種干擾,而這也是音樂本身所具備的一種特點。
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奴役性,那么在這種反復刺激,反復培訓下,學生對文學有了一定的認識高度,對這種情景干預的模式也就慢慢適應了,讓他們更容易走進作家的思想精神中,談到這里,突想起,這猶如電影、電視中的配樂與這有異曲同工之妙。導演為了使觀眾更容易理解、走進他創設的意境中,用音樂作為鋪墊來彌補這個空白,而這與學生無法走進作家所創設的思想境界中是一樣的,而教師本身就充當著導演的角色,那是更需要這樣的一種形式來填補一下了。
當然,在喜得成果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問題在實施過程中的難度,這也就是其不足,首先是學生在觀念,老師在觀念上的改變,人們總是認為在安靜或沒有干擾的環境下,學習效率最高、最好,可是我們真正忽略了一點,我們是在講文學,我們是在講一種人類精神與靈魂上的東西,這些東西的認知是需要一些感悟的,也需要一些情調的,這才能真正將我們的精神精髓傳承下去,把文學的東西表現出來,本人認為為現在文學應該不是用講或說來體會的,是用激發人的第六感——靈感,用心來體悟的,所以在音樂的配合下,我們可以做到的。
其次,這種方式的不足體現在學生接受與老師備課方面,學生由于其接受能力與認識水平的差異,也許必將會在這一過程中佯裝作式,置身課堂以外,用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課堂,而視老師的講課內容而不見,那么在這情形下,通常是看不出來的,但我們也未必擔心這個問題要解決的關鍵就在下一步老師的備課,由于課堂形式的改變,這給老師備課帶來不可避免的麻煩。
即如何選擇合適的音樂,如何將課堂內容與音樂相結合,而這中間還有可利用的一點,就是圖,其實就是幻燈片或板書,其一原理是體現在這一種過程中的。比如看電視,孩子往往在電視中所看到聽到的東西,他們通常會記憶比較深刻,而同樣的東西,若老師單用一張嘴一支粉筆所表達出的東西在學生的腦海中記憶并不那么深,而這一原理若恰到好處的利用起來,必可將剛才前面所提問題解決因為學生必竟是孩子,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是無法改變的,這樣把音樂與圖相結合,在由老師作為一個解說員來講解是可以取得一定收效的,而這種方式的最好條件就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但大多數還達不到這種條件,其實就可以在教師板書時,選擇恰當的音樂起伏空間來書寫,也可達到其效果,當然前提是教師對音樂要相當熟悉,可以對教師進行培訓。
這一看法的提出,對我們課堂教學的形式是一次改變而這一思想的真正核心,應當緣于人的感性認識,與音樂本身所特具的功能及語文學科的特點相結合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下指導孩子的思想,正如有人說,一段音樂可以讓一個罪犯放下手中的屠刀,可以讓浪子回頭啊!
那么是否我們該考慮在現今社會中對孩子的教育及引導需要一種新鮮事物的加入呢?這應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