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蓓蓓
摘 要:幼兒時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熏陶,會對幼兒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應該注重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13-01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習慣、態度、傾向往往是在六歲前培養起來的。在六歲前培養上述品質,容易形成動力定型,達到“自然在習慣,少小若天淺”的地步。“三歲定六十”,這句話通俗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是一項“順乎天性,因勢利導”的教師工作,教師應根據幼兒自身的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愛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
這是教師培養幼兒良行為規習慣的前提。教師只有做到了愛每一個幼兒,才能真正做到從幼兒的身心健康出發,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師幼之間形成了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要求幼兒做到的事情幼兒才能順利的去做。否則幼兒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以致影響行為習慣目標的培養。如:由于自己的疏忽,忽視了與張琪小朋友的情感交流,在游戲時,他故意東張西望、說說笑笑,影響的旁邊的幼兒游戲。經過我的觀察和與他多次的聊天,他慢慢的從心里接受了我,我提要求后他非常積極的去努力的表現自己,想得到我的關注和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能夠遵守游戲規則,和小朋友互相配合的游戲。
二、樹立幼兒的榜樣,積極的鼓勵,是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源泉
幼兒具有思維形象具體、好模仿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我時刻注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的閃光思想,及時發現,及時提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教師在幼兒心中是神圣的,教師的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幼兒,教師常常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教師對幼兒關心、鼓勵的教育態度,不僅使幼兒充滿了自信、上進、愉快的情緒情感,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其無形地為幼兒樹立了榜樣。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兒,有一次摔倒在地上大哭起來,旁邊的幼兒有的旁觀,有的愣著,有哈哈大笑,有的大聲說:“好哭、不害羞、活該。”還有的正準備壓在這個孩子身上。我走過去輕聲問他:“摔疼了嗎?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來老師替你揉揉。”這個孩子在鼓勵下站了起來。安慰好這個孩子,我又對其他孩子說:“小朋友在一起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要取笑別人,我相信,你們都是些助人為樂的好孩子。”孩子們聽了我的話,有的給這個孩子搬來椅子,有的牽著他的手讓他坐下。不幾天后,有一次樓梯,一名幼兒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邊的幼兒馬上去扶他,并對他說:“老師說過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孩子之間的相互鼓勵成了良好表現的紐帶。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對一個孩子的關心和鼓勵,不僅溫暖和激勵了一個孩子,而且起到了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它影響和帶動了其他幼兒紛紛模仿的行為,對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同樣的是一個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隨口說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會自己爬起來,一點用也沒有。”這孩子聽了我的話,哭的更厲害了。周圍的孩子則用手指著臉說:“沒用,只知道哭,老師不喜歡你,羞羞羞。”沒想到,我不經意的一句,竟產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說明,教師粗暴、冷漠、訓導的教育態度,不僅使幼兒情緒緊張、恐懼,而且使幼兒耳濡目染教師的行為,從而產生消極的模仿,其不僅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師始終用一顆愛心,去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間即逝的教育契機,不失時機的給予鼓勵。對幼兒積極接受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將起來積極的作用。
三、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如有一次,我組織小朋友玩“購物”的游戲,游戲一開始,晨晨和佳佳突然爭吵起來,我走過去一問,原來是因為爭新的購物卡,都不愿意要舊的購物卡東西,怎么辦呢?我思索了一會,便拿起舊的購物卡放在耳朵上,過了一會兒,我對兩個小朋友說:“舊的購物卡剛才對我說,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歡它,它好傷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誰愿意幫助它?”我這樣一說,佳佳就去拿了舊的購物卡。兩個小朋友笑著說:“老師,我們以后不爭了。”我對他們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們要同伴之間要互相謙讓,爭做好孩子。
四、強化激勵,做到家園一致
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提出:強化在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方面是最為有效的,而強化越及時,則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對孩子在培養良好習慣方面的積極表現予以及時的肯定、贊揚。在幼兒園,孩子們為什么能夠形成不挑食、準時睡覺等好的行為習慣,原因就在于幼兒園有嚴格的規范,有良好的強化激勵作用。例如孩子因偶爾上課發言積極受到老師的贊揚,那么這種行為就會經常表現出來,該行為的增強是由于老師的贊揚起了強化作用。可是,孩子在園的好習慣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習慣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外,主要還在于家里家長在家沒有制定嚴格的規范。即使制定了一些規定,也由于父母嬌寵慣養,規定往往難以執行,而這些規定一旦破例,便會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再也難以形成了。所以,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園溝通,延續幼兒園的某些常規制度,家園配合、協調一致、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直到新習慣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要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制止和消除不良行為,父母還必須適當地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獎勵與處罰等強化手段。
總之,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必須將它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