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昕
摘 要:目前,多數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都是由教師單方面評價、學生被動接受,無法真正理解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從美術作業評價中獲得信息從而不斷進步呢?本文從目前美術作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何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 作業評價
一年前,我剛接手現在這個三年級時,在課堂上當我把美術作業本發給學生之后,幾乎沒有一個人關心前一課的作業批改結果,盡管在每次作業前我都對每一次的作業進行過講評,可學生似乎并不在意,當我再次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時發現他們對老師在課前的指導講評根本漠不關心,上一節課出現的問題到了這一節課仍然會出現,老師的作業批改并沒起到促進作用,這樣的現狀引起了我的反思。作為一名一線的美術教師,站在學科的立場,我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美術作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很多美術教師習慣在評價中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僅在美術作業上評出“優、良”的等級或打上分數,接著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下一節課的新內容,以至于許多學生發到作業本看了就翻過甚至看都沒看就直接翻了過去進行新的創作,失去了教師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的目的,評價學生作業也就沒有意義。這種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很容易操作,從表面上看能顯示教師的技術水平也能使作業水平較容易地整齊劃一,達到一種標準,然而它卻壓制了學生的發展。統一的標準、一致性的思維、一致性的表現方法、一致性的作業,使學生形成循規蹈矩的思維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扼制了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機械刻板的心理特征。
二、從問題中尋找的策略和出路
在國外,人們把美術稱為“無錯誤的學科”,美術學科具有特殊性,不像其它學科有標準答案,這就要求老師要以不同的的衡量尺度去評價美術作業。
1、在評價學生作業時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這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幻想家,他們正處于充滿幻想、敢于創造的年齡。由于他們沒有成人的思維定勢,所以他們的想象可以無拘無束,同時由于受技術能力的局限,學生在作業中表現的藝術趣味并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他們的畫在成人看來也許很稚拙,但每一幅畫他們都能解釋很多個這樣畫的理由。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耐心傾聽學生的創作意圖。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在從教近6年的時間里我深深的意識到,我們培養的畢竟不是專業院校的學生,不能只憑技法優劣評價美術作業。例如三年級(4)班的楠楠,這是一個頭腦聰明、反應敏捷的孩子,只是缺乏耐心和細心,美術課上特別愛發言,他在創作《果園》一課作業時,我走過去仔細看了看他的作業,指著其中的一個有些發黑的蘋果說:“這個蘋果的樣子畫得很漂亮,但如果為什么右邊有些發黑呢?”他說“這個蘋果成熟得早,等到人們去摘得時候已經被蟲蛀了一大塊了!”“原來如此!”我驚訝學生的內心世界時如此豐富。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讓我們的評價變得更加的人性化。
2、給予充足時間完成創作,給予及時評價
課后收齊批改是最常見的一種美術作業評價方式。學生完成美術作業后,由課代表收齊轉交教師,教師批改后待下一次美術課上講評后發還給學生。這樣的作業評價方式,操作方便簡單,只要教師選一名較能干的課代表負責按時收齊作業,然后一一評改打分即可。由于美術作業大多為平面的繪畫形式,所以這一作業評價方式成為廣大美術教師評價美術作業的主要方式,并且還會繼續沿用下去。但在這種評價方法下,學生在課堂上幾乎很少有緊迫感,對于美術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一節課的時間完成的作業也會有比較細致而有質量但也只是少數;對于美術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他們原本手上的功夫較差對美術作業的興趣不高,所以他們可能不會及時完成作業,我們常常看到課內完成到什么程度,過幾天作業交上來的時候畫面效果還是那樣,所以我的課堂上除了簡單的例如彩泥或陶泥手工制作時可以在一節課的時候完成之外的大多數內容,我都用至少2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創作。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完成作業,我也能在課堂上對學生作業進行逐一批改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先看畫面里的內容,對看不明白的先問學生他的創作想法,最后再進行評價批改。這樣能讓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了解學生創作的思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學生剛剛完成作業,學習的興奮尚未冷卻,對自己和他人的作業十分關注,如果能從老師和同學那里得到肯定,將極大地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學習美術的興趣當然就會增加。
3、人文評價,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梁
一星期的兩節美術課,使我們和學生的交流時間甚少。作業上的評語為師生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美術作業批改中,我不再采用單一的優、良等級制,而是對獲得優的作業加上若干顆星,再寫上簡短的贊美語,即使對不盡人意的作業,我也是發現它的閃光點,寫上諸如“你畫得很認真,如果把主要的東西再畫大一些就更好了。”“你的畫色彩搭配很好,要是有點創意就好了。”“你畫得出乎我意料!”等欣賞性、激勵性的話語,體現出對學生成功的贊賞和對過失的寬容。作業批改多元了,形式話了,鼓勵的多了,老師的批改受到學生了的重視,每當作業發放到學生手中,學生首先關心的就是教師的批改。他們或是受到鼓勵,或是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或是完善自己的作品,學生不僅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習效果也更加明顯。而且我也允許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在作業的背面上寫下自己的作畫感受,教師針對學生的作畫感受寫上簡短的評語。
美術作業的評價不是一次教學的結束,而是一次教學的開始。評語可以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明白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所以,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改變美術作業評價方式。再好的作業也要提出一些更好的要求,再不好的作業也要尋找出他僅有的閃光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具體的、個性多樣的活生生的人,美術作業評價的方式應具有交融、互補性。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衢州市衢江區第一小學 浙江衢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