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華
摘 要:電視新聞一度以其特有的魅力與內容,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但隨著網絡電視、手機電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迅速崛起,電視媒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理念、角色與功能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大膽進行思維創新、策劃創新、編排創新和科技創新,從“單一型編輯”向“復合型編輯”轉變,以滿足社會和觀眾的需求,切實擔負起時代所賦于的使命與責任。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電視編輯;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127-02
創新是電視新聞保持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電視新聞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作為一名電視新聞編輯,只有在工作中求新求變,用新的思維、新的策劃、新的編排、新的科技去突破常規,才能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觀眾,才能提高電視新聞的競爭力和收視率,才能更多更好地獲得電視新聞的發展空間,創作空間。
一、電視新聞編輯要善于思維創新
思路決定出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的當下,人們對電視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觀眾更多地希望從電視屏幕上看到更快更新的新聞資訊,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與時俱進、創新思維,善于運用新的思維模式去發展電視傳播,去打造觀眾喜愛的新聞節目。
在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中,電視新聞編輯就是新聞信息篩選、加工、組織和傳播的把關者。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傳播開始全面發展,電視傳播在多媒體、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的影響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電視新聞編輯只有開拓新的思路,才能創作出具有新意的節目。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如果不走出舊思維框架,就會在新聞變革的大潮中被淘汰,就無法完成好“新聞產品”的生產,就難以創新電視新聞節目。從實踐來看,創新思維有利于電視新聞編輯的全方位拓新,能站在歷史的高度,獨立地思考問題,客觀地評判事物,正確地反映社會,不為外人左右,不為傳統所縛。創新思維還將大大優化新聞競爭機制,給電視新聞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創新思維有助于多出新聞,出好新聞,出獨家新聞。創新思維還有助于電視新聞編輯拓寬視野,瞄準“條線采編”的盲點,在不同行業領域的交界處,從不同層次和角度組成的若干社會關系的結合部,挖掘有價值的邊緣新聞。用好創新思維,可以擺脫傳統觀念和傳統報道模式的束縛,開辟出全新的編輯思路,從而使電視新聞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2013年以來,浙江衛視陸續推出的《中國式過馬路》、《尋找身邊的雷鋒》、《清明節:特別的思念給特別的你》等一系列接地氣的海采式報道,都是創新思維的結晶。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海采式報道還借助微博、微信、網站等多媒體平臺,實現了話題與影響力的最大化。由此可見,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創新思維是一項基本條件,電視新聞編輯只有在思維上有所創新,才能烹制出一檔優秀的新聞大餐,才能夠貼近觀眾、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才能推動電視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電視新聞編輯要勤于策劃創新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編輯理應勤于策劃創新,要把策劃創新當作編輯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原《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曾經說過:“對于新聞單位的部門領導來說,策劃報道是一項最主要的業務。所謂策劃,即是將中央的精神、編委會的意圖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實際步驟,并在版面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辦報紙需要有一個好的策劃,辦電視新聞節目同樣如此。
電視新聞編輯在策劃創新中,關鍵是要依據并揭示客觀存在的事實,嚴格遵守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要通過總體策劃和不同的組合方式,綜合運用消息、特寫、評論、畫面、動漫、資料、字幕等手段,多層次、多側面地展示新聞事件,拓寬新聞的廣度,開發新聞的深度,以策劃創新贏得第一解釋權,以策劃創新提升電視新聞的主導能力,制造出新時代的“獨家新聞”。
如浙江衛視大型新聞行動《尋找可游泳的河》,就是創新策劃并以建設性態度開展輿論監督的成功案例。2013年4月14日在《浙江新聞聯播》節目中推出的《尋找》和《問水》兩組系列報道,在短短兩個月中,共播出30多篇調查式新聞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水污染問題的極大關注,取得了理想的輿論監督功效,并且省委書記、省長均作出長篇批示充分肯定。
新聞要出彩,策劃是前提。尤其是在重大活動、重要節日、重大題材、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電視新聞編輯應該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映,擔當起參與新聞的創新策劃、組織協調等任務。要站在電視媒體發展和競爭的高度來創新策劃選題,提升新聞價值。要通過策劃創新使新聞創作變被動為主動,變隨機為定向,變松散為有序,形成一種傳播強勢,以滿足人們對新聞事件欲知的期待感。
2012年以來,浙江大地涌現了一大批影響全國、感動全社會的“最美人物”,形成了“最美現象”。如“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孝子”陳斌強等都是經過策劃才進行報道,最后都成為“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一項好策劃必須以最新的社會動向、行業發展、民情民意為指引,必須以平民化視角,從觀眾的關切點上挖掘內涵。所以說,在同一起跑線上,誰贏了新聞策劃,誰就贏得了觀眾,并且在行業競爭中占據優勢。
三、電視新聞編輯要精于編排創新
編輯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編排新聞,所以編排創新對電視新聞的創新也很重要。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承擔對新聞進行解釋與評析的任務,另一方面要通過改進編排手段,創新新聞生產,延伸電視新聞生產鏈和傳播價值鏈。
要在電視新聞編排上有所創新,首先要力求編輯思路和播出方式的多樣化。如采用現場和背景的結合、正面與反面的結合,使電視新聞的報道更立體,信息種類更多樣,信息含量更豐富。既提高了新聞報道的質量,還容易形成關注焦點、引導社會輿論;其次要在電視新聞編排上講究錯落有致。用不同的新聞形式讓新聞內容更生動。如消息配短評,新聞之間進行串聯,這種對比式編排、穿插式編排手法,會使電視新聞顯得節奏明快、得當,帶給觀眾新的視角。
在2013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浙江衛視經過認真策劃、充分準備、篩選信息、梳理選題,先后推出《首席新觀察》、《@全國兩會》、《兩會好聲音》、《兩會在現場》等六個特色版塊,涵蓋消息、特寫、評論等多種節目形態,對大會的開閉幕式、新聞發布會等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特別是《兩會在現場》、《兩會好聲音》兩個欄目,采用現場實錄的手法,全面生動地反映了浙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心聲,這種組合式編排重大主題報道明顯達到了“1+1>2”的效果。
電視新聞編排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播信息、吸引觀眾、博得眼球,是為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引導輿論,是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果編排方式一成不變,則容易形成定勢,讓觀眾感到厭煩。央視《新聞聯播》從2012年下半年起就開始“變臉”,以往占較大比重的時政新聞日趨“少短實”。而民生新聞被編排在新聞聯播頭條,還出現了網絡潮語“正能量”。時政新聞報道“瘦身”的同時,更加凸顯出《新聞聯播》報道“短、實、新”的風格。
四、電視新聞編輯要勇于科技創新
新媒體時代,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具備現代科技意識,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業務水平,不斷增強自己的道德責任感的同時,還要努力更新專業技術知識、基礎知識和編輯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編輯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電視媒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樣需要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去發展、傳播電視新聞節目。毫無疑問電視新聞編輯必須突破自我,借助科技的力量,想辦法創新電視新聞節目內容與樣式。
從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方式上來看,現在已經有更多新的技術和方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制作方式,例如,當前虛擬演播室的建立、非編制作系統運用、三維動畫技術的應用,已經使電視新聞“產品”的生產流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樣的變化還在一直延續。從畫面攝制到剪輯串聯,從新聞節目的片頭、片尾制作到整體包裝、上載播出,都有需要電視新聞編輯精雕細琢、錦上添花。
從電視新聞節目包裝方式上來看,電視新聞編輯也要借助科技的魅力,要緊密結合觀眾的觀賞心理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的包裝,讓包裝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浙江衛視推出的《@全國兩會》欄目,通過巧妙的設計和精心的包裝,較好地起到了帶動新聞內容、強化新聞主題的作用。節目中,清晰的新聞畫面、逼真的數據模型,帶來的是更生動形象的展示,更直觀透徹的分析。這些現代電視發展的新技術,有效地增強了節目現代感和可看性。
從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方式上來看,電視新聞編輯還要借力互聯網、微博、微信、手機等新媒體改進傳播方式,構建網上“新聞社區”,這樣既可以傳播新聞信息,又能為公眾提供表達話語的平臺,讓公眾參與到新聞的生產、深度闡釋中。
五、結 語
新媒體時代下,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對電視新聞編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電視新聞編輯,只有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不斷創新觀念、創新策劃、創新編排、創新科技,才能彰顯電視人的智慧與能力,才能使自己編輯的電視新聞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才能更好地面向觀眾、引導觀眾、服務觀眾。
參考文獻:
[1] 鄭一奇.編輯素質與悟性修養[J].中國編輯,2009(1).
[2] 張惠民.編輯美學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3] 王剛.從編輯視角看電視的品牌策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4] 王鴻雁.淺議電視節目與網絡鏈接[J].理論界,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