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佟
當今社會,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為人類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技術與人和社會的密切關系,所以當代學者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都集中體現在對技術的關注上。不過他們對技術的反思是從不同層面展開的。
分析哲學是把技術當作一個認識論問題來看待的。這種方式認為,技術哲學主要關心的應該是對技術的認識論狀況的分析,應該把技術同人類的另一些知識形態(tài)如科學聯系起來加以考察。不過他們也認為技術盡管與科學的關系極為密切,但技術活動本身卻具有不同于科學的結構。人文主義者歷來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生存狀況、關注人和社會的關系,因而他們也都將技術作為反思的對象。比如人類學研究綱領從技術與人的關系方面來考察技術,這種考察將人性與技術聯系在了一起。社會批判理論則是從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出發(fā)來考察技術的,對技術理性進行批判。
與上述對技術考察的出發(fā)點不同,海德格爾是從形而上學的層面出發(fā)來定義技術的。他對技術的反思是一種對技術本質的反思。他的反思是與存在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岡特·紹伊博爾德在他的《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從他的技術解釋中必須斷言恰恰相反的東西,即在這技術解釋那里,沒有任何本質性的東西最終不是出自存在者的存在這一哲學的原始問題?!盵1](P2)
在《技術的追問》開篇,海德格爾指出,“技術不同于技術之本質”,“技術之本質也完全不是什么技術因素”[2](P924),可以說,在這里海德格爾否定了一個尋找技術本質的方向,即在技術因素中尋找。他認為從表象和技術的因素中去尋找技術的本質是不可以的,于是他對流行的技術觀念進行批判,認為這種技術的流行觀念把技術作為工具和人的行為并沒有揭示出技術的本質。人類只能離開技術的因素到有技術本質存在的地方去尋找技術。
何為“本質”?本質就是某物所是的那個什么。古老的形而上學正是研究本質的學問。于是,海德格爾回到了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在古希臘哲學中,原因是指導致某種作用的東西,四因就是從不同的途徑——質料、形式、目的、動力來對事物發(fā)生作用的東西,也就是通過這四種方式的作用使某物顯現出來。正是在這一點上四因說與產生或產出聯系起來,“通過產出,無論是自然中生長的東西,還是手工業(yè)和藝術中制作的東西,一概達乎其顯露了”[2](P930),這個從遮蔽狀態(tài)到無蔽狀態(tài)的過程。海德格爾稱為“解蔽”,又稱為“真理”。最后,他得出結論:技術就不僅是手段,技術乃是一種解蔽的方式。
他通過分析兩種流行的技術的定義的不足之處,將追問的方向指向了傳統的四因說,想要從這里揭示技術的本質。另外他還從詞源學角度解釋了這一結論,指出在古希臘文中,技術不僅指工匠的制造活動,而且指藝術家的活動等。這一觀點仍可以說明現代機器技術,不過現代技術又具有了新的特點,那就是現代技術的解蔽完全為“促逼”所支配。所謂“促逼”就是迫使事物以非自然的狀態(tài)加以解蔽。也就是說現代技術是一種被迫的而不是順其自然的展現,是一種人為理性。事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切都是順應自然的,但現代技術則不同,它總是“促逼”自然按照人們的需要和意志來展現。
1.作為世界構造的技術
海德格爾在文章中指出現代技術不是單純的實現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種世界構造。這種世界構造也是現代技術不同于傳統技術之處。現代技術已經不能被看作是一種工具或手段,它本身參與到自然、現實和世界的構造中。在任何新技術使用的地方都構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和世界的關系。并且技術作為一種世界構造正逐步排除和替代其他的構造方式,完成著“純技術的世界構造”。在這種構造下文學、藝術、宗教都被抹煞了,一切都技術化了。
在這種世界構造中人和物都被物質化和齊一化了?!坝捎谶@個技術的意志,一切東西在事先也是事后都不可阻擋地變成貫徹著生產的物質。地球及其環(huán)境變成原料,人變成人力物質,被用于預先規(guī)定的目的”[1](P25)。在海德格爾看來,由于現代技術的意志,事物的意義和價值被技術縮減為僅僅是物質和材料。一切東西都成為技術意志的單純的可塑造、可加工的物質。這種命運同樣降臨在人身上,人也成為原料,人的任何形式的獨立性、自身性和尊嚴將難以存在,人也將成為純技術操作的對象。用物質化的方式展現事物,把存在者降格為單純的材料,這同時也就意味著把一切東西加以齊一化。
在這種世界構造中,“由于技術生產,人本身和他的事物遭受到日益增長的危險,即成為單純的物質,成為對象化的功能”[1](P26)。在技術時代,物的價值完全體現在它的功能上,而人自身也成為對象,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為存在。人在其他存在者面前得到了優(yōu)等的地位。人不再把自己看作存在者中的存在者,而看作與他的對象相對的主人,人是唯一權威的、對其他存在者擁有獨一無二的統治力量和支配力量的存在者。
2.技術的解蔽方式
要明白一個哲學家的思想首先應該熟悉他的語言,解析海德格爾更是如此。他把技術的本質稱為“座架”(Gestell),“座架”是海德格爾后期著作中討論技術問題時常用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詞的前綴“Ge”是指一種“聚合、聚集”的狀態(tài)?!癝tell”源于動詞“stellen”。海德格爾用這個詞來表達兩層意思,第一層含義是“放置”、“展示在眼前”;第二層含義是“促使”、“責令”。“stellen”表示技術把它的對象放置在我們面前,檢點對象,“責令”它展現自身的存在意思,即“促使”它去除自身的遮蔽狀態(tài)。而“Gestell”則把人和其他存在者“聚合”在這樣一種相互“放置”、“責令”、“展現”和“去蔽”的關系中[3]。技術就是通過去蔽、展現來實現對事物、自然和世界以及它們與人的關系的構架。所以“構架是技術的本質”。
“座架”強行將人和物納入一個刻板的結構之中,在這個“座架”中,事物以非自然形態(tài)解蔽,從而充分體現了現代技術的本質。座架意味著對那種擺置的聚集,這種擺置促逼著人,使人以限定的方式把現實當作持存物來解蔽?!白堋币馕吨欠N解蔽方式,該解蔽方式在現代技術之本質中起著支配作用,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術因素。
在這個“座架”中,人與物都是一種持存物。作為持存物,在現代技術的支配下,并無自由而言,只是匯入一個巨大的網絡系統中,它們唯一的目的就是實現技術對事物的控制。事物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對象性和獨立性,每一件東西都是為技術而產生的事實上,在現代技術系統中,物成了持存物。持存物是物在現代技術中的一種狀態(tài)。而人看起來好像是自由的,人好像是技術的制造者、地球的主宰,但這只是一種假象。但事實上人并不能支配這一展現本身。人在其中只是作為一個原因而使事物展現出來。是“座架”這一結構將人與物納入其中。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現代技術為人類帶來巨大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同時, 也對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和未來命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在工業(yè)文明中生活的人們不同程度上被技術所制約?,F代技術未來如何演進成為技術哲學關注的重要問題, 對此問題的探討也必然涉及到人類未來之命運。綜合各種理論, 可歸結為兩類: 一類是社會批判理論, 根據該種理論, 技術的演進由社會系統所決定, 技術演進出現偏差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以及受社會制度制約的人的行為, 馬克思為這種理論提供了分析哲學的范式基礎;另一類是自主性理論,該種理論基于存在主義范式, 認為技術的演進呈現出一種自主性特征,其代表人物當屬海德格爾。技術引起了人們的恐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技術。但是,技術的危險究竟是什么?人類應該如何控制技術?
如果說對技術是在進行一種工具性和人類學的解釋,那么對技術進行的就是一種價值上的判斷。在這種觀點看來技術或是一種有利的東西,或是一種不利的東西,更或是一種中立的東西。如果說技術是一種中立的東西,那么由它所產生的所有好的結果和壞的結果都是與技術無關的,而只是與技術的使用者有關。雅斯貝爾斯就是持這種觀點[1](P173)。在他看來人類的命運取決于他如何為自己的生活而控制技術后果的方式。事實上他的克服技術就是要排除技術對人的不利后果。按照這種看法,提出的克服的方式就是用道德來作為控制技術的手段。
海德格爾在開篇就對這種技術的流行定義進行了批判,在海德格爾看來,立足于工具性和人類學的解釋的那種克服技術的想法,僅看到了技術對人的不利后果而沒有看到技術真正的危險?!拔kU的并非技術”,“技術的命運作為解避之命運乃是危險”,“說到底,座架占統治地位之處,便有最高意義上的危險”[2](P946)。對人類的威脅不只來自技術機械、技術裝置,真正的危險是人在“座架”中失去了自己的本質,成為一種持存物。海德格爾認為人和物的自身性的破壞、扭曲和喪失才是技術時代的真正危險。技術是一種展現,是一種不受人支配的命運,因此認識無法從自身出發(fā)去改變技術的展現。
海德格爾看到了現代技術的危險,但他并不是反對現代技術。他指出:“但哪里有危險,哪里也有救?!盵2](P946)技術的本質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它致使人遠離了存在,危及人的命運;另一方面,它也因此為人得以拯救提供了可能。換言之,技術的發(fā)展會使人從存在中異化,因而是危險的。但技術的發(fā)展中又隱含了一種可能,這就是使人又回到存在。
海德格爾進一步說明了獲得拯救的力量。這取決與對技術本質的思索、追問和洞察。人類在現代技術世界中,幾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是沉溺于技術的控制,將技術僅僅視為工具,而人不斷地試圖按自己的意圖把技術構成一種工具,正是其危險的根源所在。人無法領悟技術的本質。但如果繼續(xù)追問作為一種原因是如何成其本質的根據,那么就能把這種本質現身之物經驗為一種解蔽之命運了。
通過追思現代技術的根源與本質,可使技術的真實本質得以恢復、完備,達到克服與超越的目的,從而使存在不斷地得以澄明與展示出來,人類最終便可以走出危機。
規(guī)避現代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就必須超出西方形而上學的基本視野, 實現一個拓撲式的而非簡單斷裂的轉向。它的含義就是讓現代技術轉向人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人類命運的發(fā)展與前景始終是海德格爾探討的核心, 當他發(fā)現人類命運的悲劇源于現代技術的統治時, 他決然地把技術當作自己批判的靶子。海德格爾對技術之本質的規(guī)定使得他的思想與同時代的人相比顯得與眾不同。
首先,海德格爾對技術的定義是現象學意義上的,不是通常指稱的機器、機械、工具、儀器等具體的技術。因而海德格爾對技術的反思也不是對具體的技術的反思,而是對技術本質的思考。技術作為本質是先于“技術的東西”的。在這種意義上海德格爾想尋找的是一種技術本質與人的關系。而形而上學是研究本質的學問,因此海德格爾的技術觀是與形而上學和存在主義聯系在一起的。
第二,海德格爾所強調的技術不是單純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一種世界構造。我們只有在構造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理解海德格爾技術的涵義,以及他對技術的反思和批判。海德格爾反思技術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技術給人帶來的不好的后果,而是技術已經取代了其他各種形式而逐漸成為唯一的世界構造。在這種構造之下,人和物喪失了獨立性,完全被物質化、齊一化了,人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完全被技術所主宰。
第三,海德格爾將現代技術的本質歸結為“座架”,海德格爾用此來說明技術本質的運作方式,他表明技術并不是一種工具和手段,也不是成屬于人的、為人所利用的東西,技術作為真理的顯現方式不是屬人的,相反,人倒是屬于這種真理──有什么樣的真理運作,就有什么樣的人性。所以,人對技術無法進行主觀上的選擇,技術是一種命運支配著人自身。
海德格爾認為,傳統的解決技術問題的辦法都沒有深入現代技術的本質中去。他指出,既不能完全盲目地抵制技術,更不能被技術所奴役, 而應該在利用技術的同時, 又獨立于技術對象之外, 對技術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要求人類必須喚起生存之思, 在生存之思中解讀技術的本質, 進而認識到技術的真正危險。這是拯救技術的第一步, 也是拯救技術的必要準備。人在生存之思中覺醒, 并成為存在者的守護人, 這是拯救技術的第二步。拯救的本質在于守護, 而不是控制,因為克服技術決不能靠制造和控制加以完成,而是要靠事物和世界在它們的自身性和未隱蔽狀態(tài)中本源地顯現。守護就是放棄對事物的功能化,讓事物自身顯現其所是。冷靜對待技術展現并為事物恢復自身性的權利, 這是拯救技術的第三步。海德格爾認為, 技術不只是源于單純人的情緒和需求,而是歸因于存在本身的顯現。因而,技術不能靠否定加以克服。只有同時肯定技術展現和事物天然性權利才是可以實現的救贖之路, 一切其他的態(tài)度只是單純的幻想,不利于拯救技術。有了這種冷靜的思考, 就有了對獲取和接納世界的開放態(tài)度。因此, 拯救技術的轉折在于人在生存之思中覺醒, 并成為冷靜的守護人。海德格爾最后把生存之思托付給了詩意之思, 實屬無奈之舉。
筆者認為海德格爾的深刻之處正是在于他探究技術本質的方向是拋開技術的東西,在技術的因素之外找技術。他對技術的反思涉及到了根本——存在。前人有的是對技術的后果進行批判,有的是對技術理性進行批判,然而這都沒有觸及根本,技術后果只是原因產生的后果,然而原因才是人類真正應該看到的。技術作為一種世界構造日益主宰了人類的命運,人類卻對這一點毫無所知,這是十分危險的,因此,海德格爾要把人類對技術的反思引向這個方向,讓人類關注這個渾然不覺卻離我們愈來愈近的危險,讓我們在發(fā)現中尋找救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