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淼
產業結構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經濟各產業之間的生產、技術的經濟聯系和產業的比例關系、產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區域分布。產業結構是由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其實質是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組成產業結構的各個要素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相關性、動態性和整體性。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由新西蘭經濟學家費夏首先提出的,他以屬性的差異作為產業結構的劃分依據,主要劃分為三次產業體系結構,目前有專家提出應該把信息產業獨立為第四產業,構建立體式產業分類法。傳統產業經濟理論多數建立在三次產業劃分的基礎之上。產業結構演進是一個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的過程,只有把握好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以及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可持續增長互動的機理,才能進行產業規制,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打造經濟的升級版。
產業升級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合理的產業升級可以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而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與體系效應作用的發揮,又可以很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因素的合力推動,可以使產業升級更加及時、更加有效;兩者互為促進、互為內生關聯。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保增長促轉型的關鍵時期,研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良性互動規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指導意義。
現代產業體系是指資源在產業間配置協調合理,各產業所處的發展水平比例均衡,產業間經濟技術依存度合理科學;產業間有均衡性和協調性的橫向聯系,形成了較系統的縱向產業鏈;產業發展體系形成了均衡的網絡組織結構,價值鏈結構、消費結構、供應鏈結構和產業結構相適應,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是對接國際產業鏈的生態產業系統。劉志彪認為產業升級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題之一,它體現為產業結構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的演進過程。可持續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標志性特征。產業結構高度化、高收益、高合理協調化是現代產業體系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產業結構能夠通過其結構合理的體系紅利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演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也促進著產業結構向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方向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的變動在呈現一定的發展演進規律的同時,還受到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彼此制約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將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進一步轉型升級[1](P223~224)。
目前,我國由于產能過剩等原因造成的結構性矛盾很突出,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逐漸減弱,重化工業的粗放發展與能源環境制約的矛盾加劇,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進展緩慢,自主創新對結構轉型升級的支撐不足,資本深化與增加就業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這些就是制約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產業核心技術的缺失,制約著產業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因為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動力。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中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注重產業結構高技術滲透,提高產業的高技術含量,以高科技對產業成長的強力導向、滲透,導致經濟資源在產業間的重新配置,進而通過既有產業的更新、重組和新產業的建立等一系列創新,形成產業結構的新格局。另外,其他制約產業升級的因素還有:貿易保護主義、國際金融危機、制度配套缺失、地方產業保護、產業重復趨同、比較短視的經濟調控。
當然,在保增長促轉型的過程中,還要強調產業鏈、價值鏈和產業升級的融合問題,因為產業鏈是產業內部及產業之間的價值鏈接和價值實現的過程,它涵蓋了商品或服務在創造過程中所經歷的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品的所有階段。產業鏈整合與控制是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產業鏈內產業之間關系的實質是經濟增長的關聯鏈。產業轉型升級應該強調產業鏈核,產業鏈核就是以市場認可度高、高技術、產品關聯度強的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及優勢產品等節點因素,通過這些鏈核,企業優勢就可轉化為產業優勢,最終形成經濟的增長源動力。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源動力,經濟增長則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空間和必然條件。結構主義學派認為,主導部門的發展刺激帶動了與之相關聯的產業部門的增長。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向可持續的集約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后向關聯、前向關聯和旁側關聯效應來實現的。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有利于打造經濟的升級版。任何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都不可能跨越工業化階段,而工業化發展進程的重心是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是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過程,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產業間的不平衡增長,產業間資源投入比重的差別即資源的傾斜配置,是導致產業結構轉變中各產業間不平衡增長的重要原因[2](P99~100)。而產業升級就是利用這種傾斜的杠桿來實現的,它同時還撬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
美國學者阿伯納西和厄特巴克提出了著名的A-U模型,用來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的有機聯系,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技術的自主創新是產業結構向高度化和合理化演進的關鍵推動力量;技術創新能優化經濟結構的有機構成,擴充經濟系統的邊界,以創新文化的構建夯實技術發展的基礎,進而推動產業升級。技術與經濟結合,融于自主創新,能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使產業間勞動生產率存在不均衡,于是產業的投入要素逐級良性流動,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配第和克拉克首次提出三次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規律,他們通過對經濟結構演變歷史進行分析,提出了產業結構升級至少包含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產業結構的高效化兩個方面。后經庫茲涅茨、錢納里的深入研究,以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標準,總結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具體階段特征及工業化發展規律,以及市場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的演化特點及其規律。
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學者們從國際產業轉移的角度分析了產業升級的過程,形成了邊際產業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等。產業轉移到別的區域后,通過前向和后向聯系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最終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羅斯托提出的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首先是主導產業部門獲得迅速增長,并帶動和促進其他產業部門的持續增長。在微觀層面上,企業轉型升級也會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持續增長,構建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平臺,將有利于企業快速實現轉型升級。
貝斯特(Best,2001)提出了一個關于集群動力機制的模型(如圖)。
產業集群的動力模型是由集群企業專業化、發展型企業技術溢出、技術多樣化產業形成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的開放系統四個因素循環作用的結構體系組成。它能增強技術的多樣化和促進集群的技術升級,為互補企業提供協同機會,而這些企業又催生出集群的專業化。該模型體現出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動態性和過程的連續性,符合動力機制的動態特征,它表明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驅動源來自于集群內部的企業,特別是集群中的核心企業[3](P117)。該動力模型對研究產業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動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邏輯性。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入,產業部門不斷增多,產業與產業之間的依存度增大,產業結構的紅利成為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沒有產業結構的改變,就沒有持續的經濟增長。經濟持續增長主要取決于產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化升級,與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互為協同。現代經濟持續增長是主導產業部門依次更替的結果;經濟增長并不是脫離產業結構而單獨發生的過程,而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而使其功能不斷提高的結果。許多經濟學家確認了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經濟持續增長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即現代經濟增長不僅是一個總量增長的過程,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內在關聯[4](P52~53)。羅斯托認為,現代經濟增長在本質上是產業部門變化的過程。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需要產業優化升級進一步跟進,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和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經濟持續增長有強勁的促進作用。結合經濟增長的本質要求,在選擇產業或進行產業升級時應考慮產業成長性、產業帶動性和產業需求共同性等因素。衡量經濟增長是否與產業結構適應,可以基于兩個側度進行把握,即產業要素生產率和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匹配度[5](P159)。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持續增長是互為正相關的關系,同時,經濟的持續增長又推動產業結構的聯動升級和雙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能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促進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和高級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就在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對相應產業進行投資時,獲得投資較多的產業的固定資產規模得到了擴大,促進了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會使產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全要素等的需求發生聯動變化,從而改變產業間的關聯關系。研究產業間的關聯度在生產過程中各產業之間技術經濟聯系和發展變化狀況時,一般通過分析計算產業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生產誘發系數和需求依存度系數來完成。可以從產業關聯的角度來分析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確定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方向。
構建有利于產業升級的制度條件,政府必須制定方向性和指導性的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對于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項目和行為,政府應該制定鼓勵政策。同時要考慮產業競爭力、產業重要度和戰略契合度等因素,并不斷完善產業政策,遏制和治理產能過剩,要優化產業結構轉型政策,以形成分工合理的產業梯隊,提高產業競爭力,提升產業規模效益,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產業升級對經濟增長的有效促進,還有賴于產業規制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的有效實施。政府或區域經濟體通過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等措施,對企業和產業活動進行引導;產業政策的直接干預主要通過有關產業發展的法律或具有法律效應的各種規章制度來實施。
同時要優化產業升級的政策架構,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對于協調市場競爭和產業經濟,促進產業升級和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產業組織體系,增強產業競爭力:堅持分類指導,實行負面清單管理;體現產業差異,因為不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經濟發展或我國總體競爭力的貢獻率具有不同的作用,可將我國經濟各產業分為戰略性產業、基礎性產業、民生性產業和資源性產業,不同的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機理和方法有著較大差別,在產業組織政策方面,必須體現出這種差異。在產業組織重構過程中,支持和引導企業聯合重組,運用資源優化組合方式、市場準入、淘汰落后產能等手段,切實提升產業競爭力。引導企業實施價值鏈環節差異化戰略,推進產業自主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完善和加強產業反壟斷執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6](P116)。促進節能減排,保障供給。防止政府在產業調整進程中地方利益至上、管制不該管的環節、市場和政府的界限模糊等問題的發生,以確保產業順利升級進程和經濟的持續增長[7]。
總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是多元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主要動力之一,尤其是在保增長促轉型的大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顯得更加重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成功將加快我國經濟升級版的打造速度,并有利于對接全球化的產業分工和產業鏈,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和產業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