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藝 胡允銀 張虹霞
共演化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是指一項生物學的性質因另一項生物學的性質變化而隨之變化[1](P586~608)。共演化例子常發生在捕食者與獵物之間、宿主與寄主之間。最初,共演化只是生物學上的概念,后來,它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
共同演化是指演化路徑相互依賴、相互交織、相互適應的兩個或多個主體之間通過互動反饋機制形成的一種雙向因果關系[2](P9~18)。各個主體在實現自身演化的同時,不斷促進有關各方“適應性特征”發生變化,并最終導致各方在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共同發展。
微觀層級中,主要考察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知識產權形象兩者之間共演化關系。早期的行動主體是一些大型通信制造企業、IT企業。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顯著加快了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進程。一方面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增長迅速[3](P5~15),另一方面,大量外資涌入中國,大量外企進入中國,知識產權摩擦越來越頻繁。在所有的中外企業知識產權糾紛之中,通信制造企業、IT企業的涉案最多。在不斷地交學費后,一批企業逐步認識到了知識產權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且將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升到了企業戰略的高度。以中興為例,它成功實施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逐步形成以基本專利和技術標準為核心,以商標和品牌為先鋒,以商業秘密為養分的多維度、多層次的立體式經營管理模式,并在海內外享有盛譽[4](P15)。華為和中興等大型通信和IT企業在成功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同時,也在國內外競爭對手和廣大社會公眾心中逐步樹立起較為清晰的正面積極的企業知識產權形象。這種健康、積極、正面的企業知識產權形象又進一步引領和帶動著兩大企業將知識產權戰略推向縱深。華為和中興的知識產權戰略為知識產權形象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知識產權形象的確立又為兩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向縱深演化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動力。
中觀層級中,區域知識產權戰略和區域知識產權形象之間的互動演化成為研究的焦點。微觀層級中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和知識產權形象兩者在自我演化發展的同時,也在影響和推動著對方的演化路徑,并同時影響和帶動越來越多的同區域微觀層級主體開始關注、接觸知識產權問題,并最終推動區域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和區域知識產權形象的構建。一方面以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先行先試,成為擁有大量技術專利和一批自主品牌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同時也成為“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示范企業”;另一方面,以家具、鐘表、服裝、機械、黃金珠寶以及包裝印刷等為代表的深圳傳統優勢產業,曾經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具有經濟比較優勢的資源消耗性產業,一度成為落后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代表,同時也是科技資源豐富、創新傳統悠久的典范,是深圳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主力軍[5],也是深圳市政府發展地方經濟的主要抓手。這些傳統優勢產業領域的企業也紛紛制定和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努力探索從資源消耗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的發展道路。正是這些企業的共同努力,有力推動了“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深圳創造”轉變。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深圳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實施和演進,促成了《深圳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6~2010)》的制定和出臺,隨著戰略綱要實施和加快推進,深圳市知識產權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創造了多個全國之最。深圳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邁出一大步,深圳的知識產權形象已經在海內外初步確立[6](P21~29)。在成績面前,深圳政府沒有止步,新一輪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已經鋪開,2011年12月23日深圳市政府印發《深圳市知識產權與標準化戰略綱要(2011~2015)》[7],明確提出將深圳建設成為全國知識產權與標準化結合示范城市的戰略目標,成為指導和引領地方產業創新,服務和推動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宏觀層級中,知識產權戰略與知識產權形象之間形成了最高層級共同演化結構,即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國家知識產權形象之間互動演化。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是國家層面的政府戰略,其內容涵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體系化、現代化、國際化建設,而國家知識產權形象是有關國家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整體性、概括性公眾認知。緊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之后,國家商標戰略、國家專利戰略、國家版權戰略也陸續推出,農業、林業、國防、中央企業、科技等分支領域知識產權戰略或規劃也相繼出臺,16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28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159個市(區)出臺了貫徹落實《綱要》的綱領性文件[8]。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的觀點,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對人的認知有著強烈的影響,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五年來的種種努力和戰略綱要近期目標的基本實現,正逐步改變西方媒體對中國知識產權形象的習慣性認知,在國際舞臺上,一個積極健康、負責任的發展中的知識產權大國形象正逐步樹立。
1.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與形象的共同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對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與知識產權形象的共同演化過程而言,綜合國力構成這一過程的主要外部環境。(1)中國綜合國力的現狀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現實基礎。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多年來持續在高位水平,占世界GDP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中國的GDP總量世界第二,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產品產量和增加值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各個大國中工業增長最快的國家[9](P10)。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科技創新在支撐傳統優勢產業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2)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需求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演進。在看到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同時,還要看到我國與世界主要國家的差距,我國的人均GDP水平還在世界一百位左右。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迫切需要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3)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形象不斷演進的過程。國家知識產權形象作為一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總體判斷和綜合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某一個側面。一直以來,知識文化在我國未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處于非主流地位,現代意義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起步較晚,從而使得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形象被西方媒體嚴重扭曲,一提到中國,就是造假,侵權[10]。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制定頒布、自上而下全面部署實施和加快推進,知識產權產出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知識產權應用和交易活動日益活躍,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意識漸入人心,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享譽全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和加快推進,不斷夯實和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在改變和提升中國的知識產權國際形象。
2.政府的主導和干預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與形象共同演化的外部動力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主導、引導和干預作用是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國家知識產權形象共同演化的重要外部力量。2005年初,國務院成立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啟動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2007年2月15日,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審定了二十個專題研究報告,專題研究工作按期完成。2008年6月5日,歷時3年制定而成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自2010年起,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全體會議每年都會審議通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綜上可見,中央政府知識產權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通過戰略研究、組織建設、制度創新、行動部署等舉措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執行、監督、評估和調整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同時,在2012年十八大期間,十八大代表、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教授在接受記者集體采訪時指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形象被西方媒體扭曲了,應開啟國家知識產權形象研究和建設的序幕。其次,中央政府還通過選擇和組合運用非法律形態的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工具,引領、服務和加快推進共同演化過程。地方政府紛紛出臺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綱領性文件,并在此基礎之上制定頒布區域知識產權戰略。各地還逐步統一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機構建制,提高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行政級別。
3.內在一致的價值追求是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與國家知識產權形象共同演化的內部動力
知識產權戰略既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戰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體現了國家意志,代表了國家利益。戰略和形象并不總是保持完全一致或者同步,兩者之間有矛盾和沖突的時候,然而一致的價值追求,促使兩者之間自我調整,相互適應,沿著“不協調—協調—不協調”的路徑逐步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化。因此,價值追求的調整和演變是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國家知識產權形象共同演化的內部核心動力,在這一共同演化過程中,知識產權戰略和形象通過互動實現國家利益的維護和發展目標。
通過對知識產權戰略與形象共同演化的結構分析和動力機制分析,借鑒已有共同演化分析框架的理論模型,提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與形象共同演化理論模型。一方面,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需求是戰略與形象共同演化的內在張力。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體現為創新能力的競爭,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推動了兩者之間共同演化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發展和博弈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問題政治化時有發生。發達國家主宰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不斷推動知識產權國內規則國際化,知識產權保護日益高標準化。新的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形勢使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而一個積極、健康的國家知識產權形象既有利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快速推進,也有利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因而,日益復雜的知識產權國際競爭環境是拉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與形象共同演化的外部力量。
知識產權戰略與形象正是沿著微觀層級向中觀層級、宏觀層級共同演化,在這一過程中,國家作為“制度供給者”,是國家和區域層面制度創新主體,在中觀和宏觀層級共同演化中起著主導作用。企業是微觀層面的制度創新主體,也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科技、文化的創新主體,在微觀層級共同演化中起著主導作用。在這一共同演化過程中,兩大系統之間通過目標、文化、組織和制度的協同,不斷深化和豐富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形象得以正本清源,并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