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勛+廖秀健
摘 要:為了了解東莞市農技推廣隊伍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表明,東莞市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存在體制不健全、農技人員待遇低、專業和職稱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包括:加強推廣體系建設,理順關系,加強知識更新培訓,提高農技人員待遇水平等。
關鍵詞: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東莞市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13-02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是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主導力量[1]。為了更好的了解東莞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現狀和存在問題,筆者先后到東莞市農業推廣管理辦公室、石排鎮、企石鎮、中堂鎮、橋頭鎮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了深入走訪,對全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東莞市農業推廣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1 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現狀
東莞市農業技術推廣管理辦公室前身為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建于2001年,加掛市植物檢疫站牌子[2]。內設綜合科、信息科、科普科、植保科、土肥科、財務科等6個科室。共有編制42個,有專業技術人員24名,其中高級職稱5名(研究員1名)、中級職稱8名、初級職稱11名,專業技術人員占在編人數的57%;大專以上學歷有38人,占90%。先后獲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中國農村信息化杰出貢獻單位”、“全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集體”、“東莞市文明單位”、“廣東省《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2 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職”現象突出 東莞市農技推廣管理辦公室雖然設立了植保科、土肥科、科普科、信息科等為主體的農技推廣科室,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整體,都是各自一條線,人員極不穩定,身份不明確,體制也不合理。基本形成了事業人員干行政事務,行政干預控制事業事務,爭搶政策、項目資源,由于體制的不順暢,行政事業兩邊扯,形成了編制多,在編在崗的專技人員少的混亂現象。特別是鎮(街道)一線農技人員多為“三定人員”,鄉鎮政府經常抽調農業推廣人員干其他工作,例如,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甚至有些農技干部長期被政府抽調從事非農工作,嚴重影響了本職工作,制約了農業科技推廣[3]。
2.2 農技人員待遇差,積極性不高 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環境艱苦,街鎮農技推廣機構大多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事情做的多,而福利待遇不高、不穩定。在編農技推廣人員人均年工資只有4萬元,特別是退休保障機制與公務員有較大差距。“合同制”農技人員合同一年一簽,這部分人擔心工作不穩定,思想上沒有長久打算,不能有效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更談不上服務能力和服務手段,工資待遇水平極低,人均年工資不到3萬元,福利待遇幾乎沒有。雖交了“五險”,但少了“一金“(住房公積金),個人實際收入相應減少,人心浮動,積極性不高。
2.3 隊伍結構不合理 (1)職稱結構不合理。現存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在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在面對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時,就顯得很不適應。例如,東莞市農業技術推廣管理辦公室共有編制42個,有專業技術人員24名,其中高級職稱5名(研究員1名)、中級職稱8名、初級職稱11名,專業技術人員占在編人數的57%;大專以上學歷有38人,占90%。從中可以看出,東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力量相當薄弱,專業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過低,各種專業人員之間的比例不合理,高級職稱人員明顯偏少。(2)專業結構不合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更加專業化和多樣化,不僅僅需要農學、蔬菜、果樹等傳統農業技術,還需要農產品加工、特種經濟作物種植、市場營銷、經濟管理等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中對各類農業知識的需求,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4]。東莞市農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屬于農學、畜牧、果樹的傳統專業,占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63.9%,而經濟管理、市場營銷、花卉栽培、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人才缺乏,這勢必影響東莞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3 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的對策
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技人員的工作熱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聚焦、聚集項目資金集成技術政策資源信息載體,明晰以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為主導,以各級行政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為引導,以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戶,核心示范區為輻射補充的“一主多元”農業技術推廣機制,著力構建以區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核心紐帶的聚集與推廣體系功能,把各級項目資金技術集成應用推廣,充分發揮綜合效能,提高農業科技的普及率和貢獻率。
3.1 加強體系建設,理順關系 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強力推進以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為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技術資源,給農技推廣機構歸建、人員歸編,用活專業技術人員,切實加強農技人員與農民生產的聯系,形成農技推廣合力。建立健全東莞市、街(鎮)、村三級服務農業技術體系,重視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禁止其他部門借調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同時,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社會地位,使農技人員有歸宿感和榮譽感,無后顧之憂。
3.2 加強知識更新培訓 第一,選派農技人員到相關大專院校進行素質提升培訓,時間可以在3~6個月,重點提升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第二,聘請農業方面的專家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進行培訓,重點介紹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和最新技術。第三,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有意識的選派一批大學生深入到基層農技推廣第一線,補充新鮮血液,使其年齡結構優化,確保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后繼有人。
3.3 提高農技人員待遇水平 要切實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定,落實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政策,強化投入保障,改善基層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東莞市農技推廣部門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具體措施,落實基層農技人員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切實提高待遇水平。要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按服務規模和績效測算地方財政的工作經費,并爭取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建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保障長效機制[1]。
3.4 優化農技推廣專業和職稱結構 完善人才優惠政策,不斷拓寬渠道引進專業人才。一是通過公開招考,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花卉栽培、農業經濟等人才,改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結構。二是在事業單位公選、公考中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專業結構需要,拿出專項指標,有計劃的招錄一批專業院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技部門,要保證選拔入口暢通,專業平衡,結構均等。三是產業引進。四是為農技人員創造條件,在晉升職稱方面給予優先考慮,改善農技部門職稱結構。
參考文獻
[1]張桃林.深入貫徹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 不斷開創農技推廣事業新局面[N].農民日報,2012-09-04.
[2]周青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中的政府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10):34-36.
[3]王玲芳.福建省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現狀分析及機制創新探討[J].福建農業科技,2005(6):67-68.
[4]陳志英,楊雪,劉宗強.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素質提高的對策探求——以黑龍江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3180-318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