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阿娜
談民族聲樂高等教育中形體課的作用
★文/宋阿娜
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的專業介紹中,國家對音樂表演人才明確提出了“應用型”的培養目標。作為一名常年工作在民族聲樂高等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結合該目標的具體要求,本文從修正身體形態、提升藝術修養、提高綜合能力三方面,闡述了形體課在實際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聲樂 高等教育 形體課
為進一步優化高校專業結構,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2012年9月,國家教育部正式修訂并頒布實施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以下簡稱新目錄)。該項工作主要針對如何提升高等教育對當今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發展趨勢的適應能力,以滿足創新型國家對高等人才在層次、規格、類型上的需要。新目錄調整后,藝術學為新增門類,民族聲樂演唱下設于藝術學的音樂與舞蹈學類中,歸屬于音樂表演的一個專業(方向)。
新目錄對音樂表演人才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備音樂表演”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站、中小學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應用型人才”。 結合這一目標,筆者作為工作在民族聲樂高等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對形體課在培養、提高、完善該專業(方向)人才綜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進行如下闡釋。
由于專業的特征與需要,為了更有利于舞臺形象或教師形象的塑造,更深程度迎合當今社會大眾對表演人才的主流審美,絕大多數高校在選拔人才的最初階段,就已對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學生形象和形體的基本資質,提出了較為嚴苛的要求。入學后,隨著專業演唱技巧的提高與日趨成熟,對學生形體“美”的培養與塑造也成為專業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形體課的開設正是完成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教學手段。
大學教育階段是人的生理、心理逐漸成熟,逐漸適應社會的關鍵時期,由于自我審美意識的增強和就業壓力的增大,當代大學生非常注重“內外兼修”,大多數學生對個人的體型、體態等具有明確的自我要求。譬如,在基本的身體形態上,追求骨骼發育正常而不粗大;肌肉均勻,身體脂肪參數適當;雙肩對稱平直;脊柱正直側曲;胸部線條明顯;腰、腹、臀部緊實;腿部修長;足弓明顯等。這種追求尤其體現在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身上。對于民族聲樂演唱專業的學生來說,盡可能多地獲得展示機會,站上不同的舞臺,面向更廣泛的觀眾,幾乎成為他們的畢生所求。在此前提下,除了基本演唱技巧之外,如何能擁有以及保持健康、優美、苗條、協調、表現力豐富的身體形態和語匯,已成為他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形體課是以人體科學為課程基礎,對學生進行身體健美訓練和相關理論的傳授,對塑造優美的體態和儀表,培養學生的鑒賞與表現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形體課通過借鑒舞蹈的教學和訓練方法,修正身形,端正體態,協調肢體,延伸意識。為了適應專業特點與作品要求,大多數形體課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身體條件與基礎,適當參考民族民間舞和中國古典舞的技術與技巧,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身體形態的發展。另外,音樂是形體訓練的靈魂,除了伴奏作用之外,對其韻律的正確把握,對其內涵的準確理解,可以使學生的姿態更舒展、更優美,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旋律上而非肌肉的緊張感上,以此放松和愉悅身心,提高學生對美、對藝術的感受力,促進學生良好情操的培養,以及自身素質和修養的加強。在課堂教學、練習以及考試等教學環節中,教師也會針對專業特征,有傾向性地選擇民族聲樂作品作為伴奏曲目,以使形體教學和專業課教學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通過形體課的學習,使得學生的身體形態得到良好的發展,氣質類型得到成功的塑造;除此外,教師還可以端正學生追求形體美的觀念與心態,糾正盲目節食減肥的錯誤方法;通過相關理論知識的講授和針對性較強的身體訓練,在先天條件各異的前提下,盡量幫助學生塑造修長、勻稱、協調、優美的身體形態與肢體語言。
藝術的魅力在于創造,更在于表現,它擅長用靜態或動態的藝術形象,來表現比現實更具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修養是指人們在藝術創作和欣賞過程中,所具備的藝術知識水平及能力。如果沒有創作,欣賞就失去了對象;沒有欣賞,創作的價值便無法體現。表演藝術尤其強調了演員在作品的二度創造和展示環節上,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演員專業素質與藝術修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了表演及作品本身的成敗。對于演員來說,其藝術修養既包括技術層面的專業技巧,又涵蓋技術之外的幾乎所有知識結構與層面,譬如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創造力、鑒賞力、社會經驗、生活情趣等等。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藝術欣賞習慣也發生著轉變,聲樂藝術已從聽覺藝術轉向了視覺與聽覺等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觀眾不僅僅是用耳朵進行簡單的欣賞,同時還會用眼睛去欣賞演員的表演。演員的舉動應以完美地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為前提,并使得觀眾在歌聲與演員的姿態舉動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因此,歌唱演員應以最完美的姿態出現在觀眾面前,并給予觀眾全方位的、最深刻的印象。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當仁不讓地扛起了這面大旗,歌唱與身段的完美結合一直是我國民族聲樂追求的境界,它大大擴展了創作的視野,將單純的聽覺藝術與視覺形象相結合,使得表演達到情景交融,視聽同現的效果,大大增強了歌唱藝術的美學感染力。如宋祖英在國內外成功舉辦了多場演唱會,便是有力的證明——高超的演唱水平,華麗且極具創意的舞臺與服飾,以及親切活潑的舞臺表現力、調動力。這種主流審美形態,決定了優秀的民族聲樂演唱者,除了演唱能力之外,還應具有藝術家的氣質,能夠具備恰如其分地駕馭服裝與配飾的能力,以及與舞蹈演員配合協作的能力。而這些內容的學習和訓練,這些能力的培養,僅僅依賴專業課的教學是無法實現的,形體課的課程屬性、教學內容與教育模式,便正是專業課教學的有力補充,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形體課教學,在幫助、訓練學生理解形體訓練動作的基礎上,以教師的親身示范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尋找思想、眼神、動作的協調性與配合度,追求演唱作品或塑造音樂人物形象時,能夠以更理想的狀態形神兼備地展示個人的藝術魅力。同時,形體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身體的塑造與鍛煉,更拓展了他們在音樂及其它相關領域的文化知識、擴展他們藝術常識的視野,以舞蹈、形體藝術的理論和實踐,配合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使學生的姿態更舒展,氣質更高雅,并能夠全身心地進入音樂所描繪的情境,提高其感性領悟音樂情感的能力,以及通過身體語言理性表達作品美感的能力,提升學生在美學范疇上的藝術修養。
站在歷史宏觀的角度看民族聲樂藝術,它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本身就應該是詩、樂、舞三者的結合,正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站在當下的社會環境看民族聲樂藝術,它已完善為“中西合璧”的當代藝術形式,需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平衡藝術形式、創造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微妙聯系,而且要求演員具備更高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能夠完成全方位的表演,以滿足時代、社會、群眾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如民族歌劇便是典型的民族聲樂綜合藝術,而形體的表現力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當前社會、教育以及就業的發展趨勢,都對大學生是否具備“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形體、舞蹈常識與能力的培養,便是切實完善地提高民族聲樂“應用型”人才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保障。
譬如,通過規范的形體訓練,學生在演唱作品乃至扮演角色時,能夠通過眼神上下左右的轉動,以及視線遠望或近觀的組合;通過表現“喜、怒、哀、怕、羞、狠、愁、恨、呆、蔑、盼”等面部表情,以及“引、定、開、放、托”等手勢,更好地塑造和表現不同類型民族聲樂作品及其中人物所處的情境,所具備的性格及所展露的情感。 這種訓練及能力掌握的必要性,是培養一名優秀民族聲樂演員的重要指標,更是輔助其塑造音樂形象的必要手段,如彭麗媛在《黨的女兒》中的精彩表現,便正是源于其綜合能力的儲備與展現。雖然民族聲樂演唱者的形體語言,在難度與組合的多樣性上并不像戲曲身段那樣復雜,但它們的作用卻異曲同工,其目的都在于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
民族聲樂藝術所追求的“美”,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即通過“形態”鍛造“韻味”。對于民族聲樂高等教育而言,為社會培養、輸送的人才,正應兼具“聲”與“韻”。形體課的開設與教學,既是為了完善民族聲樂課程體系,更是為了加深學生藝術形象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通過“聲韻”與“身韻”,幫助他們更透徹地領悟民族聲樂藝術的境界,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提升他們在競爭中的應變能力和應用能力,從而豐富民族聲樂高等教育的“內涵”,全面提高該專業(方向)的教育教學質量。
[1] 張勝環.《從民族聲樂形體表演看聲樂的藝術性》[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9月刊.
[2] 李景紅、蔣桂鳳、蔣滿華.《形體課對女大學生形體成熟美塑造的探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9月刊.
[3] 肖燦.《淺談高師音樂專業舞蹈形體課教學的幾點體會》[J].《懷化學院學報》2010年8月刊.
[4] 解涵.《高校女生形體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8年2月刊.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6] 修海林編著.《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39頁.
宋阿娜(1972—)女,中國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