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潮
【摘 要】作為培養人才的小學基礎教育,有必要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有效途徑。在預習中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帶著疑問走進課堂,這樣不僅學習中有的放矢,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預習;指導
預習是學生在新授之前按一定的學習要求對教材所作的自我學習的活動。它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大量的實驗和經驗證明: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教會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一、正確認識預習作用,樹立預習意識。
對于預習,葉圣陶先生早就有過精辟的論述:“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預習”。“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葉老之所以這樣重視預習,強調預習,正是因為看到了預習在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張若田同志提出了“預習、讀和議、寫和練”三步閱讀教學步驟,把預習作為閱讀教學的首要步驟。可見,預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愿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去研讀課文。在預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新的知識,就會竭力地運用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聯和融匯就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一則有利于對舊知識的回顧和復習,乃至運用;二則有利于培養自覺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而有效的預習,會收到如下幾方面效果:
1.強化了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們認真讀書,積極思維;在聽課的時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確,教師和同學將對自己的解答如何評價,一股強烈的好勝心又促使他們認真聽課。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處于亢奮狀態。學生只要有了動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進而執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
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心中有數。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而加強了聽課的目的。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
3.及早掌握學習信息,教學有的放矢
學生預習結束后,教師進行檢查。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中測知學生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觀主義的傾向。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教學,效果也就會更好了。
4.人人獲得了練習機會,學習素質提高
不安排學生預習,直接進行講讀分析,課堂上往往只是幾個優等生得到練習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還未思考成熟,優等生早已舉手發言,把正確的答案告訴了大家;還有一些懶惰的學生根本沒有動腦。吃現成包子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做包子,不經過自學實踐,永遠也提高不了自學能力。自學能力低又何來提高學習素質呢?進行了預習,學生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學提綱,自己動腦動手練習。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學習的素質得到相應提高了。
5.培養了閱讀書籍興趣,課外知識豐富
由于學生在預習中逐步養成了邊讀邊思考的良好讀書習慣,在預習課文中將會發現很多疑問,這些疑問,通過教學有的可能解決了,有的可能沒有解決或沒有徹底解決。少年兒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與指點,學生就會產生閱讀能力,他們將投入到科普讀物的閱讀中去,這樣,預習就起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二、精心設計預習問題,提高預習效果。
圍繞課文重點,確定語言文字訓練點,精心設計訓練,把預習重點貫穿于課堂教學,使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訓練相結合,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獲得良好的整體效益。
1.預習問題忌“空”宜“實”,要有“可操作性”
預習要求是否明確、預習題是否方便學生展開自學、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響到學生預習的效果。布置預習作業,要將要求分解為若干小點或用若干小問題來呈現。
2.預習問題忌“大”宜“小”,要有“點撥性”
由于預習的內容是學生尚未學習的新知,而且是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設計的問題不必“大”,要“小”,一大則思維難度也相應增大,不利于自學,要深入淺出,體現“點撥性”,通過點撥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預習任務,收到預期的自學效果。
3.預習作業忌“單一”宜“多樣”,要有“差異性”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學生已有自學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預習的效果。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具體的預習要求不宜一刀切,不宜單一。對于后進生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實際能力,適當調整預習的要求,增加一些他們力所能解的問題,減少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切實使后進生預習時有事可做,而且能夠解決一些問題;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適當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三、教給預習方法,注意針對性和常規性。
要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關鍵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古人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同樣的道理,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要比空洞的要求好得多。因此,必須授給學生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endprint
學生對語文課文的預習往往面臨兩種情況:
一是課文編者已經設計好了預習提示(有時教師還要補充一些),這些揭示針對課文的重點疑點,引導學生預習,有較強的點撥作用。學生只要按照這些提示與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這是一種針對性的預習。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設計的預習題為:“發憤”是什么意思?他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這幾個問題統領了文章的重點,如果學生通過預習弄通了這幾個問題,學習起來就會輕松自如。 二是常規性的預習,即不管課文有沒有預習提示,都應先按常規預習一次,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內容,疏通文意。常規性預習雖然沒有課文中的預習提示那樣有很強的針對性,卻是落實課文預習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沒有常規性的預習,文中的那些針對性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哪些常規性預習的內容和步驟呢?經過多年的教學,我摸索出如下一套常規預習方法,實踐證明是有效的:①讀,通讀課文兩遍;②標,標出每小節的小節號及段落層次;③劃,劃出含有生字的詞語及重點字、詞、句;④評,結合自己的理解,選出一兩處寫上自己的評點;⑤問,提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通過以上幾步的預習,一篇生課文也不再生疏了,為下一步的學習鋪平了道路。
為了提高預習效果,還應教會學生做記錄的方法以及使用常用的記錄符號。比如:文中的生字連詞可以用“____”標出;容易寫錯的字用“■”標記;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可用“=”標明,并認真思索,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意;遇到描寫優美的句子用“ ”畫出,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____?”,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四、養成預習習慣,形成自學能力。
預習能力則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身努力來掌握預習的方法,并獲得一定的技能技巧。它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初學預習,宜放在課堂上進行,待學生掌握了預習方法后,逐步放在課外進行。教師一定要落實要求,認真檢查,以評估預習效果,通過檢查校正預習中的錯誤,提高預習水平,幫助學生養成習慣。只有這樣課內外結合,長期堅持,才能保證“預習”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過程中一個有效的環節。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它可以使課堂教學結構更加科學化。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學生也從中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