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昊川 (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浙江樂清 325600)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在保護模式的探索當中,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現階段所采用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完全是基于未來的長遠考慮。對于非物質文化來說,由于其沒有固定的形態,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會依賴于人們的主觀思想和某種技藝,因此在保護和傳承的時候,需要從外部創造一個較好的條件,并且從內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在目前的應用當中,雖然表現出了較好的保護性措施,但是很多的優點并沒有得到太好的實現,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不斷的強化。在此,本文主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優點及實踐進行一定的討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的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些東西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許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奢華的享受還是淳樸的氣息,都能夠通過某種技術性的手段展現出來,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產物,是一種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寧靜和客觀的享受,在感受節日快樂和美好生活的同時,能夠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比方說納西族懂得東巴經的歌手,在2001年的時候僅有3位,在2007年的時候僅剩下1位。同時納西古樂、蒙古長調以及民族民間的服飾、風箏、年華也在逐漸的衰退、消失,民間文化典型器物也在不斷的流失海外,很多的民間技藝都缺乏有效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目前的保護模式當中,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可以說是最適合的一種,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能夠得到非常理想的結果。目前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有商標法保護模式和專門法保護模式,在我國,這兩種模式是并存的,而且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使用哪一種方法進行保護。地理標志的商標法保護主要體現在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保護,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進行管理。這種保護模式主要是借助國家的大背景,同時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下所形成的,能夠將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特有的屬性進行保護,并且給予最大限度的幫助。專門法保護模式由國家質量檢驗總局管理。商標法第十六條規定:“商標中有商品的地理標志,而該商品并非來源于該標志所標示的地區,誤導公眾的,不予注冊并禁止使用。這里的商品包括服務”。商標法當中所指的地理標志,主要指的是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是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志。由此可見,地理標志保護模式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擾。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注冊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的地理標志保護,是一種非常可取的保護性措施。首先,這種方法減少了原有的步驟,并且能夠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直接的保護,而不是通過一系列華而不實的條文或者是某些表面的措施,來實施軟弱無力的保護。應用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的方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只需要實際執行相關的法律就可以,并不需要重新立法。其次,在實際的保護工作當中,也要比一些看起來有效的措施更加穩妥。為了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最大限度的被保留下來,同時更好的繼承下去,商標管理部門需要在日后的工作當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地理標志的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的保護范圍內,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師出有名”的狀態,能夠在正面給予保護,同時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與限制。接下來就是制定一套可操作的審查指南,之后就能夠注冊地理標志,并且給予充分的商標專用權保護。由此可見,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能夠為非物質文化的日后發展和繼承創造一個絕佳的條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踐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時候,可以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之類的部門規章,這樣會更加規范,同時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幫助。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應用地理標志保護模式,需要從實際的情況出發,同時結合各地區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較多,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特點,難以駕馭。但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卻具有以下優點,使其非常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1.專門法保護。這種方法可以稱之為一項硬性的規定,也可以稱為“專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量身而作的保護法”。首先,在地理標志上有了明確的劃分,地理標志可以使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也可以使原材料當中的部分來自其他地區,但是用本地的特定工藝進行加工的產品。界限上的分明,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加確定的歸屬,保護起來也得心應手。其次,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在每一項工作當中,都有非常明確的規范,避免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2.不影響在先權利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標志保護模式并不是一項“強硬”的措施,而是可以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間和發展來決定如何進行。這種保護性措施與在先權利的行使并沒有沖突。比方說,申請黃梅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是安徽省安慶以及湖北省黃梅縣。但是江西九江等地區也在很早的時候就擁有黃梅戲團。對于這些團體,可以選擇加入一些協會,如果不加入,不能完全禁止演出,而是應該維護取得地理標志保護前的合理使用權,只有這樣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傳承下去。相對來說,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在某一個地區有所體現,而是在很多地區都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這種情況并不是一兩條規定就可以禁止的,如果通過彈性措施來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得到更大的進步。
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優點及實踐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暫時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原有的體系,對未來的發展來說,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今后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區,更好的貫徹和實施地理標志保護模式,讓我國的文化長久的繼承和發展。
[1]陳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標權保護模式探討[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03).
[2]郭玉軍,唐海清.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新突破——以地理標志為視角[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3).
[3]鄭延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探析——以閩東地區個案為中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