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云 (江蘇省興化市文廣新局創作室 江蘇興化 225700)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實現國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途徑。江蘇省興化市文化館積極探索“傳承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生產精品文化”的路子,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作為展示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走出了一條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地域文化是某地域從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遺產,既包括精神財富,也涵蓋物質財富。文化館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傳承地域文化,提升地域文化的影響力。
興化是江蘇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源遠流長。先后走出了明朝狀元李春芳、“嘉靖七子”之一的宗臣;揚州八怪代表畫家鄭板橋和李鱓;著名文藝理論家、《藝概》作者劉熙載;《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等。興化還出現了以畢飛宇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小說之鄉。興化也是環境優美的國家生態示范區,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千島菜花風景”聞名遐邇。
興化是具有典型意義的里下河濕地。境內河蕩縱橫,湖汊港灣星羅棋布,先民們曾以漁獵為生。后逐步走上農耕之路。人們在千年傳承的農耕生涯里呼號呻吟,表達喜怒哀樂,形成一方特有的文化。興化有耕作勞動的號子,有古老原始的舞蹈,有原生態的鼓兒書,有哀怨悱惻的淮劇。久遠神秘、多姿多彩的地方歷史文化與人文生態文化讓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吸引著眾多外界關注的目光,同時也為文化館展示地方特色提供了無窮素材。
隨著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新興娛樂平臺的出現,居民在對傳統文化的選擇上日漸淡薄。傳統文化在新興媒體面前,漸漸失去昔日輝煌。興化文化館積極創新思路,把秉承古老的地方文化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他們敞開大門,主動迎客。積極搭建平臺,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方便快捷的活動場所,把百姓的視線吸引過來。
小陣地,大舞臺。文化館在辦公場所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因地制宜,開辟了小劇場、小展廳、小廣場等“三小”活動場地。小劇場每天早早備好音響,擺好桌椅,燒好茶水,全方位為戲迷朋友提供演出舞臺,京劇、揚劇、淮劇等輪番上場,成了人氣最旺的地方。小展廳免費為全市書畫、攝影愛好者提供藝術交流、創作和展覽的場所。小廣場二十四小時對外開放,方便附近居民舉行健身廣場舞的交流、教學活動,每天早晚都有數批次的居民來此健身。在這里,民歌、戲曲得以傳唱,書畫得到弘揚,民舞有了廣場。
小報紙,大作為。文化館編印的《水鄉文藝》是興化文化的一份傳家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刊了。一直肩負著傳承水鄉文化,普及群眾文化的使命。報紙刊登的內容涵蓋音樂、美術、戲曲、曲藝的相關知識和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為傳承文化薪火、培植和發現文藝創作新人、服務群眾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不同的時間段,《水鄉文藝》還以專輯的形式,大容量發表興化民歌、文藝作品等。
興化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生態資源,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本土文化。興化的勞動號子豐富多彩,著名歌唱家羅天嬋曾經下放林湖,驚嘆于當地天籟般的栽秧號子,拜當地民歌手為師,學習原生態的號子。離開興化時,她把林湖秧歌的文字資料和音頻資料帶到北京,極力推廣。茅山一帶的車水號子同樣讓人百聽不厭。1956年,茅山歌手朱香琳隨江蘇省歌舞團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音樂周匯演,到中南海演唱了“茅山號子”,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著名音樂家戈弘評價興化勞動號子“以舒緩平實的音調旋律、明快有力的音樂節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協調、詠嘆自如的獨特民歌特色”。興化文化館每月舉辦一場“楚水大舞臺”,讓普通勞動者走上舞臺,唱出勞動者的心聲。每年舉辦一屆民歌表演大賽,發現新人,唱出新歌,讓古老的民歌璀璨生輝。他們還積極組織參與各行各業的演出活動,把民歌融入到經濟建設、生產勞動的各個領域。連續三年應邀參加阜寧“牛歌”大賽,取得佳績,使興化民歌插上翅膀,向外飛翔。搜集興化民歌,編印、編纂《興化民歌》選集、《水鄉的記憶——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輯等,并舉行廣場表演活動。每年正月初十,舉辦全市舞龍大賽,20支龍隊互相競技,一試高下;每年4月,組織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街頭展示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動,讓觀眾親眼目睹那些行將消逝的古老文化;每年端午節,舉辦龍舟大賽,烏巾蕩鑼鼓震天,百舸爭流。
興化文化館注重以本土文化為依托,積極扶植文藝創作,打造文藝精品,讓本土文化插上翅膀。
興化是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的家鄉,板橋的人文思想早已家喻戶曉。興化文化館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弘揚板橋文化,以板橋故事創作《板橋放糧》《板橋斷雞》《板橋事親》《板橋賣畫》等系列折子戲,由淮劇團排演,獲得巨大成功,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播出八次,劇本被評為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二等獎。相聲《我和板橋是老鄉》參加第五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獲二等獎。少兒情景表演《板橋先生找啊找》、女聲獨唱《板橋竹》摘得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金獎。
興化是魚米之鄉,水是興化的根和靈魂。這里的垛田以其神奇的地理地貌入選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歌唱垛田人文風情和垛田精神的歌曲《垛田水鄉》以其流暢的旋律、唯美的歌詞表現了對秀麗垛田風光的深情贊美,表達了對家鄉的深深祝福。興化周莊新創民歌《拉纖號子》展示的是周莊鹵汀河畔纖夫奮力拉纖的群像,表現的是對勞動、對愛情、對生活的贊美以及樂觀向上的主題,兩首歌曲均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金獎。2011年,興化垛田生長的芋頭走上了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欄目;同年,央視《民歌中國 魅力興化》把幾十首經典的興化民歌搬上銀屏。
興化文化館開拓思維,銳意進取,通過幾年的有效探索,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1]趙劍波。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18).
[2]江蘇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
[3]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