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淑 (蘇州職業大學 江蘇蘇州 215104)
所謂群眾文化,是指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為目的,通過非職業性、非功利性的文化表達,實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創新的社會性文化。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群眾文化的核心應該是“群眾”二字,堅持以人為本,尋找人的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正是群眾文化的本意,而這也是“人文關懷”思想的本質。
群眾文化源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從古代提高勞動效率的田間祭祀歌舞,到當代農民工兄弟自編自演的小品歌舞,群眾文化的發展一直都是和人們生存意識相關的群體化、大眾化的意識形態內容。它反映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心理活動,使人們從這些文化活動中尋找自己認同的意義并創造新的社會關系。因此,群眾文化對于減緩人文精神的流失,彌補人文關懷的缺位和營造人文關懷氛圍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逐點分析。
個人價值的實現,只有在群體活動當中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個人價值其實就是個體與群體關系的另一面,是群體對于其成員所作貢獻的一種認可和肯定。由此不難看出,個人價值的實現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對個人自身能力的充分發掘,二是要有展示個人能力的社會大舞臺。
群眾文化的群眾性特征表明了文化發生的主體和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尤其是基層的人民群眾。相對于專業文化、商業文化等其他文化現象而言,群眾文化更為通俗易懂,受眾人群更為廣泛和便于推廣。因此,群眾文化的傳播環境對于個人價值的實現有著積極的意義。群眾文化為個人能力的發揮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通過廣場舞、合唱隊等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將互不相識的左鄰右舍沿著藝術的紐帶聯系到一起,使普通的人民大眾都能在這些民間藝術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舞臺,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藝,形成以能力為本位的良好的社會風氣,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化氛圍,從而達到幫助自我實現,找到個人價值的目的。
指引正確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要引導人們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劉濟良教授認為:“價值觀教育就是用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引導人們用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看待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的作用和認識人生的意義,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懂得關注自己的靈魂,形成自己堅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養成自己的關愛情懷,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
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龐大的受眾數量和易于傳播的文化形式在傳播真善美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說群眾文化活動是人民道德建設的載體。
群眾文化有著寓教于樂的特征,相對于蒼白枯燥的說教而言,群眾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例如蘇州地區的文化遺產吳歌融合了交通安全知識和傳統道德理念的形成了《酒后駕車危害大》《新編二十四孝》的新概念吳歌,并在各類群眾團體間傳唱,在自娛自樂的同時起到了精神文明宣教的作用。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教人在為世俗目標掌控外,還能留一點時間去思考自身的理想與生存生活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重點也逐步由單純的物質需求向高層面的精神需求方向轉化。除了解決老百姓“吃飽飯”的問題之外,如何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社會交往、文化娛樂、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需求來提升生活品質一直都是群眾文化的工作重點。
同濟大學曾經對“現階段我國社會公眾精神文化生活狀況”做過一次調研,受訪者中僅14.5%是“為了滿足個人精神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進行閱讀、沙龍等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33.4%的受訪者很少參加公共精神文化活動,但對網絡需求卻非常迫切。這樣調查結果很好的說明了目前有很大部分的群體的精神生活處于亞健康狀態,缺少健康合理的精神文化活動,網絡成癮,身體狀況和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通過結合人們的生活情感,能夠愉悅人的心理,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也降低了負面情緒對社會的干擾與影響,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正能量,這就是群眾文化的自娛性。
群眾文化的自娛性特征使得社會大眾在公共精神文化缺失的情況下,在自娛心理的驅動下,帶著或強身健體、或動腦益智、或賞心悅目等各方面的追求,通過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文化活動,從而獲得一種精神文化層面的滿足感,構建一種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與精神文化素養。
群眾文化的傳承性特征表明了其繼承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創新的社會進程。隨著社會與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群眾文化也逐步由簡單的民間歌舞雜耍轉向內容豐富、傳播形式多樣的現代群眾文化模式。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原本只屬于少數受眾人群的“沙龍”文化通過現代媒體傳播途徑找到了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實現了文化消費的平等與分享。
群眾文化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化為藝術,逐漸提高了普通大眾對日常生活的情趣標準。尼采曾經提倡“像藝術品一樣生存”的生活方式已經逐漸由精英轉向大眾,群眾文化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消融了精英文化與普通大眾之間的界限,營造出一種和諧平等的文化氛圍。“藝術就是你認為是藝術的東西”,如今的群眾文化越來越多的融入了歌劇、芭蕾、交響樂等高雅藝術的元素,并結合普通大眾的自身生活感受加以創新和延展,開辟出了群眾文化的新天地。
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欣賞藝術,還有參與到藝術活動中去的需求。近年來各類形式的民間藝術團體,各種電視選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涌現,為人民群眾搭建了展現自身才藝的文化平臺。與有限的專業院團資源相比,群眾文化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專業文化更為生動鮮活和貼近地氣,使得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也能夠享受到藝術所能夠帶來的歡欣和愉悅。“慰問農民工文藝專場演出”“送戲下鄉”協助組建“農民藝術團”這些群眾文化工作充分體現了一種新時代的富有人文關懷的文化景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充分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自我表現”,這些論述已經成文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風向標。“人文關懷”作為群眾文化的關鍵部分,其最根本的是要傾聽群眾的呼聲、反映群眾的需求和愿望,把握新時代群眾文化的特征,對現有的文化品種、形式進行傳承與創新,從而為群眾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以便他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與潛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