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銳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在現代社會,物質條件日益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社會,在藝術領域許多原生態的東西浮出水面,進而深入人心。商河鼓子秧歌這種民間藝術通過傳承、習俗把原生態的美帶到了我們的面前。詩經上說“情動于中而發于言,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是表達人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商河鼓子秧歌通過對他起源的種種猜測和考證,我發現它有許多獨有的特點,很具有代表性,這種及歌、舞于一臺的表演形式類似于漢代的“百戲”,而眾多的表演者和復雜的表演場圖及不特的表演形式讓人覺得眼花繚亂,氣勢磅礴,非常震撼人心。1996年商河鼓子秧歌被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商河縣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民間舞蹈藝術之鄉”。
在每年的元宵節,是鼓子秧歌演出的高潮日。秧歌隊伍龐大、人數眾多、角色各異、鑼鼓齊鳴、熱鬧非凡。商河谷子秧歌在當地俗稱“跑十五”“鬧玩意兒”,是集歌舞為一身的。從古至今,每當鼓聲咚咚,就會經常見到上至九旬老人,下至稚齒孩童,一家三代同場演出。正因為有這樣深厚的群眾基礎,才使得商河鼓子秧歌美名遠揚;也正是因為商河人民較好的繼承了鼓子秧歌的藝術傳統,才使得其今天走進大雅之堂。
商河鼓子秧歌的也被列為山東三大秧歌之首,懂的商河鼓子秧歌的當地藝術者大多已年邁或去世,這為我們將原汁原味的商河鼓子秧歌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困難,現在急需我們去探索和發展商河鼓子秧歌。
秧歌,它是民間歌舞的統稱,但必須用舞來表現。 “鼓子秧歌”最初發源于濟南商河縣,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民間為慶豐收而載歌載舞的一種藝術形式。大氣有力,非常熱鬧。它的道具主要有傘、鼓、棒、花。
“膠州秧歌”相傳起源于膠州城北部的東小屯村。流傳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那時,村里面有趙、馬兩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農閑大家就會到周圍地方演出,年久便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的主要道具是長頭扇。
“海陽秧歌”流行于膠東半島的海陽、萊陽、乳山等縣市,以海陽市最盛,在那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秧歌隊。海陽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后來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術的套路,稱為“大架秧歌”,外人稱之為“海陽大秧歌”。它的道具主要是扇子與八角斤。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年復一年,世代相傳,血汗滋潤了這片黃土地,勞動改變了一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艱難歲月里,鑄就了勞動人民勇敢剛直、刻苦耐勞的性格,人們飽經磨礪而不甘自餒,在這蒼涼浩瀚的魯北平原上,發展了生產,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的起源眾說紛紜。
抗洪救災的傳說,“據說商河鼓子秧歌起源于抗洪斗爭“商河鼓子秧歌是一種集歌、舞、丑為一體的舞蹈藝術形式。表演時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明嘉靖年間修《商河縣志》中記載:“立春前一日……里人行戶扮漁(夫)、樵(夫)、耕(農夫)、讀(書生)諸戲……”所述與現今的鼓子秧歌均有相似之處。”1同時,在商河本地也有各種傳說。
從傳說和志書上的記載不難看出,“鼓子秧歌”最早是在北宋由河南傳來至明清,在魯北平原廣泛流傳下來的。
1.“跑”的重要性
“商河鼓子秧歌表演的顯著特點是‘跑’而不是‘扭’,眾多演員在場子里始終處于運動之中所以稱‘跑秧歌’,不叫‘扭秧歌’。”2于跑動所呈現出流動的向左向右的舞臺,“跑”——跑起來后蹬扒地,步大有力。
2.鮮明的藝術特點:“蹲”“跳”“轉”
“蹲”:蹲時低矮下沉,落地生根。
“跳”:跳起時迅速干拔,突然爆發。
“轉”:轉動時雙臂開合,借力轉身。
3.基本動律的特點中的“抻”“韌”
發力的“抻”與用力的“韌”,“抻”是鼓子秧歌的一個動力特點,注重的是在發力與收勢之間的延伸;“韌”是秧歌總體的一個動勢的要求。
這是一種由鼓子秧歌的來源而產生的特點,鼓子秧歌傳說起源于抗洪救災。
演員的組成類似軍事編制,演出程序類似軍事行動,而演出段落也類似戰斗過程;布陣也與軍事布陣相似如圓陣、對陣和古戰陣相似。這些特征可能與他的淵源有關。商河鼓子秧歌很有可能起源于軍事武舞和宮廷武舞,有可能是為了鼓舞戰斗情緒,是戰爭的預演和再現。自古以來山東就是一個戰亂頻繁的地區,商河處于重要位置,戰爭對這里的迫害更加嚴重,經過戰爭洗禮的商河人民不僅鍛煉了奮勇抗戰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學會了怎樣生活,他們把戰爭中的某些手段運用與民間舞蹈中。
在關于商河鼓子秧歌的傳說中也有祭祀說,祭祀在商河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以內都是一項很重要的活動。
伴隨著民俗活動的延續,明清以后,鼓子秧歌在元宵節期間祭神祭祖,鬧元宵,有固定節令性演出至今日。在過去統治階級用來約束人民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手段是通過“祭祀”和“禮俗”實現的。
顧名思義,“鼓子秧歌”自然少不了“鼓”。觀眾欣賞鼓子秧歌,無不為其偉岸氣質和英雄氣勢所折服,大有躍躍欲跳之感。鼓和其他樂器相配合,敲出的鼓點準確,節奏鮮明,鼓聲隆隆,可謂是震耳欲聾,在整個舞隊邊沿過程中,鼓點貫穿前后,帶動舞者的舞姿和氣氛,表現出山東大漢的那種氣勢磅礴,強健有力。
商河鼓子秧歌在當地又俗稱“鬧十五”。祭神之心慢慢的轉化為因美好生活而快樂的釋放。
思想的轉變,使得村民的心情愉悅,拉近了各個村落的關系。這種每年村與村聯絡娛樂的活動還是一種禮節性的交際活動。秧歌隊會非常禮貌的在村落里完成演出,各個秧歌隊也會以禮待人耐心等待其他秧歌隊為村里百姓演出后繼續帶上這份喜悅獻給村里百姓。
1.商河鼓子秧歌的組織分工
商河鼓子秧歌表演人數眾多,氣勢磅礴。一般的秧歌隊一百多人,因鼓子秧歌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即軍事化的組織形成,保證了演出順利進行。
(1)演員分工
博士:商河鼓子秧歌的編導。只有六十歲以上的表演家方能榮獲此尊稱,其青年時代是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一個能掌握各類角色基本功和通曉場陣變化并被大家公認的人,一般擔任“領傘”。傘:有頭傘、花傘之分。花傘是花頭領,人數一般與頭傘相等。因其傘裝潢得很花哨并在表演中領花而得名。鼓:亦稱“鼓子”,秧歌隊的主力,多以24、32、48、64人組成。
棒:亦稱“棒捶”,青年男性扮演,隊員雙手持約50厘米長的木棒。花:女角,分地花、蹺花兩種,建國以前是男性扮演。丑:亦稱“外角”,男性扮演,多扮成“王先生”“二癩子”“傻老婆”等。系小場歌舞,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
(2)樂隊的分工
樂隊的組成:大鼓、鑼、鈸、镲,大鼓作為指揮,作用非凡。
2.演出活動的綜合性
近代商河鼓子秧歌的演出活動主要表現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娛樂需求。“秧歌場子從速度、力度可分為文場、武場、文武場三種。武場速度慢,清晰渾厚,文場速度快熱烈紅火,文武場介于二者之間。”3。
商河鼓子秧歌,依靠本地群眾,源于民族大團結,它不僅是一種讓人欣賞的舞蹈還是一種民族文化。通過上述商河鼓子秧歌的特點不難看出,它的武舞性和祭祀性已經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種載體,成了當地人民渲泄情感和表現精神風貌的最佳方式。在山東這個以禮傳承的地方商河鼓子秧歌的更是一種代表性的活動,演出活動中蘊含了我們傳統的道德美德,以禮待人。
在現代,有很多舞蹈家對商河鼓子秧歌的進行提煉和創新,把部分元素改編融入教學,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葩,齊魯文化的驕傲”“我國漢族男子舞蹈陽剛之美的集中表現,是舞蹈文化的瑰寶”。商河鼓子秧歌這一民間藝術已經成為廣大農民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自娛自樂的一種重要形式。
要想真正領略鼓子秧歌的風采,必須身臨其境。它的粗獷、豪放的氣勢只有在現場才能體會,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但因商河縣經濟欠發達,受經費制約,在發掘、研究、傳承、創新、開展活動諸方面均面臨著困難:例如民間老藝人年齡老化,許多老藝人相繼謝世,這對商河鼓子秧歌的傳承造成很大影響。因此,搶救、挖掘鼓子秧歌迫在眉睫。
商河鼓子秧歌曾在80、90年代興盛了一段時期,但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這種民間藝術,或是只是略知一二,不會像知道傣族舞那樣了解商河鼓子秧歌。當地政府也在極力宣傳這種民間藝術,但是由于環境惡劣條件有限,使得商河鼓子秧歌的傳承和發展又遇到了許多問題。
根據這一系列問題,我想到以下幾點:
1.政府鼓勵青年去民間學習采風
因為現在時代的進步,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追求也隨波逐流,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吃苦肯吃苦。現在有很多大學尤其是師范學校給學生提供支教,學校、政府鼓勵學生下鄉教學。何不用這種方法鼓勵學生去民間采風,學生因一直在學校學習,所以去民間學習也就會簡單易懂容易學成。也可以讓學生幫助當地村民進行理解和學習。而通過政府的鼓勵,人們的積極性會大大的提高這樣商河鼓子秧歌的就可以克服無人繼承的問題。
2.社區文化對商河鼓子秧歌的吸收
現在社區文化發張極其迅速,每個社區委員會都會擁有社區活動,這些社區活動多是太極,老年秧歌,健身操之類的,如果社區活動融入商河鼓子秧歌將會更加豐富。
商河鼓子秧歌的形式多樣,角色多樣,這樣對于社區的中老年人活動有很大幫助,不用再只學習單一的舞蹈組合和武術套路,而是可以有豐富的角色扮演,和使用多彩的道具。在進行組織學習商河鼓子秧歌的同時也有利于人們溝通感情,心情愉悅,強身健體。
3.積極參加節日慶典演出
在節日慶祝時,鼓勵地方舞蹈隊表演像商河鼓子秧歌這種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型舞蹈,現在山東淄博等地區在端午節等節日里都會有秧歌隊、車隊表演,如果在各個地方都能舉行這樣的節日活動,不僅能夠將商河鼓子秧歌等民間藝術傳承,還能緩解人們的日常壓力。
4.利用現代科技,宣傳民族文化
現代科技發達,互聯網遍布全球,我國農村也在步入小康社會,現在有很多大學生下鄉,在商河等地區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攝像機將村民們節日時的場景記錄下來,轉載到互聯網上,這樣就會有更多人看到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也可以與國外的學者更好的溝通,讓全世界的人來了解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商河鼓子秧歌能夠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它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只有了解它的起源,才能更好地發展它;只有從民間學習掌握了它舞蹈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詮釋它;只有不斷的從民間藝術學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才能使這些民間藝術得到傳承。
注釋:
1.陳學孟.商河鼓子秧歌――中國民間藝術瑰寶 B---8897[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11
2.石小鋒.淺析鼓子秧歌的基本體態和動律[J].教育教學論壇.2010(8):1-4
3.孫芳.鼓子秧歌場圖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