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翠 (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密祉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云南彌渡縣 675607)
大部分人可能不熟悉密祉鄉,但是誕生于此的《小河淌水》想必早有耳聞。該曲被著名學者余秋雨譽為與《茉莉花》并稱的中國最優美的民族歌曲。她不僅在中國廣為流傳,在世界也具有廣泛的贊譽。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黃虹、崔巖光、胡曉萍等著名民歌歌唱家的鼎力推介和傳唱下,使她走出中國唱紅世界,被國際音樂界稱為“東方小夜曲”,一舉成為美國音樂學院唯一收入音樂教材的中國民歌。國內外在選編各種世界經典民歌選集時,沒有哪個版本將它遺漏掉。特別是2008年8月24日晚,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張也等7名歌手的唱響。密祉不僅是民歌之鄉,而且還是云南省花燈的重要發源地。每年彌渡縣密祉壩子將會舉行密祉花燈節。密祉花燈有著多種形式和節目類型等特點被當地老百姓所喜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一種傳統積淀深厚、生命力頑強大眾藝術品種。
密祉花燈是一項綜合性比較強的民族民間藝術。它是一種貼近群眾生活,貼近群眾心理和感情,貼近當地風俗習慣的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從農村“土地”中發芽、生長,反映了當地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這些可以從傳統的民間燈會之中清晰地看出。
密祉花燈有著多種形式和節目類型。其表演形式大體可以分為兩方面,即大唱和小唱。所有戲劇節目統稱為“大唱”,其表演的時間相對比較長,是有一定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需要一定的演出規模。各種花燈歌舞及小調統稱為“小唱”,其節目表演時間較短,一般的唱段內容是沒有完整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往往是大唱節目的空隙間斷表演的。
春節過后,一場聲勢浩大的密祉燈會就拉開了序幕,燈會的程序一般分為接燈、耍燈、捂燈、鬧燈、卸燈。接燈也叫接燈神,村落大的,正月十二晚開始,村落小的正月十三晚接。接完燈后就開始耍燈了,耍燈就是跳門戶燈和團場燈,一直耍燈到正月十四就要捂燈。捂燈也就是修補道具,做好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準備工作。正月十五、十六,各村燈隊都要到密祉大寺前鬧燈。鬧完了正月十五、十六的元宵燈會,到了正月十七就要“卸燈”了,也就是“送燈神”,也叫“殺獅子吃”。這是一場“原汁原味”的民間演劇,擁有群眾性和廣泛性等特點。由于其保留了較多的老燈劇目及演出特點,為研究花燈的產生發展及形態變化提供了藍本。
密祉花燈產生已久,一般來說,都認為其源于唐南詔時期。歷史資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平反關于李翠蓮的冤死案件,魂趨地府,調查了各種人物的作為。在還陽之后,舉辦水陸大法會進行一場道場,來普度陰靈。大法會開始之前,他組織一批人并讓他們化起妝來,一邊歌唱以便跳舞去迎接“燈神”。在整個水陸大法會召開期間,這些人可以自編自演一些曲目,扎起彩燈,盡情的歡唱和舞獅龍,由此產生了花燈。
在歷史上密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有貫通于南北兩方的古驛道從中穿過,這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南北兩地的文化交流。發源于此的,花燈勢必和融合南北兩地文化特征。在天寶戰爭期間,10多萬的北方散兵留于此地,他們一方面將北方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術引進而來,另一方面也帶來北方的民族文化。到了明洪武期間,發生的西嶺戰役,及后來發生于明清兩代的開疆移民活動,又為其增添了婉轉而潤的江南柔情文化風格。因為有了歷代的南北文化交流,讓密祉花燈融合了南北文化,其表演的形式也變得靈活起來,與當地的民歌相結合,發展成了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題材。
到民國初期,一批喜愛花燈的人士出現于密祉,他們為花燈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熱衷于點花燈,密祉的村寨被花燈的火光照亮,密祉人逐漸形成了花燈情結。每年的“耍龍”“舞獅”“跳燈”活動,成了他們的娛樂方式。因密祉元宵節的花燈會是全民參與的,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大型的文藝活動,是一種經典文化表演形式。
密祉花燈這種藝術的生命來自于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1949年新中國成立,密祉引來了大批的文藝工作者,比如,楊放、袁留安、史寶購等人,他們深入到密祉的各個村寨,將流傳于民間的大量花燈曲目加以收集并整理起來,這其中包含因歌唱家黃虹所表演而榮獲大獎的《十大姐》。這些文藝工作者為提高密祉花燈品位貢獻自己的努力。
上世紀40年代,密祉花燈被搬上了舞臺,花燈團把不能登大雅之堂這種民間藝術,成功提升成為高雅藝術之作,可以說是密祉花燈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在經過了濃縮式提煉加工后,密祉花燈將其最具特色、最有亮點的精華展現于舞臺上,促進了密祉花燈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還成立了專業的劇團,標志著此種藝術形式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密祉花燈是密祉鄉土文化的一個代表,經歷了長期的完善發展與實踐,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色彩及個性鮮明音樂藝術風格。
1959年,密祉花燈唱到了中南海的懷仁堂,從上個世紀90年代,密祉花燈團三次進中央電視臺進行表演。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密祉所在的鄉鎮彌渡縣一度被國家文化部賦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密祉花燈在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當中。2008年,對于密祉花燈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年份,它不僅成為了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擴展項目,而且所在鄉鎮再次被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
為進一步開發和保護密祉花燈,當地政府采取了多種保護弘揚花燈的措施。首先,實施“花燈進校園的工程”, 組織優秀的音樂教師編寫教材,并在每周安排時間讓學生學習花燈文化;其次,實施“百姓文化工程”,建設花燈文化廣場,每月組織花燈文化演出活動;再次,推出新劇目,從2008年開始,一大批大型的現代花燈劇目被推出,比如,《正月十五鬧花燈》《山村醫生》等,這些劇目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采用的是風趣的民族語言,引起了觀眾好評。
密祉花燈,歷史悠久,傳唱表演經久不衰,作為密祉地區民間的一項藝術展演及人民群眾性娛樂活動,因其群眾的廣泛性,內容形式的豐富性、多樣性,已成為密祉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表達過程中,它傳遞著地域鄉土和生活特色,是研究該地區民族民間藝術演變發展實情、規律的一個的典型活態例證,對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義。相信在政府、社會及人民群眾的共同保護和開發,密祉花燈將會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成熟,以一種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受到了世人的關注。
[1]余述祥.彌渡花燈起源考[J].云嶺歌聲.2003(11)
[2]李長余.大理彌渡縣密祉鄉民間花燈藝術考察報告 [J].民族藝術研究.2005(04)
[3]陳夢飛,彭志勇.現代傳媒與秀山花燈民俗傳統及民間性傳承——秀山部分地區民間花燈現狀的實地調查與思考[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