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波 李 綸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 云南昆明 650093)
生活在云南省的哈尼族,因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而服裝形制也不同。總體來說,哈尼族人民喜歡用自制的土布和天然的靛青來制作服裝,男子多著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亦或白布包頭,老人多戴厚實的帽子,而哈尼族女性服裝則因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呈現出萬千變化,多數地區的哈尼族女性服裝形制為右襟無領上衣,以銀幣為扣,下著中長褲,有綁腿,衣服的肩托、大襟和袖口有裝飾彩色花邊,胸前掛有成串的銀飾,年輕女子的帽飾也是哈尼族服裝的一大特色。面對社會大潮的發展,如何保護和傳承這個古老民族的服裝工藝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現代視角來談及哈尼族傳統服裝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希望為保護本民族的服飾文化做出微薄之力。
哈尼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在長期的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哈尼族服裝工藝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因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價值讓世人熱衷于阿卡文化的研究。哈尼族傳統服裝工藝,不論是在繡、染、織方面,都表現了哈尼族人民特定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審美情趣,在中華民族服飾文明中占有重要的研究地位和探索價值。現在,強勢文化漢文化不斷沖擊到少數民族文化,無論是日常生活習慣還是風俗節日方面都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然則哈尼族服飾的傳統工藝也開始出現衰落失傳的局面。保護和傳承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而我們對其民族所做的最有效的措施便是發展和創新。哈尼族社會由原先的農業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社會轉變的同時,其居民生活方式和穿著方式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以便更好地適應現代文明的發展。哈尼族服飾設計風格應能反映出服裝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民族個性鮮明的現代服飾。這就要求設計師正確把握哈尼族民族文化,不應該是在外在的形式上加以模仿和照搬。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相應的服飾結構也應變得更適合人機工程學,適合現代勞作的同時還應該更為美觀。傳統的哈尼族服飾適合于原先的生活環境和原有的生產耕作方式,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后,哈尼族人民面臨著發展的機遇,開始發展種植經濟作物的新道路,在經濟作物種植熱火朝天的背景下,也悄悄發展著自己的第三產業旅游業,這種發展也給哈尼族服飾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若是通過正確的開渠引流,這種服飾的市場需求將是一片廣闊的前景。將現代設計理念和手法與傳統工藝結合,將對民族服飾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且將這種結合理念附于時裝設計中,將會對中國服裝業的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哈尼族傳統服裝工藝的傳承和創新,筆者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尊重歷史也要結合現實。哈尼族服裝是在哈尼族長期遷徙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哈尼族居民長期居住在河谷地帶,氣候溫熱潮濕,他們的服裝與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哈尼族人民將其民族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民族工藝、審美情趣等融合到服裝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歷史因素在我們現代傳承中都應加以重視。在尊重哈尼族服裝文化形成的同時,我們也要重視現實。市場經濟的大潮已經襲卷哈尼族的各個分布地區,他們的經濟文化也正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在這種大趨勢的背景下,哈尼族傳統服裝已經很難與現代人民的生活相適應。例如哈尼族傳統服裝的一些弊端,如制作耗時、配飾繁瑣、穿著不便、工藝復雜、難以換洗等問題也日漸突出。現代的哈尼族后裔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穿著現代服裝,這一種實際情況也要給予重視。我們既要保持原有哈尼族傳統服裝的藝術特色,又要追求符合現代生活的穿著需要,以適合哈尼族地區現代生活的變化。
其次,服裝的實用性與文化性相結合。實用性上哈尼族居民用靛染成藍黑色的土布制作服裝,第一這是源于哈尼族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種植麻的歷史原因;第二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理居住環境所造成的,用靛染成的服裝可以防止蚊蟲的叮咬;第三是由于哈尼族女性傳統服裝下裝為短裙,故行走勞作在河谷地帶的哈尼居民制作出了綁腿,這樣就可以在勞作間免除被植物所劃傷。在哈尼族傳統服裝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時,我們也要更加注重文化性的延續。哈尼族的服裝與梯田緊密相關,從其物質文化方面,服裝來自于梯田,從其精神文化方面,服裝的樣式、審美同樣來自梯田。因此,我們可以說梯田是哈尼族服飾這一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源泉,而哈尼族服飾則反映了梯田這一巨大的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
最后,手工藝的傳承和現代制作工藝的結合。云南許多民族的服飾反映了農耕文化的特色,因為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才有棉、麻,服飾上才可能有各種染織、刺繡等具有較高工藝水平的裝飾出現,特別是婦女服飾一般都較男子服飾更為華麗,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顯示自己的民族和社會身份,在服裝的色彩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傳統和階級意識。在不失民族服裝傳統的同時,加入現代服裝材料、服裝制作工藝以及服裝面料創新,這樣可以更好的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以及生活需要。
現代文明進化傳播的同時,我們應該更加看重傳統文明的保留與吸收。哈尼族傳統服裝工藝傳承和創新的方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考究:
第一,對哈尼族傳統民族服裝的平面結構進行改良,轉變服裝的外部造型和內部結構,設計出多種風格的服裝,比如休閑裝、節日裝、工裝、學生裝、職業裝和家居裝等。比如將西雙版納哈尼族(僾尼人)的胸衣改進,在造型結構上將原有胸衣的長度和寬度縮短,去掉其繁瑣的銀飾裝飾,這樣一來可以更適合西雙版納的自然氣候特點早晚相對涼爽,也會更適合居民在現代生活中著裝。
第二,將傳統民族元素與現代服裝相結合,讓適合現代生活的服裝在不失本民族特色的同時能夠更具有實用價值。比如將哈尼族傳統服飾中的短裙,應用現代改良技術將其轉化到現代服飾中,而哈尼族的短裙本身在著裝中就是一種哈尼族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它可以充分體現著裝者的身材比例,當今服裝界好多設計師都鐘愛于用服裝和人體比例的和諧來體現設計意圖,展示服裝美。
第三,借鑒現代裁剪技術,以立體裁剪為,結合平面裁剪,根據哈尼族人民的具體身材比例制作出更適合本民族人民著裝的服裝。據筆者在哈尼族居住地的實地考察,哈尼族居民的平均身高低于漢族,哈尼族的傳統服裝為平面裁剪,因此在裁剪制作上存在面料浪費的現象,在低碳環保為主題的今天,這種裁剪方式因結合立體裁剪,且立體裁剪為主要的裁剪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制作出更加適合當地居民的服裝還可以為低碳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民族傳統服裝和現代服裝制作手法的結合,不僅可以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也可以促進民族的進步,當然也是符合現代民眾審美理念的。而對哈尼族傳統服裝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既可以彰顯時代特點,又可以保留其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現代服裝不論是從面料、工藝還是圖案、色彩和配飾,都可以為傳統服裝的創新提供新方法。對傳統服裝的保護形式,筆者認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傳承與創新,望筆者的拙見可為今后阿卡文化的研究提供些許幫助。
[1]楊源,何星亮.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
[2]李靖寰,湯海濤.云南民族美術概論.云南:美術出版社
[3]鄧麗萍.哈尼族服飾研究及其設計應用.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