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苑 (興寧市博物館 廣東興寧 514500)
博物館作為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遺產的非營利機構,具有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然而,目前大多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卻未能得到文博工作者的重視,要么沿襲古板、生硬的說教,令人難以接受;要么充斥娛樂氛圍,教育內容不突出。鑒于此,如何充分運用博物館現有的歷史資源,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就成為了我們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實踐,就此問題談幾點看法。
博物館收藏著眾多的歷史文物,蘊含著各種各樣的文化符號,擁有獨特的社會教育功能,而要想發揮這種教育功能,博物館就要做好陳列展覽工作。它是博物館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渠道,其內容和形式如何直接影響著著參觀者的受教育程度。那么,要如何辦好陳列展覽,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呢?
1.從展覽選題和內容上講,要貼近社會,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展覽是辦給人民群眾的,為了吸引廣大群眾的參與,博物館在舉辦展覽時就應重視其主題和內容的選擇,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基本立足點,結合時代精神和社會的發展要求,發揮獨特的館藏資源優勢,將展覽內容與重大政治、歷史事件以及當地的民俗、藝術、文化活動相結合,從而貼近社會,使參觀者能夠了解祖國和本地區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并從中汲取力量,獲得教育和良好的精神享受。
2.從展覽的形式上講,要與時俱進,豐富展示手段。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以往形式單調、呆板、固化的陳列,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獵奇求新的普遍心理和文化需求。為此,我館應創新教育思路,以豐富展示手段為深化展覽的重點,除了運用傳統的文物、圖片、文字說明、模型、局部場景復原等來布置展覽外,還要將多媒體技術、數碼技術等運用到陳列展覽中,以再現文物所在時代環境,從而讓參觀者深入其中,感受到文物蘊藏著的歷史文化,受到熏陶和教育。
講解工作對于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觀眾的受教育和參觀質量。筆者認為一次成功的講解,應該具備以下要素:一是在內容上應該是科學的,觀點是正確的,并能使觀眾產生無限的聯想,興趣盎然,樂意接受,能把觀眾的激情引向高潮;二是在講解過程中,根據觀眾的要求和現實狀況適時進行調整講解的內容、方法和進度,與觀眾建立一種平等尊重、信任和諧的關系;三是在講解方法與目標的設定上,應當是“因材施教”式的,注重觀眾的理解與接受的效果,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講解側重面應有所不同;四是講解的語言是規范、親切、自然的,同時也是藝術的,能使觀眾在審美的愉悅或情境的感染中接受教育;五是講解追求的境界應該是忘“我”的,即在觀眾離館以后的記憶中,講解員的形象可以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被遺忘,但關于“物”的知識卻是深刻而難忘的。
博物館擁有其他部門無可比擬的文物資源,所舉辦的各種展覽也不乏精品,但長期的計劃經濟下的思維模式,存在著“酒香不怕巷子深”、坐等觀眾上門的思想,往往不重視自我宣傳工作,從而導致許多博物館都出現了門庭冷落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不可能得以充分發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在新時期下,博物館就應充分利用各種傳媒進行一系列的輿論宣傳,如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進行文博知識普及、當地博物館概況介紹、陳列展覽的推薦等,從而通過這些宣傳活動讓博物館貼近社會、貼近民眾,讓民眾有了解博物館、了解自己生活地區的歷史文化的愿望,進而走進博物館,接受教育,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博物館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但是卻缺乏發揮這些教育資源作用的途徑,僅靠陳列展覽和宣傳吸引廣大人民群眾走進來顯然是不夠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博物館就要加強對外聯系,與社會進行良好互動。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送講座出去”。我們應充分利用博物館內的資源,撰寫一系列的專題報告,并將其以講座形式送到共建單位進行宣講,如文博知識普及講座、文物鑒賞講座等,以啟迪觀眾,陶冶其情操;二是“送節目出去”。我們可將博物館內蘊藏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舞臺藝術,利用各種手段將靜止的文物和史實轉化為舞臺表演,并以公益演出的形式將其送進社會,感染更多的觀眾,從而不斷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作為社會文化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博物館,在配合學校教育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將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對青少年更好地進行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博物館就應配合學校教育向他們傳播社會歷史文化知識,按照“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對其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從而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其綜合素質。一方面,博物館每年都應該和當地學校聯合為學生制定一套詳細的參觀學習計劃,根據他們的特點,引導他們參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展覽。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參觀的過程中,我們應盡可能地多為他們提供一些參與的機會,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博物館也要把流動展覽、文博知識競賽、文博圖書推薦活動辦到學校中去,學校也可以在博物館開辟第二課堂,利用博物館真實直觀的資源優勢,對學生進行生動有趣的教育。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提高教育的趣味性,也豐富了學校教育的內容,能夠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博物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就是持之以恒地強化社會教育功能,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求實創新,以自身的作為來提高博物館的地位,才能使博物館這一公益教育基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近些年來,各界人士都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這還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需要將這項工作繼續下去,不斷探索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新思路和新辦法,從而使博物館的教育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1]陳燕.淺談博物館的推廣與教育[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04).
[2]姜楠楠.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J].科學之友,2012(17).
[3]朱珠珍.抓機遇 促發展——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J].杭州文博,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