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璇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
“主位—客位”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語言人類學家派克(pike)首創,時至今日已經成為民族音樂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方法。民族音樂學作為一門綜合性、邊緣性學科,是以研究方法研究視角而命名的學科,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吸收與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去豐富與完善自身的學科建設。在學科發展過程中,無論經歷了“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的三大歷史時期,但是面對不同階段,有兩個起碼的研究重點沒有改變,一是重視“實地調查”;二是注重“文化語境”的重要意義。一個民族音樂學研究者在進入一片區域做實地調查時,一個最為迫切和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去看待與融入被觀察群體的文化活動,最大程度的消除“文化隔膜”所帶來的影響。以一個研究者(局外人)的視角將自身文化習慣與被觀察的族群(局內人)文化達到最大程度的平衡。
“主位—客位”這一對概念源自于語言人類學。主位(emic)原意phonemic,為音位學;客位(etic)原意phonetic,為語音學。“emic—etic的理論概念,最初是從音位學和語音學概念發展而來。“在語言學的不同分支里,傳統的語音學以語言的語音方面為研究對象,其任務是從生理發音、物理音響等方面考察語音存在和發展的規律,主要包括語音的構成、分類、組合、變化以及表音文字中有關語音單位及詞語等意義單位的書面表達。音位學則指從語言功能的角度對語音的研究”1對于一個音樂現象,民族音樂學要求以客觀的視角全方位考察音樂在其文化體系之下的生成、發展規律,以及人如何通過自身的文化傳統去構建使用自己的音樂,從而去闡釋“人如何創造音樂”這樣的目標。所以在面對千差萬別的文化及其音樂時,如何才能真正的客觀、公正、平衡的做到研究的預期目的一直是困擾我們工作的一個主要問題。由此理論引出“局內人”(insider)“局外人”(outsider)兩種音樂文化考察視角(雙視角)觀察法。一個作為個體的人是在一定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環境體中成長,受到所處文化環境、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風俗習慣等決定性因素的影響,往往對所研究對象(“他族”音樂事項)有著主觀性的審美先見,不能理解與認同“他族”的音樂文化,因此,“主位—客位”研究法可以提供一個實際的理論去解決這樣的難題。此方法要求一個研究者能夠真正的“融入”他所研究的音樂環境中去,像一個“局內人”那樣去行動與思考,并且又能“跳出”所處的音樂環境,像一個“局外人”那樣去分析與研究。
“主位—客位”研究法由派克(Pike)1947年首創,并于1957年在其論著《語言與人類行為結構的統一理論關系》加以理論化。在六十余年的時間里不斷地得到實踐與充實,目前對于人類學、語言學、音樂學等交叉性學科有著極大地指導價值。民族音樂學對此理論在此之前一直運用,比如:博厄斯、赫斯科維茨等提倡的“文化相對主義”;胡德提出的“雙重音樂能力”;梅利亞姆提出的“分析評價與民間評價”等理論都是對“主位—客位”研究法的運用與補充。通過“主位—客位”研究法可以消除由“文化偏見”帶來的歧視與曲解問題。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學院派專業音樂教育與民間音樂傳承;乃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問題需要用“主位—客位”、“雙視角”觀察法去理解。筆者曾經到農村地區做田野考察、采集當地的民間樂種。在考察期間筆者就強烈地感受到“文化隔膜”所帶來的不便。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城市中,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的人,一進入農村就體會到一種現實的差距感,在聽了當地村民演奏的民間鼓吹樂之后,不自覺地使用所學的音樂知識與聽覺習慣去評判當地音樂的優劣。這樣的主觀習慣就、會使筆者很難“融入”當地音樂文化體系之中,從而不能達到考察的目的。中國的民間音樂伴生于豐富的民間禮俗、宗教文化、節日慶典、廟會祭祀活動之中;以及“口傳身授”“內部傳承”的方式進行教育。筆者當時對傳統音樂中“為神演奏”“為人演奏”等概念知之甚少,以至于什么場合演奏什么曲目,演奏中有什么講究等問題不能理解。通過考察活動明白了在實地考察之前如果對當地的民俗活動、風俗習慣沒有清楚的了解是不能明白當地音樂的文化含義。單一的角度與單向性思維會,對處于“異文化”的“他族”音樂帶來誤讀,缺乏客觀與全面的解讀與思考會對研究工作帶來毀滅性地打擊。如何在實地考察中使自身攜帶的“我族”文化與當地的“他族”文化相結合,進而從中產生互補與平衡?“主位—客位”研究法從兩個角度全面地開展觀察來解決此問題。它是將“局內人”與“局外人”的視角相結合,互動式的對音樂事項進行考察。“在當代人類學里,人們已逐漸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傾向于去重視emicetic兩類視角的互補作用。一方面以往那種將etic視為某種接近科學的‘普同性文化’觀念,已經逐漸為一種更為謹慎和有限范圍內的‘文化共性’特征或‘跨文化比較’觀念所取代。另一方面則提倡在具體的接觸方式上,應該以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雙方自身的文化系統為基礎,將insider-outsider視為彼此平行、互為主體性參照的雙向考察系統,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價值標準的失衡與偏頗。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某種可供宏觀(跨文化)比較的,具中立性特征的參照視角”2因此,對于一種自己沒有接觸過的“異文化”音樂現象,由于沒有文化環境與審美的認同感,所以主觀的臆斷在研究是不可避免的。“主位—客位”法可以幫助我們在認同與理解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全面系統的研究概念,把音樂的研究事項通過“主位——客位”雙視角研究法形成一種“局內——局外”共同承擔、共同作用的研究視角,起到研究互補的作用。
對于研究“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為目的的民族音樂學來說,如何處理好自己與被研究對象的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其中不僅僅是人際交往問題,還要努力地彌補文化差異帶來的認同“隔膜”問題。在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的今天,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那么在這樣的趨勢下,面對不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沖擊與影響,我們要立足于“中立”角度,以對方的文化背景為考證依托,以自身的文化為比較,論證其科學性、客觀性的文化視角,從而達到某種程度上的統一與互補作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豐富文化歷史,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差異明顯的國家,在做民族音樂學研究時往往更多的是以傳統音樂為研究對象,需要考察的“客位”因素有很多,比如:我們要了解律、調、曲、器、譜等形態因素,還囊括傳統音樂的“歷時”走向與“共時”聯系等因素,以及音樂的生存依托(廟會科儀、民俗活動)和“局內人”的“個人體驗與創造”(音樂的多功能性運用與二次創作)。只要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征與地域性、民族性的差異化問題才能在更好的解讀傳統音樂。對于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這四大組成部分,我們只有在“主位—客位”的雙向性相互基礎上認真的做好功課,才能真正的掌握我國悠久燦爛的傳統音樂文化。
當今的民族音樂學或音樂人類學的學科建設已經不是針對于某一音樂文化事項的研究來劃分學科,而是更加傾向于“方法論”的運用,是以方法論為導向而形成的一門學科,研究領域現已涉及到西方藝術音樂研究、城市音樂研究、移民音樂文化研究等多種領域。如果沒有“主位—客位”的價值觀念,這些研究是無法正常進行的。通過對人類學、語言學方法理論的借鑒與吸收,我們的研究視野大大的拓展,將學科的發展放到了全球化的高度,認同與理解是研究的永恒主題,希望“主位—客位”法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更大的成就。
注釋:
1.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方法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p132.
2.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方法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p140.
[1]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方法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湯亞汀.《音樂人類學的歷史思潮與方法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張伯瑜.《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