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如 (中央音樂學院 北京 100031)
《吟》是張小夫教授為中國傳統樂器竹笛與現代電子音樂而作的一部新組合作品,該作品作為中國最早的電子音樂作品之一首創于1988年,于1994年10月北京國際電子音樂周 `94 MUSICACOUSTICA 世界首演,后來多次在北京、香港等地的音樂節、音樂會演出,受到國內外音樂界廣泛好評,并成為作曲家的保留曲目。
應法國里昂國際現代音樂節的邀請,2001年作者把作品的電子音樂部分全部重新制作并在里昂首演;2002年在“中國首屆電子音樂發展戰略及學術研討會——中國電子音樂學會籌備會”期間舉辦的現代電子音樂會上,新版作品在中國首演。
2004年加入了視頻影像部分,思路沒有根據音樂的發展來展開,2007年根據作曲家的要求又將視頻影像部分進行修改,根據音樂發展的需要將原有的視頻影像材料進行展開。自此這部作品經過作曲家將近20年不斷地精雕細琢,一部電子音樂與視頻結合的經典作品得以完美的呈現在世人面前。這首作品也是國內這類作品中比較早的。
由于這部作品的音樂部分,是電子音樂和中國傳統樂器竹笛相結合的Mixed類作品,而且在電子音樂部分中,作曲家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吹奏樂器,使得整部作品“中國味”十足,所以作品中的視頻影像部分很自然的運用了中國水墨畫的感覺與素材,使音頻與視頻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
現在來分析一下這部作品中音樂與視頻之間的聯系。
在這首作品的音頻部分中,分為兩類:一類是演奏家使用真實樂器演奏的,一類是經過錄音采樣之后在電子設備中進行變化處理的。第一類是演奏家使用真實樂器“塤”“簫”和“笛”等,并以常規與非常規的演奏技法演奏主題、樂段等;在第二類中,作曲家采用了具體的、真實的、有東方色彩的聲音為材料,其中,在電子音樂部分大量的運用了“塤”“簫”和“笛”等傳統樂器中常規與非常規的演奏技法來進行錄音采樣,然后運用計算機與合成器等電子設備進行各種變化處理。在音樂的組織方面,作曲家采用了兩個對比性強而又簡潔的素材 —— A、線狀的長音;B、點狀的吐音。A、B兩個素材在真實樂器演奏和電子音樂部分之間互相呼應,貫穿全曲。
在這首作品的視頻部分中,視頻藝術家根據作曲家在音樂上素材的使用、音樂的展開等因素進行了創作,同樣也采用了A、模仿長音的長線條,B、模仿吐音的“點墨”。在視頻部分中,作者以中國特有的水墨畫風格作為主體,在顏色上以“黑”、“灰”為主色,以長線條和“點墨”為主題加以發展,這種“點線結合”的制作思路正是根據電子音樂作品中長音與吐音的結合而來。
作品中音頻與視頻的“長線條”結合,可以清楚地看見音頻部分為兩個由蕭演奏的長音,而視頻部分為水墨風格的長線條。
在這個點線結合的第二種方式中,視頻制作者很有創意,在一個玻璃水缸中注滿清水,然后將墨汁“點”到水中,然后用攝影機拍攝下來墨汁在水中的變化過程,再用慢放的效果將之表現為“點線結合”的另一種變化。
在全曲的高潮部分中,作曲家將A、B兩種素材結合在一起,電子音頻和現場演奏相互交織,而且聲音的寬度、力度都推到極致;在視頻方面,作者也是將A、B兩個視頻素材以及將一些變化夸大處理之后,使視覺上的沖擊與聽覺上的沖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向全曲的高潮。
在實際現場演奏時,演奏家在舞臺中央,通過舞臺上的收聲設備,將現場實時演奏的音樂與預制部分的電子音樂相結合,作曲家在觀眾席中間靠后的位置,通過調音臺、實時效果控制器,與預制部分的視頻內容相結合,以“三點一線”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這種表演形式給觀眾的感官帶來很大沖擊,演奏家、作曲家既都是音樂演奏的一部分,又是整個現場“畫面”的一部分,使音樂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讓觀眾從幾種不同的角度同時來欣賞和品味音樂。
這部作品雖然在音頻與視頻的制作手段上相對“傳統”,但是,在制作理念上是比較具有創新意味的。眾所周知,電子音樂是在法國誕生的,其發展也是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初露端倪,單從電子音樂上來說,與中國傳統樂器相結合的形式在當時是幾乎沒有的;在數字影像上,作曲家又要求視頻制作者使用了中國獨有的水墨畫元素,與電子音樂中的笛、簫、塤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呼應,將音頻與視頻融為一體。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中國視頻與電子音樂相結合的標志性作品,電子音樂與中國文化的一次完美結合。
這部作品是由葡萄牙作曲家米格爾·阿茲米(Miguel Azgime)創作的,作曲家本人稱這部作品為“多媒體歌劇”(Multimedia Opera)。多媒體歌劇《趣味之旅》(Salt Itinerary)超越了傳統劇場戲劇和音樂的概念,基于對藝術及非理性的思考,歌劇從語言的角度進行拓展,以詞義和詞的發音為主要依據,以聲音和影像的方式融入到舞臺演出的結構中;音頻與視頻經過實時電子化處理,同時配合人聲、詩歌、動作、音樂以及數字影像。
從這部作品在制作的手法上來看,作曲家不僅運用了無預制現場音視頻互動的技術手段,并且還整合了無預制音頻與預制視頻結合的制作理念,屬于一部技術手段相對全面的音視頻結合互動類作品。在本文中,筆者將重點分析此作品中音頻與視頻互動的片段部分。
作曲家在演出之前繪制的現場設備分布圖,其中嚴格標明了在現場所需要的硬件設備(音箱、燈光、投影儀、攝影機、幕布、桌子、椅子等)及其擺放位置,這也是這部作品中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在音頻與視頻素材的使用方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場實時生成的音頻與視頻,一類是預制的音頻與視頻素材。這里特別需要提及一下的就是現場實時的音頻素材,在現場演出的時候,實時的音頻素材都是由作曲家念誦出來的劇本所生成出來的,劇本的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德語等。
在音頻與視頻現場互動方面來看,作曲家主要使用了幾種方式:一,由圖像控制預制的音頻素材;二,由音頻控制無預制影像素材。
(1)作曲家在一個與計算機相連的手寫板上隨意亂畫,每當他畫上一筆,預制好的音頻素材就隨著筆劃的輕重、長短以及在“畫板”上的位置來改變音頻素材的振幅、時值、頻率等等,以這種技術手段來表現“畫面可聽性”的特殊效果。
(2)作曲家利用在舞臺前段擺放的攝影機拍攝下來的經過計算機的特殊處理的實時影像,再通過麥克風將作曲家念誦的劇本臺詞傳送到計算機,利用音頻的振幅、時值、頻率等數字信號來改變返送回投影儀的數字影像,以達到“聲音可視性”的特殊效果。
多媒體歌劇《趣味之旅》可以說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子音樂作品,它顛覆了以往傳統歌劇的形式,舞臺上只有一個人表演,沒有交響樂隊的伴奏,只有作曲家(也就是表演者)在現場念誦的臺詞和預制好的音頻素材,再配以大屏幕中的實時影像和預制好的視頻素材來完成一個多小時的歌劇表演??梢哉f,這部“電子歌劇”也可以稱之為“數字歌劇”,因為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完全“站”在了一個數字平臺上,將數字音頻與數字影像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同時也將Acoustimage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制作理念和技術手段整合在一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