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珂 (韓山師院陶瓷學院 廣東潮州 521000)
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教研的管理工作,探索“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教研”“教與學”的一體化教學新模式,促進藝術教育的進一步完善,可以開展課程教學匯報與研討活動,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來提升教學水平。
課程教學匯報要體現該課程的性質、價值、理念、目標、內容等核心教學體系。匯報的課程教學應做到主題明確,思路清晰,定位恰當,內容與形式不限。課程教學匯報與研討可以一個學年開展一次,課程匯報的時間為一節課。每次課程匯報與研討活動分為聽課與評課兩部分。系里的每位老師都要參與教學匯報與研討。匯報與研討的形式是把上課時的重點要點做成簡單的PPT向學生灌輸與強調一次,然后是對學生作業的講評。可以先由學生自己進行講解,再由老師引導全班學生參與講評作業。最后是參加聽課的老師們談各自的聽課感受,并向匯報課程的那位老師提出好的教學建議。
本人也參加了課程教學匯報與研討活動,現在把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人進行匯報的是《創意思維》一課。我在這門課的最后一天進行的課程教學匯報。提前跟學生們說了一下,以便督促他們認真完成作業。首先,我將《創意思維》這門課的章節與每個章節的要點梳理了一遍,做成了一個PPT,帶著學生把這門課總結與回顧一次,大概用了15分鐘的時間,因為匯報主要是看教學效果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作業中最能體現。第二部分就是評講學生的作業。本人是鼓勵學生自己講作業的,班里有些活躍積極的學生十分愿意對全班同學講解自己的作業。其他的同學我也盡量先讓他們講解自己的作業。當同學講完了自己的作業后,我會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分析評價那位同學的作業,這個過程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正體現在這個時候。學生們有時也會提出非常好的建議,幫我解決問題,使我茅塞頓開,做到名副其實的教學相長。現代社會需要活躍并有建設性的人才,讓學生講解自己的作業是對他們的一種鍛煉,對于他們的表述能力與心里素質都是種鍛煉。走向社會的他們將要與別人合作、溝通,現在就試著讓他們大膽的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建議與指正,對于他們日后走入工作崗位是種非常好的準備。
再說參加我課程教學匯報與研討的各位老師們。這些同事們在教室里聽我的課程匯報,他們邊聽邊記錄下我授課的內容,也思考著他們各自的感受與建議。下課后,我和所有參加的老師聚在一起,聽取同事們對我授課的建議。同事們非常負責任的為我提出不足,他們會找出我的缺點使我進步。他們建議的范圍很廣闊,有課程內容方面的,有作業布置方面的。具體來講,關于課程內容方面就是糾正我授課時一些表述不準確的地方,告知我哪些內容還可以再擴展知識面。作業方面告訴我如何更好去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最后是系主任對我的教學進行評價。主任是經驗豐富的教授,有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因此他的建議是非常寶貴的,可以使我在以后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在整個研討的過程中,大家有商有量,所有的老師都能有收獲。通過這樣的課程研討,可以解決平時許多沒有被解決的教學問題,還能萌發出一些很好的教學建議。藝術設計教育正在尋求轉型發展的突破,許多困惑、許多課題等待著我們去研究破解。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理性的思考和總結審視對于我們的突破太為重要。
通過教學匯報與研討,可以使同事更加的了解我,我也能學習到其他同事的很多技能。總的來說這是自己教學能力的一次展示與提高,感覺很值得。這樣的教學研討與匯報可以一年舉行一次,也不易太頻繁,因為每個老師有自己的工作任務,不能影響教師們的正常授課時間;另外每次教學匯報與研討都會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壓力,大學生應該要給予他們自由創造的空間,而不是頻繁的配合老師們進行講演。一學期一次匯報活動的話學生們會產生疲倦,因為班級不多,每位教師都要匯報,難免一個班一學期要被聽課兩次甚至以上,這樣的話學生上課時會莫名的緊張,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也極易把這種教學促進活動演變為作秀。
課程教學匯報的形式是非常多樣的。設計展也可算作一種教學匯報。藝術設計生的畢業設計展,就是一次課程教學匯報。畢業設計是種綜合,是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綜合體現。他們把學習幾年的成果展示出來,從中也能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斷的改進與提升。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所需的專業型技術人才,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地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設計是一門實用性與經濟性非常強的專業,是為社會提供廣告與設計人才的。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教育也成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由于專業的靈活性、學科的交叉性,技術的依托性,藝術設計專業能夠在很廣闊的范圍內找機會,找靈感去提升教學水平,課程教學匯報與研討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還有很多形式比如企業與高校密切聯系;企業資助大學搞科研;大學參加企業科研等等。當然,西方的設計教育模式也會對我們有所啟發,有所促進,我們還需要更廣的國際視野和交流。眼界改變世界,體驗改變未來。中國的設計教育還在成長時期,希望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之路越走越好,越來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