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寧 張立軍 (. 沈陽廣播電視大學 遼寧沈陽 0003 . 遼寧大學文學院 遼寧沈陽 036)
大眾藝術是以盡量得到最多群眾接受的與欣賞為主旨的舞蹈、文學、音樂、戲劇或其他藝術形式,通常一般是敘述的,它加強大眾的信念與感情,維護大眾的風俗習慣,創造社會集體的同一性。他的特點是風格變化快,內容多形式,并且不斷從貴族藝術、民間藝術、外來藝術汲取營養,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電影電視及其他許多流行的文娛活動、物件、潮流、風尚等方面利用現代技術。
大眾藝術在西方興起于20實際20至30年代,而在我國崛起與20世紀后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于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藝術、來自學界的精英藝術并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干文化藝術形態。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藝術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由于大眾藝術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并且大眾藝術從本質上說是伴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產生的一種消費性藝術,通俗藝術,因此得到了學界各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國內外的精英主義者對大眾藝術的質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他們認為在商業邏輯的運作法則之下,由于工具理性的擴張,科學技術的侵越,藝術已失去了高貴獨尊的文化領地,它不再是“膜拜物”,而成為消費品,藝術的可機械復制性,摧毀了精英主義者所尊崇的古典主義的美學準則,悍然襲擊了藝術自律的領域。的確,大眾藝術興起于工業時代勢不可擋的商業大潮,在此潮流之中,大眾藝術將自身也交付給了功利交換的領域,藝術與消費產生了關系,商品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合力作用最終催生出了藝術商品化。
近幾十年來大眾藝術的盛行使得藝術商品化現象越發明顯,最能反映大眾藝術商品化現象的是電影藝術。電影不同于傳統社會下產生的藝術,它不再是個人的作品,而是集體的結晶,它綜合了之前包括文學、表演、音樂等幾乎所有的藝術特點并擁有了自己的特點,而且比以前的任何一項藝術更加生動鮮活富于感染力,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審美感受。然而電影這門特殊的藝術卻無法擺脫商品性,因為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注定了其雙面性。早在三十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知名的大制片公司,在美國有環球、華納、米高梅;在法國有著名的百代,高蒙;甚至在剛剛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都成立了紅極一時的明星電影公司和聯華電影公司。伴隨著這些制片公司的起落沉浮,電影逐漸成了新型的工業——文化工業的典型代表。它不需要煙囪不需要煤炭,卻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收益。它或許是這個商業時代最微妙的反映——它反映著這個社會,也是這個時代新新產物中的對這個社會的最好的印證。因此說在這個商業社會的大環境下誕生的電影,它的基因里就注定了它具有商業性。2000年,張藝謀指導的電影《英雄》拉開了我國商業大片的序幕,45天內創出了2.5億票房的記錄,《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以3.5億元的票房超過了美國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票房的新記錄。1這些電影中“奇觀”化的視覺設計,演員的明星化,拍攝前后制片方的大力宣傳等商業行為保證了票房的可觀。不僅僅是電影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家的走穴,各種各樣的藝術博覽會等都是大眾藝術商品化的表現。
大眾藝術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張和繁榮,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通俗性滿足了普通大眾對藝術欣賞的要求。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欣賞藝術作品是為了陶冶情操,放松身心,豐富生活,如果面對茫然不懂的作品,對于他們來講只能讓精神疲憊而已。而大眾藝術主要是以人民大眾為創作主體形成的反映日常生活,表現民眾情感,貼近大眾生活的一種能夠為大眾普遍認同,接受和理解的藝術形式,因此與大眾藝術關系最密切的就是“生活”二字。所以說這些來源于生活的藝術所產生的最平時最真切最樸實的美是真正適應大多數人精神追求和審美追求的。然而近年來,在大眾藝術蓬勃發展的道路上卻出現了些許不和諧音符,個別藝術創作出現庸俗化甚至媚俗化傾向,主要反映在比如藝術選秀類節目、網絡歌曲等藝術形式內容輕浮淺薄,格調低俗,這與健康、積極、和諧的先進文化要求相悖離。主要原因是創作者完全出于商業目的而不考慮藝術性,因此急功近利的有意降低姿態來獲取最大程度的商業利潤。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很多人開始思考商品性對于大眾藝術究竟意味著什么?市場經濟的介入是否會導致藝術的異化呢,被商品化了的藝術還是藝術嗎?
在人們傳統的藝術觀念中,藝術的產生需要超越現實利益,這樣才能具有自由創造的特征,因此藝術是與市場化和商品化無緣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大眾藝術作為一種消費性藝術一直為人們所爭論的原因。其實藝術具有商品特性是起始于社會分工的出現,那時藝術創造作為一種精神創造活動從物質創造活動中分離出來,于是出現了專門以藝術為職業的勞動者。對于這些藝術生產者來說,藝術創造不僅是實現自我精神價值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他們除了藝術作品再沒有什么能夠為自己換取必須的生活資料。這時藝術品的創造和消費產生了分離,藝術品進入了市場流動領域來尋求消費者,于是,藝術開始成為了商品。早在19世紀50~60年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就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他認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形態,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2同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如馬謝雷、本雅明等都對藝術生產作過精辟的論述。馬謝雷認為任何創作本質上就是一種生產,而藝術就是一種產品;本雅明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富有創建性的藝術生產理論,認為藝術創造同物質生產一樣是由生產與消費,生產者,產品與消費者等要素構成的。從藝術史方面來看,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藝術商品化現象古已有之。我國漢代就出現了圖書交易的市場:書肆;3許多著名的畫家如基伯仁、吳道子等都明碼標價出售自己的藝術品;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商品化已經非常發達了,當時意大利著名畫家如波提切利和米開朗基羅都從事過藝術的商品生產;樂圣貝多芬也不得不出賣自己的作品以獲得經濟利益,而巴爾扎克和大仲馬等作家更是通過作品在市場上銷售而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在過去,藝術作品相對稀缺,藝術的消費往往只能集中在少數特權階層的人們中間,沒有形成普遍藝術消費現象,而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質上產生了大眾消費,而且市場能夠大規模的生產藝術產品,并且在藝術上同樣產生了大眾消費。藝術消費的普遍性,藝術市場日益壯大和活躍,便使得藝術商品化得到了比以往都更加充分的體現。
有學者看到大眾藝術有消極的一面就開始質疑其商品屬性會導致藝術的“異化”,然而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藝術商品化事實上正反映了藝術的進步。因為在市場經濟中,再沒有以往某個集團或個人壟斷和操縱文化藝術活動的現象發生,藝術家再不用刻意去討好“恩主”而是獲得了更多的創作自由,并且他們面對的是整個社會以及有各種各樣藝術愛好和審美情趣的人們,這使得藝術真正走向人民大眾。在我國,大眾藝術走向市場就是一大進步,市場經濟開啟和發展了藝術商品化,推動了藝術的發展,生產出更多符合大眾口味的藝術產品,使得藝術更加繁榮。這里并非刻意抬高藝術的商品屬性,而是想說明當今大眾藝術的商品屬性并不必然造成藝術的墮落,精英藝術也不可避免的帶有商品屬性,比如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也常常是為了經濟問題而寫作,但是他們都創造出了不朽的作品。大眾藝術的生產過程中確有不顧藝術價值和社會效益而盲目追逐經濟利益的現象,這樣生產出來的藝術產品就好比是假貨。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歸罪于藝術商品化、市場化本身,就好像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制假販假就歸罪于市場經濟一樣,關鍵問題在于人,在于人怎樣去正確的看待藝術。這也給大眾藝術的生產者提出了要求,電影導演也好,音樂制作人也好,暢銷書作家也好,在進行創作時要遵循商業價值規律,但更要遵循藝術規律,要認識到藝術的商品價值正是由其藝術價值所承載的,大眾對藝術作品的消費不是別的,正是其藝術價值。秉承這樣的理念,藝術家們才能創作出真正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兼具藝術性和商業性并符合大眾審美追求的藝術佳作,只有這樣的佳作才能讓大眾樂于為其消費并在消費過程中得到藝術享受,也只有這樣,大眾藝術的商品價值才能作為藝術價值的外在標示而診真正服務于大眾。
注釋:
1.陳莉萍.我國電影叫座與叫好的悖逆現象分析 影視評論,2007(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賈明.藝術的商品化與大眾文化 東南大學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