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帛真
【摘 要】中國古代人民從哲學、歷史、人文等多個領域創造出古代色彩文化系統——“五色論”。近年來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不僅追求對歷史原型的準確還原,同時更注重了傳統藝術文化的歷史再現。本文結合多部電視劇的劇情內容,分析歷史電視劇中色彩文化在權力生產與階級序列上的藝術實踐。
【關鍵詞】電視劇 色彩 五色論 傳統文化
我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包羅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民族傳統與東方文化。從文學到曲藝再到建筑,厚重的傳統文化蘊含在一切歷史遺痕的影像再現中。近年來電視劇藝術的制作水平不斷提升,大型歷史劇的優良制作也取得了藝術與口碑的雙重贊譽。無論劇情內容有多少與史實游離甚遠,但其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追求隨著技術的精良而愈加明顯,尤其是我國數千年形成東方色彩成果——“五色論”,創造了傳統文化中獨特而又系統的思想結晶。“五色論”在電視劇藝術中的實踐,使得提取自自然界的色彩作為權力與階級的象征而被敘事藝術所征用。
一、華夏文明中的“五色論”
“五色論”的基礎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尚書·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木。”這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的色彩便是青、赤、黃、白、黑。在五色系統中,青為首,赤為榮,黃為主,白為木,黑為終,遵循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環定律。五色對應五行,不免讓人覺得五色起源在于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集合,但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文化符號有可能超越與具體物的對應,而指向自身”。①自黃帝開始,具有華夏文明象征意義的五種色彩開始融入社會中的禮教制度。從黃帝崇拜黃色起,夏、商、周、秦的帝王們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定律而依次崇尚青色、白色、紅色、黑色。因此在再現眾多朝代的歷史電視劇中,這幾個朝代都會有各自標志性的色彩主調,并且在展示君王服飾、旌旗色彩、建筑物品等社會風貌上,都著力遵守這一規則。同時,五色還對應了傳統文化中的五方,即東南中西北;對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對應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對應五臟,即脾胃心肝腎;對應五氣,即燥陽和濕陰;對應五聲,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谷,即麥菽稷麻黍;此外還對應有五時、五星、五蟲、五畜等等。
二、歷史中的色彩賦權
紅色是高貴與權力的象征,紫禁城中的大紅宮墻,正是皇權在建筑中的色彩體現。在影視劇中,后宮的女人或是高臥于紅墻之內的軟榻上等待著皇帝的恩寵,或是謹慎麻木地游走在悠長無盡的深巷甬道里,無論她們是誰,她們都被這紅色彰顯出的至上權力所束縛著、控制著。《后宮·甄嬛傳》中這金瓦紅墻作為敘事空間,得寵的嬪妃會坐鳳鸞春恩車穿過深邃的長街去承寵;被皇帝厭棄、眾人攻擊的女人也會被迫從這紅墻的盡頭消失。這宮闈內的一切事物,都屬于一個人,也被一個人的權力來掌控存亡。
五色中的黃色與紅色一樣,是傳統文化中最受崇尚的色彩。在對應的五方中,黃色居中,稱中黃,是大地與權力的體現,傳統色彩文化中地位最為高貴,是王權的象征。黃色代表的土能調節金、木、水、火之不足,居于五方之中的主宰地位。西漢漢武帝認為漢滅秦為土勝水,故按土德改制,服色尚黃,但并未禁民服黃色。直至唐代,黃色才被確定為皇室專用,服黃之禁也始于此。自此,黃色被認為是王權之色,崇高、神圣不可侵犯。唐后皇帝的龍袍、步輦、儀仗、詔書等等,均專用黃色物品;在皇帝的居住地屋頂是黃色琉璃瓦,皇帝使用的器皿也是黃金打造。種種如是,使得黃色成為封建階級中央集權的特殊色彩符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剿滅葛爾丹以后在草原上舉行慶賀歡宴,并與自己兒子胤禔的心上人蒙古公主寶日龍梅一朝歡好。而胤禔親眼看著自己的愛人變成皇帝并且是自己父親的女人,還不得不親手拉起明黃的帷帳看著一切發生。這漫天的明黃色、皇權之色,不僅是皇帝的專用物品,更代表著一種至高無上,不可抗衡的皇權力量。
秦朝的君主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定律認為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故而所有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為主色,明喻出莊重、威嚴的帝王之象。在《楚漢傳奇》中,秦始皇嬴政在他黑暗堅固的戰車里東征西討,漫天的黑色軍旗所到之處必帶去殺戮和死亡,而最后他也步上了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死亡之旅。經過紛擾的戰爭,最后形成兩大對立勢力,即楚霸王項羽與沛公劉邦,各自率領大軍進行殊死一搏。項羽大軍身著白色鎧甲,手執白色旌旗,而劉邦的軍隊則配以紅色的戰袍和旌旗。在五行色里,白色對應的物質是的“金”,紅色對應的物質是“火”。按照“五行相克”理論中的“火克金”,紅色大軍戰勝白色大軍是符合宇宙間事物相互克制、制約的關系的。于是,創作者隱性地將傳統五行之說融入電視劇中歷史再現的敘事里,使得歷史的發展與自然的規律達到和諧統一。
三、色彩序列與地位等級
唐代貞觀四年,對服飾色彩有了明確詳細的規定:以黃、紫、朱、綠、青、黑、白構成地位等級色彩序列。自此,色彩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征符號。在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身著不同色彩的吉服的皇室貴族。皇帝身著明黃色的龍袍,皇子穿金黃色的,皇室成員通常穿是藍色的或石青色的吉服。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所繡圖案不同。與王親貴族相對的底層百姓,則身著色彩單一暗沉的服飾。隋唐時期有“品服衣”制度,《唐會要》記載“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并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等。可以看出,在一些朝代的社會文化中青色已被降至普通老百姓或卑微者的適用范圍。《雍正王朝》開篇的十分鐘內,分別展示了皇宮大殿內身著錦衣華服的皇親貴胄和市井街頭青衫襤褸的貧苦百姓。一個社會內兩種階級的差異與對比由此直觀展現。這里明黃的金龍祥云紋與破舊的粗布補丁形成鮮明對比,在眾多歷史劇中,這是展示階級及地位的簡潔明了的方式。
顏色作為等級劃分的標志被廣泛征用在電視劇中,不僅明確區分了父權社會的男性掌權者,也用來標明女性的地位等級。在《后宮·甄嬛傳》劇中,皇后邀請后宮諸嬪妃一起賞花。正當皇后折下一枝粉紅色花瓣的牡丹花賞玩時,而當時與皇后分庭抗禮的華妃折了枝正紅色的芍藥,并以“芍藥雖非花王卻大方奪目,嫣紅、正紅才是正室用的顏色,粉紅什么的登不得大雅之堂”出言挑釁,且手持鮮紅芍藥暗示自己才應該擁有正宮之位。在劇中不同的花朵顏色代表不同身份和等級,正紅是皇后專屬,能夠使用正紅色象征著女性個體位于女性等級體系的最高點。
傳統色彩體系中通常認為事物相生而為正色,相克而為間色。根據《周禮·冬官考工記》的區分,五間色即為綠、紅、流黃、碧、紫。古人崇尚色彩,認為正色具有高尚的品質,間色無法企及。在《康熙王朝》中臺灣鄭經割島自立,不肯歸降,在自己的小朝廷上執政稱王。劇中出現臺灣朝廷的廷議時,延平王身著紫衫,群臣著綠色官服。綠色與紫色都是間色而并非正色,強調臺灣朝廷及政權的不合理性,地位遠不及正統大清皇室。但對于紫色也有另一套解釋說法,即古人常常使用“朱紫”來比喻富貴顯赫的身份地位。如《琵琶行》中“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就是說滿朝的文武百官都是通過讀書獲得的權力富貴。這時的“朱紫”色彩符號便明喻了權臣貴胄以及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地位。
在近年來熱播的清代歷史劇中,“八旗”作為身份標識或政治手段經常在劇中被涉及。“八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社會組織形式,以旗幟顏色命名劃分。八旗統帥滿蒙漢族軍隊,但是又分為“上三下五”,由皇帝的親兵組成的上三旗要較宗室王公組成的下五旗尊崇。在幾部清宮劇中,為了提高出身或以示皇恩,經常有“抬旗”的劇情。《后宮·甄嬛傳》中皇帝為了力排眾議接回離宮修行的甄嬛,因而賜她鈕祜祿大姓,抬上三旗,封熹妃,使她以高貴的身份重回后宮。
結語
色彩表現了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所展現出的生機盎然和想象力與創造力。在色彩所蘊含的特殊文化中凝結著古代人類所共有的意識形態活動,既包含著宗教、藝術創作,也彰顯了不同民族歷史文化之間的差異。如瑞士色彩學家約翰內斯·伊頓在《色彩藝術》中所說:“色彩效果不僅在視覺上,而且在心理上應該有體會和理解”。②憑借社會經驗的總結與發展,中國古人在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中對傳統的色彩文化系統潛心研究形成的“五色論”,如今被我國歷史題材電視劇深入運用,使得更多的歷史劇在文化傳播上具有了更高的藝術品質。
參考文獻
①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93
②朱慧、黃志剛,《解讀色彩心理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今日印刷》,2006(5):57-58
(作者: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