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維
摘 要:本文集中論述了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是更為有效的色彩基礎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最終實現多元化多樣性課堂評價與課堂實踐過程中的起稿、大體色、深入、調整四個基本環節的融合。其宗旨是力求產生一種能讓學生在整個美術色彩課堂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驗、在實驗中創造的積極效應。
關鍵詞:中職 色彩基礎課堂 多樣性多元化 教學評價
一、中職校色彩基礎課堂實施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的背景
首先,中職學校由于受普通高中擴招的影響,生源質量難免相對較低。而色彩課程又是一門基礎課程,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程不夠重視,認為“學來不一定有用”,對色彩學習不感興趣,美術基礎知識普遍較差,甚至有放棄的態度。個別學生學習習慣極差,主要表現為:教師示范時不認真學,不認真看;自己練習時不認真畫,應付了事,甚至不準備繪畫工具,不帶書本進畫室,在課堂上做與課程無關的事,說與課程無關的話。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低,不習慣修改畫面,把課堂實踐當成一項極不愿意的苦差事。這些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色彩課程的學習效果。
其次,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力求產生一種能讓學生在整個色彩基礎課堂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驗、在實驗中創造的積極效應。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過去那種采用課堂最后幾分鐘通過一幅畫來評論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的方式,是片面地理解了美術教學評價,忽視了評價的全程性、全面性,不能全方位地考慮評價問題,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形勢。那些單一的夸獎“畫得好”“畫得真棒”“不好看”等無趣、籠統、浮于表面的評價對中職生來說越來越無效。
因此,為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構建新的評價體系,讓“評價”為課堂教學有效服務。而多樣性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能更好地培養中職學生對色彩基礎課程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整體美術素養。
二、中職校色彩基礎課堂使用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于狹窄,未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個體之間存在智力差異和不平衡發展。這一新型的教育理論與當前的教育不謀而合: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個體差異。比如臨摹能力不強的學生,有可能在創作能力方面很突出;素描造型能力差的學生,在色彩感覺方面特別敏銳等。多元智能理論對評價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評價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智能,而不在于判斷學生的優劣;二是評價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評價的角度是多維度的。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教育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教學評價觀認為應重視評價學生知識建構過程,包括如何尋找知識點、使用認知策略與自我監控,如何在知識建構中提高探究與創新能力。建構主義的評價觀是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允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表達不同形式或內容的解答,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結合建構主義理論,我們可以科學地使評價以多樣形式存在于整個課程教學當中。
三、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在中職校色彩基礎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部分,是實施多樣性多元化評價的主要場地。筆者根據學生色彩學習的實際情況,在學校2012級三個廣告設計專業學生的色彩基礎課堂中嘗試運用多樣性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把多元化多樣性課堂教學評價與課堂實踐過程中的起稿、大體色、深入、調整四個基本環節相融合,教學效果取得成效。
1.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是指那些參與教育評價活動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評價作品進行價值判斷的個人或團體,評價主體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群體互評式:學生與學生之間評價對方作品。在繪畫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盡量建議學生第一問自己,第二詢問周邊同學,第三詢問教師。在詢問周邊同學或相互評價時,教師發現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往往充滿了趣味性、獨特性、創造性,同學間的意見與分析不但會使繪畫者更容易接受,而且還更愿意修改,一改以往不愿意修改畫面、應付作業的現象,同時也鍛煉了提出評價者的藝術素養及繪畫評畫的眼力、水平,并且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有了第二次鞏固復習。由此可見,學生互評方式能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提高效率,活躍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愛上色彩基礎這門課程。
(2)個體自評式: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一張色彩作業需要6課時完成,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目標、評價標準,按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在習作的背面對自己進行評價。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可以連同課堂畫作、自評詳情一同上交。這是多元性教學評價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評價方式。自評和自我總結是一種學習反思,是學生對自身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的一種反省、監控和調節,是學生內在學習意識的覺醒,是將學習內容內化的重要過程。只有將學習自評和學習自我總結這個環節做好了,學生的學習才更具自覺性和自主性。
(3)角色多元化他評式。①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情況,對其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進行評價。比如在上色彩課時無論是起稿、鋪大體色,還是其他階段,教師隨時隨堂指導,在指導過程中的糾正、修改、提醒均記錄為評價內容。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對該課程和任課教師的教學情況在評價表上進行評價。②請學校以外的其他有關人員參與評價活動,如學生家長、專職的評價機構、教育決策機構、學校管理人員等。利用家長開放日、專業公開課、教學參觀等各種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作用,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評價方法多樣化
(1)利用課后10分鐘。色彩課程與一般理論課程不同,課時安排通常為一整天或一個半天,原來的課間休息10分鐘時間不宜停止繪畫(影響畫感),一般每兩節課后安排休息15分鐘,其余的下課10分鐘時間仍處于上課狀態。在課時較長的狀態下,學生一直處于自我評價、自我修改當中。時間一長會形成審美疲勞,美感、新鮮感減退,積極性減弱等情況,如果教師能利用課間10分鐘讓學生“停”下來,依據以教師制定的教學評價標準(按色彩創作的構圖、造型能力、色彩感、質感、創意等為評分標準)為基礎采用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不但繪畫者得到了休息,評價者的審美能力也得到了鍛煉。endprint
(2)用好畫紙。一般專業課的課后評價會有實驗記錄本,本課除了參展參賽作品外,無論是他評還是自評皆紀錄練習的錯處或不足處(優點也同樣標注在畫面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加深印象,當繪畫者看見自己畫面中的問題或優點被直接評價在旁時,其視覺評價的效果比聽覺評價更不易遺忘,修改起來也更加直觀。同時將這些評價數據統計下來,記錄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很好的掌握該生的學習進度和發展。
(3)態度評價。不管一個班整體素質再好,總會有一兩個學習態度較差或繪畫能力有限的學生,而且以教師的實踐教學來看,學習時間越久,學生色彩繪畫熱情就越低,評價效果也越低。因此,適當的學習態度評價是一個不錯的評價方法。而且教師將學習態度與平時成績掛鉤,不但保證了課堂紀律,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4)創新評價。色彩繪畫不但是臨摹過程更是創新創意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避免過分主觀指導完成“作品”,或憑主觀意識給學生一一作評,如果是好的固然高興,不好的容易使學生失去對色彩課程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從而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潛能。長此以往,就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阻礙了學生創作思維。教師應該注重以多樣的教學評價方法和技巧,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獲得鼓勵和成功的機會,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參與學習和評價活動的興趣。如2012廣告設計專業課程色彩基礎中第十課絨毛小熊等靜物臨摹教學,教師不但高度評價臨摹能力強的學生,而且更加積極鼓勵對絨毛小熊進行創新創作的學生,如有的學生給小熊加了馬甲,修改了表情,加上了眼鏡等等。學生在這一課程當中發揮了驚人的創造力,課堂活躍度極高,練習效果極好。由此可見,積極的創新評價不但能夠培養這些特有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學生的個性與綜合能力,而且能使這些學生感受到色彩基礎課程的樂趣,增強對學習色彩基礎課程的信心。
四、教學反思
1.應正確看待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了解其局限性
任何評估工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設計評價表和參與評價的主體是人,特別是美術色彩課程更帶有主觀性,因此在進行多樣性多元化評價時要警惕,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評價標準統一、評價前做必要的說明,以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特別要提醒學生在他評的過程中要有理有據,不可信口開河。同時要把握好練習時間、評價時間的分配。
2.應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端正教學態度
在色彩基礎課堂中運用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手段,如果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做大量的課外工作,例如設計教學評價標準、收集每人練習、記錄每人評價數據以及分析數據等等。因此,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加強教學科研理論的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形成系統的方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我們在中職校色彩基礎課堂教學中運用多樣性多元化教學評價,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中職學生學習色彩基礎課程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色彩基礎的自信心,挖掘其學習色彩的潛力,有效調控學生的色彩學習狀態,同時也有助于及時促進教師的教學、改進教學方式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沈致隆(譯).智能的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嘉興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