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軍
摘 要: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得好:“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那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上弦”“定調”,敲響每一課的第一錘呢?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探討語文導課的藝術。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導課 藝術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無數事實都充分證明了起始階段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事物的成敗,教學活動也是如此。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教師的導課得法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學好新課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大多十分注重開講的藝術。導課設計能夠做到結合具體條件,因文施導,因人施導,服從學習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活動。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打過一個精辟恰當的比喻。她說:“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那么,在實際語文導課中,如何“上弦”“定調”,敲響每一課的第一錘呢?
一、設問置疑,設置懸念
以問開頭,能引起學生的重視,集中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的跨度。“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就是不斷地引導學生生疑,又不斷解疑的過程。疑是思維的“導火線”,“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的產生,離不開教師對“問”的設計。教師設問置疑得法,就能起到“投石驚破水中天”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激光與現代生活》時,筆者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和精確度真是令人驚嘆。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美國人用取款卡在巴黎提款。當地的銀行電腦識別出他不是它的客戶,提款要求被轉到設在比利時的歐洲轉換中心,經識別此卡也不是歐洲提款卡,再轉至設在底特律的全球轉換中心,確認該卡來自華盛頓某銀行,并經過與該行核實后,信息迅速返回底特律—比利時—巴黎銀行—直至客戶所用的那臺自動取款機,于是客戶所需款額立即從自動取款機上傳送出來。而上述全部過程總共耗時16秒鐘!那么,是什么東西能夠讓信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得到迅速傳輸的呢?”
……(學生未能回答)
“我們常常可以在公路或鐵路沿線看到許多什么標志?”
“地下通信光纜的標志。”
“對!地下光纜就是光纖,而光纖傳輸的正是激光(板書)。例如,我們打電話到美國,我們的聲音轉為數碼,載入激光穿越浩瀚的太平洋海底,瞬間即可抵達彼岸,使互問互答如鄰里對話。很多同學喜歡上網聊天,原理也是一樣。這就說明神秘的激光其實早就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了。那么,激光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十七課:激光與現代生活(板書)。讓我們來領略一下激光的厲害之處吧。”
這樣一來,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求知欲明顯增強,對激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筆者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可以展開對課文的教學了。
二、故事導入,扣人心弦
一般,教師都有這樣一種體會,若要使受教育者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就要充分認識他們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在技校生的思維體系中,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形象的、生動的、具體的事物感興趣,而對一些抽象的、概念的東西不愿接受。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呢?筆者認為語言的形象化、內容的趣味化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采用與課文有密切關系的、饒有趣味的小故事導入新課的方式,不失為一種好的導課方法。例如,在教辛棄疾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我們先講辛棄疾率50輕騎夜闖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故事,使學生明白辛棄疾不僅文才出眾,而且武藝超群,加深了學生對作者的了解,激起學生滿腔的愛國情愫,為領會全詞的意境打下了基礎。在教《天堂與地獄比鄰》的時候,我們先講一個洛克菲勒的故事,從而引出這位世界上第一位億萬
富翁。
三、運用教具,增強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實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直觀手段,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知認識,讓學生眼觀目睹、心領神會。同時,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也能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上課要有趣。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而且我國也有“樂學”之說。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形式離不開直觀教具的有力配合。例如,我們在教《我與地壇》《楊柳》《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課文時,就是用圖片或實物導入。通過學生對圖片或實物的觀察感受,不僅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還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在教《功夫茶——潮州獨特的茶文化》一文時,我們帶學生到茶藝館參觀,讓學生觀看茶藝表演,使學生對茶文化有一定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創造意境,引人入勝
良好意境的創造,離不開情感的內心經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學的靈魂。在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和反饋中,情感是傳送帶、催化劑、潤滑油,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交流。情感以認知為基礎,而認知又必須與情感一致,心靈受到觸動,才能產生信念,形成內驅力。一個好的導課設計宛如一幅具有立體感的畫面,能一下子打動人、感染人,并能很好地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從而喚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情感活動進入智力活動。在技校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佳篇妙構,這為創造意境、導入新課提供了前提條件。例如教《荷塘月色》《泥哨》《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等優秀散文,完全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表情朗讀來展示課文的畫面和意境,從而把學生領入新課的教學。同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觸發潛伏在學生意識深處的情感,從而產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新課就很容易產生最佳效果了。
另外,教師有效地運用投影儀、電腦動畫、教學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也可以用來幫助創造意境、烘托氣氛,對導入新課起到很大作用,同時,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五、學科滲透,靈活導入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主要特點是它的工具性,所以語文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教師可以恰當地應用一些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的知識來巧妙地導入新課。如在學習霍英東《開拓中國的現代化》一課時,我們從強盛的古代中國談到積弱的近代中國,引發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讓學生理解開拓中國現代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并體會到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另外,在教說明文時,教師可以運用生物學和地理學等知識來導入新課,這樣,不僅加強了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臺戲,那么,導入新課,就好比是這出戲的序幕。實踐證明,教師只有認真探索導課的藝術,把這個序幕設計得精彩些,“上弦”“定調”生動準確些,做到先聲誘人,引人入勝,才能第一錘就敲擊在學生的心坎上,迸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作者單位:廣東省工商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