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靜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三字經》作為我國傳統啟蒙教材,位居于“三、百、千”之首。相傳最早的《三字經》是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三字經》全文雖然僅有1722個字,但正是因為它的短小精悍,內容豐富使得它流傳千年,家喻戶曉。千余字的《三字經》在內容上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典故等,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在語言上,此書之所以稱作《三字經》是因為它三字一段,句句押韻,瑯瑯上口。
《三字經》以孟子的性善論開篇。接下來講尊師之禮,孝親之道。第三部分介紹三綱五常、人物掌故、三才四方、四時五行、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第四部分介紹文化典籍,講讀書為學從訓詁句讀小學始,次熟讀四書、《孝經》,繼五經“詩書易,禮春秋”,循序漸進,并概況地介紹了中國的歷史。第五部分講述了孔子、蘇秦、蘇洵、蔡文姬、謝道韞等歷史名人立志勤學,勉勵學生刻苦讀書的故事。
《三字經》產生于封建社會,受儒家思想的侵潤,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在所難免,所以,教師應當讓《三字經》有選擇性地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而識字是教學的基礎,識字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但識字過程卻是枯燥的。怎樣使識字教學變得不再枯燥無味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意識到漢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怎樣才能做到使學生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增強識字的能力呢?最為重要的是識字教材具有趣味兒性、故事性,而《三字經》正是富有趣味兒性的識字教材的代表。
張志公先生認為,“三百千”給我們的最值得借鑒的方面是集中識字?!度纸洝纷鳛閭鹘y啟蒙教材,被大多數人作為識字教材使用。全書千余字,作為識字教材,學生能夠集中識字,效率高。另外,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可以先識字,由于寫字難度較大,先集中識字,《三字經》的千余漢字覆蓋了普通讀物的百分之七十,學生有了識字的基礎就可以進入閱讀階段了。如此先認后寫,就使得小學生識字寫字的難度降低了。
《三字經》的語言,三字一段,句句押韻,整齊的韻語,便于學生朗誦,能夠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美與聲音美。小學生從小就受到語言美與聲音美的熏陶,能夠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字經》在便于朗誦的同時,也便于記憶。少年之記,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記,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記,如沙上之刻。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13歲以前是人類記憶力的高峰,15歲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記憶力慢慢退化。根據這一規律,語文學習在小學階段應以記憶為主,而不是以理解為主![1]所以,在小學生記憶的最佳時期,在他們的心靈還是一片凈土的時候,應當讓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之作《三字經》來滋養他們,為他們未來修身打下基礎。
每個孩子都是墜落人間的天使,都有一顆純潔的心。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沒有好與壞之分。但是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昔孟母,擇鄰處”正是告誡學生學習要有良好的環境,如果不小心沾染惡習,長大就不好改正了。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寵愛有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他們卻很少有感恩之心,認為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理所應當的,絲毫體會不到父母付出的艱辛。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薄度纸洝分兄v述了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對小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學生能從中學到歷史的興衰、更替的道理。歷來文史是一家,只有學好歷史,才能準確地理解文。學生學好歷史,能以史為鑒,更好地做人做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字經》采用較長的篇幅系統地敘述了“自羲農”到“清祚終”的歷史事件。從傳說的羲農黃帝始到本朝立,虞夏商湯,武王伐紂,平王東遷,春秋戰國,五霸七雄……以朝代發展更迭為主線索,也略涉時代特征、帝業功勛、年限長短等,歷歷道數,完整有序。如東周后時代特征“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東漢“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唐朝“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皆言光武、高祖之開國功勛與傳承終止、年限短,學生能在讀故事、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學習到這一篇章時,教師可向學生講一講夏朝的開國之君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商的開國賢主——湯革命的故事,周朝的開國圣君文王、武王的故事,體會他們因為德才兼備、勤政愛民,所以后代的人尊稱他們為“三王”。
在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我們有選擇地利益中華民族的傳統教材——《三字經》,有利于學生德、智、美等全面發展。因此,讓《三字經》走進小學語文課堂,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孫雙金.13歲以前的語文——重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J].人民教育,2009(21).
[2]張志公. 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