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花
(龍泉市中等職業學校,浙江 麗水 323700)
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是一種以精神需要為基礎的認知興趣,表現為對語言學習的本身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并強烈地傾向于去掌握語言表達的藝術。學生對語言學習產生興趣,能使教學獲得寓教于樂的功效。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中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因此,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課堂教學藝術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標。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的文言文,由于年代久遠,與口語相脫離,顯得艱澀難懂。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文言文教學總是偏向于對字詞句的分析,因而更會使學生失去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語文基礎差,文言文的基礎也不好。面對這樣的狀況,我總是設法先挖掘文言文課文中的興趣點,以此為基礎逐步展開教學。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帶著學生學習古文的字詞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人入勝。文言文的導入,更要想辦法挖掘與課文相關的趣味導入,以引發學生文言文學習探究的興趣。課文的作者,背景故事,課文的內容挖掘,古文化知識等都可以作為興趣的導入。
比如《滕王閣序》的導入由作者導入,我會這樣說:“今天我們學一篇千古名篇《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的作者非常年輕,十四歲便科舉中第,這類早慧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神童。后又由于年紀輕觸犯了統治者而被貶,26歲時在去看望父親的路上恰逢滕王閣省會,他也被邀請。當時宴會的主人本來無意于王勃寫這篇序,然而王勃不退讓。讓閻公很生氣,但當聽說王勃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公長天一色’的句子后,竟拍案叫絕。滕王閣宴會后,王勃于路途中溺水受驚,第二年過世。本文竟是他的絕唱。”這樣傳奇的經歷的故事性導入,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和渴望。高中文言文的作者大多有不太尋常的人生經歷,以此作為趣味的導入,我覺得是個好方法。比如《虞美人》作者的李煜,傳說有雙瞳,傳說生于7月7,死于7月7;還有柳永的傳奇人生,以及他與蘇軾比的宋詞風格的故事等等。
再比如說由冉求,字子有,引出古人的有名,有字,有號的古文化知識導入《季氏將伐顓臾》的學習。還比如《滕王閣序》,由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導入,也能達到趣味性導入的目的。
總之,導入的趣味性尤為重要,以趣味性進行引導,對于文言課文的學習和掌握勢必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古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曾精辟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的朗讀過程是廣泛汲取言語營養的過程,朗讀多遍之后,大量的反復含英咀華之后,說千道萬也難講的搭配習慣、語言規律等語感難題在不知不覺中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引發學生文言文朗讀的樂趣呢。單調的重復顯然不行。在讀準字音,讀出感情之后,在教學中,我積極嘗試花樣式誦讀。大概有對讀,輪讀,領讀,重讀,配讀等方式。對讀是對偶句的男女生對,或兩大組對;輪讀是排比句的輪讀;領讀是指一人領,其他同學跟;重讀是指重點句重復再讀一遍;配讀是全班為一位同學配。古文的許多篇章都是非常注重文采的,對偶、排比是經常用的修辭,所以在文言文中反而可以實現花樣式的誦讀,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授《諫太宗十思疏》,就實現了對讀、輪讀、復讀、領讀。一二自然段對偶排比分別對讀與輪讀,然后復讀重點句子“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之遠也”,“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第三自然段用到領讀,對讀與復讀。即“奔車奔車朽索,豈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這些地方一位同學領,其余全班讀。到后面對偶句對讀,最后復讀“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這樣的誦讀法,學生很新鮮,誦讀興致也很高。讀完一遍,會要求再讀一遍。不僅熟悉了文章,也了解了文章的語言特色,修辭方法。還有《琵琶行》《滕王閣序》,在教學中,我都做過類似的誦讀嘗試,都還有不錯的效果。有時候,抽背男生,會讓全體女生給配讀,即女生讀上句,男生對下句。我稱為配讀。
文言文教學必然要進行字詞句的講解與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也必須挖掘趣味性的內容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我經常把趣味性內容穿插在講解中。比如古文今說。
古文中的內容,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從內容方面去疑,也有很好的效果,如講到古代的考試,可以問問學生知道古代的考試制度嗎?假如你們是在古代,你是秀才還是舉人等。大學生相當于是舉人了,《范進中舉》講的大概就是相當于考上大學了。還有古代官職,大概相當于文明今天的什么職位。古文與現代文的距離拉近后,可以破除文言文的陌生感,因此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論語》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釋完“八佾”。學生還是不太明白,可以類似地說,相當于卡拉OK廳唱國歌,死后身披國旗。學生能馬上聽懂了。隨時發現這樣的古文今說,可以增加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同時又學習了古文化知識。
最后就是開展活動,以樂趣總結鞏固。鞏固文言文教學,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再次總結重點字、詞、句及做練習。這當然是一種好方式,但要使學生有興趣學還是用另一種方式好,即在活動中鞏固。比如說朗讀比賽,背誦比賽,知識競賽,故事會,編課本劇等等。在熟悉了全文后,學生已很明白,該文的情感了,那么便可以進行朗誦比賽,背誦比賽了。在教完一本教科書中的所有古文后,也可以進行知識競賽。當然是古代文化知識競賽了,在競賽中既可活躍思維,更可以鞏固古文化知識,而且這種趣味的鞏固效果應該更好一些。情節性強的文章編成課本劇效果也很好。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演了《鄒忌諷齊王納諫》和《鴻門宴》,學生在編演的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了自己的才能,古文知識也得到了很好的鞏固。
以上是我對中學文言文趣味教學的一點心得。運用于實踐后,覺得比原來作者介紹、翻譯字詞、練習鞏固的教學過程效果要好。當然,以上的方法模式是建立在教師熟悉、把握了他所要教的那篇文言之后。所以,作為年輕教師,我們更應該在講教學藝術之時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加強自身的古文修養。
[1]錢威.語文教學藝術導論[M].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
[2]鄭和鈞,鄧京華.高中生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玨.文言文教學價值再認識[J].語文教學之友,2001(10):10-12.
[4]王憲文.“古詩”五步學習法[J].語文教學通訊,20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