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瑩
摘 要: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就是將蘊藏其中的巨大的潛在生產力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文章在分析借鑒國內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分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和途徑,提出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對策
1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意義
國內外實踐證明,通過實施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可使高新技術全面向農業滲透,是實現農業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力措施。在我市建立以科技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為核心,以基地為基礎,集科技、市場、生產、加工、生產基地于一體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產業化運行體系,對于有效地促進農業科研與推廣面向市場,增強農業科研發展的活力,是重要的現實選擇。
農村是弱化的區域,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圍繞解決“三農”問題而展開。一是要與當地農村的發展相適應,引導、促進農村的發展。二是要與當地的農業相適應。農業是地域性很強的產業,自然條件各地差異很大。根據農業科技成果需要的自然條件選擇適宜的區域進行轉化。三是要與農民相適應。事前做好宣傳、培訓、引導、示范工作,事中注重指導、管理、監督和跟蹤服務,事后做好評價、前景的分析預測。這樣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人,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的整體進步與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2 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現狀
2.1 國外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經驗
2.1.1 科技投入與資金使用方面:一是普遍采用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資方式。二是資金使用方向明確,集中投向重點領域。三是發達國家,企業是成果轉化的主體,可有效地把技術開發、引進和轉化環節結合起來,提高成果的轉化率和普及率。資金重點對企業進行資助。
2.1.2 農業科研方面:特點是產學研結合緊密。
2.1.3 農業科技轉化方面: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政府主導型。二是以研究機構和大學為依托的技術開發和試驗型。三是農民組織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型。四是農業高科技園示范、帶動型。
2.1.4 國外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經驗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1)強力的政府扶持力度。(2)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3)產學研的緊密結合。(4)發達的科技與教育。
2.2 我國、我省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本情況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要特點一是科技成果產出量高,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6000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二是成果轉化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據調查,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中,受農戶歡迎的“熱型成果”僅占成果總數的10%左右,加上一定配套服務才能接受的“溫型成果”約占40%~60%;另外,約30%~40%的成果屬于農民不感興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冷型成果”。近10年來我國有省部級以上的農業科技成果2萬多項,但得到應用推廣的僅占30%-40%,大面積推廣應用的不足15%,所以,如何使農業科技成果走上產業化的道路,迅速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急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2.3 我市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現狀和問題
2.3.1 發展現狀:
(1)農業科技產業化情況。
目前,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80%以上,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50%,2010年末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68.5%,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20%~30%。
2012年全市重點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項目近百項,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30余項,項目覆蓋面積4500萬畝次,促進了我市農業新技術的傳播和推廣;建設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82個,全市實現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全覆蓋,全面提高我市水稻生產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和品牌化水平;應用技術轉移的比例達到60%以上。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全市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3.2%;加快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重點打造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五常、方正水稻園區、雙城和呼蘭等5個現代農業園區。全市每年重大技術推廣面積達6000萬畝次,良種覆蓋率達99%。
(2)我市農業科技產業化的特點和發展形式。
我市農業科技產業化的主要模式有四種,一是產學研合作模式。二是政府搭平臺,實行科研與生產現場對接模式。三是成果示范+技術服務與生產對接模式,與農民實現零距離指導、對接。四是科技特派員+科技創業行動+實踐與企業、農戶對接。
2.3.2 農業科技產業化問題。
目前,我市農業科技產業化尚屬起步階段。主要表現一是農業科技型企業少;二是農業科技企業與科研單位結合不夠緊密;三是市場發育不完善,現行體制不適應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要求;四是國家對農業科技產業化投入不足,農業科技產業化運行主體的發展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制約;五是農業科技產業化理論研究滯后,認識還亟待提高。
3 推進農業科技推廣產業化運行的對策
3.1 整合農業科研推廣機構,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體系。
建議有效整合我市科技資源,將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和哈爾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進行合并,把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和科技社會化服務融為一體,使農業科研、推廣、生產緊密結合,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化運行體系。充分的發揮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的綜合服務功能。
3.2 科研立項與成果推廣要面向市場,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
建立以市場、企業和生產者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完整體系,實現農業科研從立項到市場轉化的產業化運行。提供產前、產中農業科技信息、農資和產后的農產品貯存、保鮮、運輸、深加工等社會化系列化服務。
3.3 建立穩定長效的投入機制,提升農業科技投入效益。
建立穩定長效的投入機制,確保穩定的投入機制,發揮政府科技投入的主體作用,明確投入重點和主要投入目標。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3.4 建立人才機制,培養科研、推廣和應用人才。
借鑒發達國家農民職業立法制度,通過立法,對從事農業的勞動者規定了準入制度,將農業生產經營權與接受農業教育的程度掛鉤。
3.5 營造科技產業化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作用。
一是培育一批專業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將技術市場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引導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規范化、專業化、網絡化發展。
3.6 以農業科技型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農業科技產業化是以科技型企業為主體,要把培育科技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科技轉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平臺,促進成果向民營科技企業轉化,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3.7 健全三級組織建設,加強農技推廣服務功能。
健全三級組織,要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職責分明的有機體系。縣級負責新科技成果的引進、試驗。鄉級負責示范。村級重點是推廣。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為此,縣級應設試驗場,鄉級應設示范站,村級應有示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