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楚歆,邱東良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心理健康是高職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點;然而一項針對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調查數據表明,15%—2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另具體針對“您認為提高高職生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途徑是什么?”這一問題,43.9%的同學選擇心理健康教育課;31.6%的同學選擇第二課堂心理活動;9.9%的同學選擇個別心理輔導與咨詢;8.7%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選其他的占 5.9%。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學生普遍認同心理課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不過期待心理課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各方面等進一步改革,以更好地實現其育人功能。據此,筆者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改革進行了調查問卷設計與統計分析,并構建了影響因素指標體系。

從受教育者視角,審視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實施、效果及其對課程滿意度的影響,統計分析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并探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課程設計、課程實施以及教學條件和利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滿意度是否有影響?這些因素影響的權重如何?2.對當前實施課程作出效果檢測。
正式問卷調查以自評式問卷形式進行,采用匿名形式。問卷共有75道題,其中基本狀況題目15道,教學質量滿意度題目60道。滿意度分為六個維度,分別是極不滿意、不滿意、有點不滿意、有點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
根據指標體系設計的適用性和可控性原則編制指標體系結構(見表 1),并據此體系設計調查問卷。通過一級變量展開到二級變量,二級變量分三個維度(以a、b、c字母代表)。三級變量下評量問項按照ai(Ai)、bi(Bi)、ci(Ci)方式標記。
對問卷(量表)使用 Cronbachα系數檢測,總體信度系數為0.91,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和可信程度。效度分析方面,KMO值等于0.935>0.8,主因子解釋值等于0.75>0.6,量表構建效度良好。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的問卷調查。采用課程前、后兩次檢測的方式(即開課前測,記為ai、bi、ci數據;開課后測,記為對應Ai、Bi、Ci數據),問卷發放先后各250份共500份,回收共436份,回收率為87.2%,其中完整有效問卷共405份(包括課程前測205份,課程后測200份)。
據表 2,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是不滿意的,尤其對于教學計劃與進程安排、教學內容和評價設計,存在非常的不滿意,如a1教學計劃與進程安排的非常不滿意率達到 20.48%,可見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誤解是較深的,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施現狀。對比我院本年度課程開設后的情況,對a1教學計劃與進程安排(即A1)的非常不滿意下降至6%,且非常滿意率上升44.6個百分點。同樣比較開課前后 a3-A3教學內容設計、a4-A4教學評價設計的滿意度,呈現較大的提升幅度。而a2-A2教學目標設計在開課前后的學生滿意度變化不大,這說明對于課程目標的設計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與我國嚴格控制教學目標的設定不無關系。

據表3,b1-b4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生態,各種問題的存在,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充滿了輕視與不屑。比較b3-B3對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的滿意度,說明學生對教師的個性接受與否,具有兩極化傾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今大學生對個性的追求。b4-B4的變化,則說明只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才是受歡迎的滿意的課堂,而那種學究式的獨角戲,在現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里已經沒有容身之所了。

據表4,c1學校的管理制度和c2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利用兩個因素,對學生接受課程的影響不大,這也表明,學生對于課程的要求已經擺脫了對形式上的表面功夫的盲目,轉而更關注自身,要求課程的開設更能滿足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需要,所以對課程開設的期望也隨著課程對自身需要的滿足與否,有了更高的期待。
縱觀表2~表4,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誤解是較深的,該課程無論從設計到實施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院所進行的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對于化解這種誤解,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正本清源是有益的。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進行課程改革之后,幾乎所有的課程項目都得到了學生較高的認同,以至于形成了課程前、后測,各變量出現近乎“x”形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