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盛
摘 要 高校中的公共藝術教育在當今已經成為人文教育領域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通識性核心價值理念則直接涵蓋促進人的全面綜合發展和培養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各方面具有現代“意義”進程不斷加快,教育教學改革作為現代社會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在國內的一些高校有序進行著,在這種大的背景和環境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正越來越被大眾所廣泛重視。
關鍵詞 公共藝術 教學 通識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藝術教育在當今已經成為人文教育領域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通識性核心價值理念則直接涵蓋促進人的全面綜合發展和培養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因此,公共藝術教育等相關課程在高校開設,其目的是旨在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審美情感的感知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洞察能力、對深層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激發學生交流表現能力和切實能解決事物關鍵核心問題的能力。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各方面具有現代“意義”進程在不斷加快,教育教學改革作為現代社會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在國內的一些高等院校有序進行著,所以在這種大的背景和環境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正越來越被大眾所廣泛重視。與此同時,通識性價值理念也在不斷被人們所熟識。當今世界變化飛快,信息技術正在被全球所共享,而通識性價值理念被運用到教育領域,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和“時尚”。賦予它一個新的專業名詞為通識性教育價值,這種教育價值的核心理念在于把知識傳授給大學里面那些非專業、統修或普修的、需要藝術知識的學生,它的最終教育目標在于適時培養學生的能力。
此外,高校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主要教育內容的公共藝術教育,其培養人才中的核心意義和首要價值主要是體現在教育性藝術的功能上面,這是因為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人文素養上的教育,它首先需要面對的是青年在校學生,這就和英語、政治、體育教育一樣,都是針對全部在校學生所必須施行的一種非主修專業的藝術通識性教育,它作為高校綜合全面素質教育的一種類別,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學校所開設的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來不斷提高自身對藝術作品的賞析、鑒別以及洞察審美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取得可以使自身性情逸趣和心靈感悟得以陶冶和凈化,并能使個人的思維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可以說,公共藝術教育在精神教育這個層面與通識性教育核心價值理念相一致。
但是從目前的前期調研的情況來看,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的實施情況并不容樂觀,很多院校即使在實施也是流于形式,這種現狀究其原因是理念和觀念沒有得到很好的疏通和解決。
因此,讓高校能真正實現公共藝術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條路走下去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難題需要去破解,如何解決這些的問題,又如何能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與通識性價值理念結合起來去構建研究,真正做到人文與藝術教育相融合后,使“全寬通”的教學理念,能在藝術類課程中開創出新的教育實踐意義,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問題和研究的焦點所在。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展開研究。
第一, 我們來詳細例舉些國內外關于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
首先在國外,比如在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耶魯大學、普林斯頓等世界著名的一流高等院校都對藝術教育十分重視,這些知名的老牌院校不單是對藝術專業教育的重視,更是對所有學生在公共藝術教育的普識性上尤為重視。
全面發展人的自由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所在。偉大的教育學家紐斯特在《大教學論》一文中提出了普智教育的思想體系,他的主張是把所有事物教授給所有人們的所有藝術,這個主張其核心思想在于尋找一種能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學到知識的教學方法,實在的希望人們都可以得到完善的教育,這些教育可以使人們能力和精神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
早在十八世紀,席勒作為一名德國美學家第一次完整全面地提出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結合的概念。他把審美教育作為一種特定專門的理論來進行深入研究。到了二十世紀開始,西方學術與理論界對藝術教育的研究發展進入了“快速路”,其中重要的現象在于許多高校開始極其重視開設或增設藝術類等相關教育課程,以達到著重培養學生藝術人文素養的目的。
美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頒布《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這個標準提出后,明確規定藝術教育適用對象為所有在校學生,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平等地享有藝術教育的權利,并切實保證了每一位學生藝術學習過程中所享用的資源和各種軟硬件條件。還有在英國,大到各級政府教育和相關各個部門,具體管理細化到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方案的實施,都能充分展現出普及藝術教育在院校所受到的重視程度。 再比如德、意、荷等西北歐諸國也都將藝術教育作為評估本國教學質量水平的一個重要參考和考核指標。如柏林大學共有十幾個學院開設各種藝術類相關課程供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的需要來進行選擇。縱觀所述,在國外,教育培養的各個年齡階段藝術教育所構建的體系已經相對比較完備了,它的地位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也真正得到確立。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下國內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相關問題的研究。這些年來國內有比較多的專家學者對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開展了各種不同層次的研究、實踐和探索。比如,中山大學的程廷良在《在高校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一文中提出,藝術教育是培養高校學生綜合素養能力和個人全面發展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中南財經大學趙毅在《通識性思維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其功能性的展現》一文中明確指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在高校教育的實現途徑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作用對大學生藝術修養的提高、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藝術情操的提升都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的。可以說國內教育專家們對公共藝術教育對培養人所產生的作用,以及對其它一些學科的直接和間接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個過程既要追求藝術自身的價值,還要追求藝術教育外在的價值和內涵,只有將這里外結合起來加以運用,才能真正符合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價值的體現。endprint
第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問題主要根源所在。
首先,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其目標宗旨在于讓學生獲得更多自由的教育的機會。然而當今高校在公共藝術課程講授質量偏低,主要是因為其通識性價值理念沒有很好地具體運用到課程中去。沒有擺正通識性中這個“通”的內涵與專業講授中這個“專”的關系。畢竟很多學生幾乎不懂藝術,教師如果還拿專業課程的教授方式來教公共藝術課程,這樣對非專業學生來說,其各種能力的提升是起不到實質作用的。
其次,公共藝術教育的所開設的課程數量較為缺乏。以前期調研的本省數所本科院校情況來看,公共藝術課程主要集中在音樂和美術類專業,具體課程的開設門數也是屈指可數,這和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公共藝術教育指導意見,出現較大的出入,而且對學生選擇公共藝術課程的條件也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并且在有限的開課數量的前提下,只要修完2~3門藝術類課程就可以獲得學分,且不能超過這個數量的上限,這些規定的制定就使得那些對公共藝術感興趣,渴望學習藝術的學生的學習機會被限制了。
再次,在公共藝術師資配比上也普遍存在不盡合理的現象。調研中發現,許多院校專職公共藝術教師占所在學校專業教師比例缺口教大。同時,許多院校在招聘教師時候并沒有將公共藝術老師作為一個特定教育人才來招聘或引進。所招入的教師在專業上面是比較專業的,但是“通性”教學能力不足的局面,這樣在公共藝術課程講授的時候,課堂教學就會相對刻板,不能很好地將藝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專業進行融合講述,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公共藝術課程的理想教學效果了。
因此,高校教師在講授公共藝術課程時候,要盡可能全面考慮接受這門課程的學生的特點,關心和考慮這些學生對課程理解和接收的能力,及時掌握其接受的程度,切不可以按照給藝術專業學生授課時候的思路和理念來講授公共藝術課程,如期不然,其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通識性價值結合的拓展研究理念也會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
第三,以上這些是公共藝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可采取以下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國內院校可以較好地吸收和借鑒國外在公共藝術教育與通識性教育價值理念成功結合的經驗,并根據中國自身的國情對這些經驗進行有效的合理的轉換,并最終上升到立法的層面來加以嚴格貫徹和執行,這樣才能將公共藝術教育發展與通識性價值理念構建結合的設想真正變成現實,讓廣大學生能真正從中受益。
其次,高校要切合實際地完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設置并保障其正常運行。這就需要高校的專家和行政機構的決策者們更新觀念,不斷豐富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方式,比如研究和討論結合的方式。因為研討式教學方式,能使得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將通識性價值理念落到教育教學的實處,使得課程講授內容朝著多元化的目標不斷邁進。同時,這些目標在邁進過程中還需要建立配套的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機制來對其成效的優劣進行檢驗。
再次,高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將專業和通識融合的師資隊伍發展起來,這是保證公共藝術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時還要將師資的專職性因素考慮進去,因為非專職的公共藝術教師其責任心和敬業程度都會大打折扣的。
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專長來發展校園藝術文化建設,這樣可以從側面來支持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促進隱性課程的發展,比如說各種類別的藝術文化藝術社團、話劇社等。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學到很多平時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這樣既有效促進了校園文化發展,又可以繁榮校園藝術文化創新,可謂一舉多得之舉。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高校在這些年在公共藝術教育發展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公共藝術課程在實現通識性教育理念構建和綜合運用上還是有較大差距的。雖然實際情況暫時如此,但我們堅信,隨著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發展,我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與通識性價值結合的理念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注:本論文為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高校),課題名稱:基于通識教育理念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構建與研究,結題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14SCG215
參考文獻
[1] 趙毅.通識性思維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其功能性的展現.中國教育學刊.
[2] 朱新宏.公共藝術實現價值對現代高校教育的所產生的作用和意義.教育發展研究.
[3] 程廷良.在高校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教育理論與實踐.
[4] 黎月芳.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創新.教學與管理.
[5] 金啟楓.西方高等教育史.江蘇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