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仁+江彩萍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高中英語一線教師應承擔起構建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這一重任。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教師角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給學生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會自主學習,讓他們既要“學會”,也要“會學”。要以學為核心,著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效益。
【關鍵詞】3+1;小組討論;分組展示;師生點評;教學策略
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而且還是學生接受學習策略培訓、學習行為得到評估的最重要的場所。[1]
秉承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我們英語教師一直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探索最適宜學生發展的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江蘇洋思中學,河北衡水中學……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為我校開創“3+1”英語教學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一、“3+1”課堂模式詮釋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英語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為了實踐新課程標準中學習方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推行了“3+1”課堂模式。該課堂模式的涵義是:課堂中三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小組討論、分組展示、師生點評;其中“1”指學習小組。
二、學習小組
由英語老師根據總成績、英語成績、平時表現等統一安排,科學劃分,合理搭配,讓不同英語水平、智力水平、思維方式、情趣特長的6-8名學生為一組,達到能力互補,性別互補,性格互補,成員之間分為三、四個層次,便于開展討論。組與組之間學習成績均衡,便于各小組間公平競爭。
三、小組討論
1.能夠建立輕松的課堂氣氛。贊可夫認為:“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環境,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實,學生在課堂上最愛小聲說話,那么小組合作學習無疑給他們提供了說話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在自學中獲得的多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和小組其它成員進行無拘無束地討論交流,這樣會讓學生感到很自由、很輕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課堂上常有的那種壓抑感,使他們敢于問、樂于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課堂是自己活動的天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在小組合作討論學習中,教師要巡視參與,成為小組中的一員,或傾聽學生的見解,或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師生間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在不斷的討論交流中,學生漸漸消除了對老師的戒備心理,漸漸“親其師,信其道”。課堂氣氛自然變得十分輕松、活躍。
2.能夠提高課堂質量。在小組討論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本小組的其它同伴的學習負責。因此每個同學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學習、互助,從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促進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在會學、樂學的愉快氣氛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3.能夠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之間交流信息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溝通的過程。小組合作中的學習活動的任務分擔與成果共享,相互交流與相互評價,使學生能體驗到一種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認同的情感,這就為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交際能力的培養、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小組展示
展示就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或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后,在課堂上把所學知識通過書面形式和言語呈現出來。不僅要展示學生對問題、知識獨到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還要展示學生規范的解題過程,展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和疑難。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里,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靠老師的講授來傳播的,事實證明老師講學生聽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沒有參與到對知識的探究和討論中,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難以達到課堂的高效。而“3+1”課堂模式就是搭建一個能展示學生探究成果的平臺,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人,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五、師生點評
點評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有效的點評能激勵學生更認真地探究、學習。究竟誰是評價的主體?時下課堂上的點評多半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學生之間的評價很少,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是最關鍵的一步,學生參與課堂評價是學生認知層次的提高、自我意識的提高。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提供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如果學生只會使用“好、對、錯了”等簡單的詞匯進行評價,就不利于促進學生的思考,更不利于引導評價的深入。所以教師要把評價的標準和評價的語式“看法+原因”滲透給學生,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把衡量的尺子,講清自己的看法,呈現清晰的思維過程。在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評價的方法和要領。通過這種客觀的評議,學生體會到什么是真誠,懂得了贊美與欣賞別人,學會了寬容。
總而言之,在進行課題評價工作時,應納入新的評價理念,以學生發展為目的,遵循評價的整體性、多元性、主體性原則,力求客觀現實地反映學生在活動中的真實表現,充分發揮評價的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能力培養和自信心的逐步樹立與增強,使課程改革成為學生所喜愛的一種無負擔、無壓力、于無形中得到發展的教育。
六、教學策略
1.編好、用好“導學案”是關鍵。“導學案”是實現“3+1”教學模式的載體,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工具,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具有“導學、導思、導練”的作用。有了它,上課的目的性更強,學生也更明確地知道自己的任務。在課堂中應用得當對一堂課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2.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在英語課堂中,教師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語言環境。通過創設語言環境,尋找貼近學生生活或者熟悉的例子,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使他們不斷構建新的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積累和語言的習得。例如,在講解語言點時,可以先通過已經學習過的課文中的句子,讓學生根據這些熟悉的例句來猜測生詞或詞組的意思,教師再加以適當的提示和補充。
3.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啟發、點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和點撥是做到互動教學的合理運用的前提。教師要啟發指導學生進行各項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來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監控者,可以起到反饋性指導的作用,教師應隨時查看學生的進度和方向,使之朝著共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變化。例如,是否在記筆記,有沒有思考問題,還可以停頓一下,問學生有沒有聽懂了,能不能接受等等。
4.引導學生自學。“3+1”課堂模式的英語教學是以學生自學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首先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閱讀材料,然后去思考問題、探求知識。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大多數的高中生對教師仍存在著很強的依賴心理,不懂得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一步步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再解決問題,最后總結經驗。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學英語的樂趣,使他們積極愉快地去從事獲取知識信息的這些活動。這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過程,是英語教學互動模式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生活常識、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引導。
5.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3+1”課堂模式強調的是互動性。因此,要堅持激勵原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少批評多表揚,少下結論多幫助,少抱怨多鼓勵。鼓勵學生發言,并給予表揚,增強其自信心,使他們都能暢所欲言。課后還可以問學生意見,問他們“上課內容會不會太多,能不能聽懂,語速會不會太快”等等問題。通過溝通來了解學生的需要,進而改進課堂教學。生生互動式的交流,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而師生互動式的交流更能讓學生獲得快樂學英語的享受。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必須一切從教材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順乎學情,講究實效,靈活運用。努力踐行“3+1”英語課堂模式。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外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2001
[3]贊可夫.《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第二中學
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