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榮,張意麗
(1.臺州學院醫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2.臺州學院附屬市立醫院,浙江 臺州 318000;3.臺州學院醫化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淺議PBL教學法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
高志榮1,2,張意麗3
(1.臺州學院醫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2.臺州學院附屬市立醫院,浙江 臺州 318000;3.臺州學院醫化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在診斷學“常見癥狀”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法,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PBL教學法;診斷學;常見癥狀
PBL教學法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教學方法。采用PBL教學法開展教學可將學生置于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并讓學生成為該情景的主人,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逐步解決問題。教師將實際生活問題作為教學材料,采用提問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最終解決問題。診斷學是醫學生從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學科的一門必修課,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筆者在我校2011級檢驗醫學專業診斷學“常見癥狀”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法,現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1.1 編寫教學大綱
制定適合學情與教情的教學大綱,使其為開展PBL教學服務。
1.2 編寫病例
為了使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教研室教師多次研討,制訂PBL教學的具體方案,收集和整理(或編寫)臨床病例。每個病例都有學習重點,且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涵蓋相應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病例后面設置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資料查閱和準備討論提綱。
1.3 編寫教師指南
為避免因教師水平差異對病例理解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問題的討論和對內容的引導不同,針對病例后的引導性問題和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編寫教師指南,提供參考答案,以統一認識。
1.4 具體實施
討論課前將病例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課堂上,圍繞提出的問題,首先由組長發言,然后其他學生補充或修正;再由教師提出新問題,學生解答。當問題比較難,學生解決不了時,教師可適當啟發和引導,若仍不能解決,則由教師解答。教學結束前,教師總結歸納,并強調重點和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隨機抽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客觀地作出評價。具體如下:
(1)加強課前預習。教師在實施PBL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每一單元開始學習前加強課前預習,并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讓學生明白與此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隨后給出臨床案例。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找到答案,拓展知識面。例如,在教授“腹痛”章節時,授課前要求學生根據教學大綱,對各種腹痛病因、發生機制及臨床表現進行預習,復習診斷學中相關腹痛章節內容,做到課前對學習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課前也要圍繞教學內容做好充分準備,以回答學生提出的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2)小組討論。課前一周,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每組指定一名代表并配備一名指導教師,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小組討論內容是每單元的案例,主要程序是:小組成員陳述并做好記錄、匯總以及提出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然后繼續查閱相關資料。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小組互教互助學習與討論,完美解決問題。(3)開展課堂討論。由每組代表作本組總結發言,并提出組內討論中的難點和疑點,由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點撥解答,最后進行單元總結,完善學生認知結構,使其掌握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4)評價。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作出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提出下一步改進的建議。在這一課程活動結束時確定下一課題,按照以上程序將新課題再分配到小組,并給出新的臨床案例,重新開始又一輪的PBL學習[1]。
1.5 教學效果評價
為公正、客觀地評價PBL教學效果,我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式。在定性評估上,注重對參加PBL教學的學生的調查,在教學過程中和結束后,征求學生的意見,并以書面形式提交給教研室。
PBL教學法以信息加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2],屬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范疇,是建構主義教學改革設想中“一條被廣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方式而獲得。“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以往在診斷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LBL),把知識視為不可更改的定論,把教學看成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輸入。學習者只需理解和記憶書本上的知識,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在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PBL教學理念認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因此,教學中要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小組討論和自學為主要學習形式,應先問題、后內容。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更像是旁聽者或輔導員,當學生討論的內容偏離主題時,教師適時引導;當學生局限于某個問題探討時,教師引導學生向更廣、更深的范圍去延伸。PBL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其好奇心、求知欲,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筆者發現在整個PBL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激情,從發言記錄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是積極參與討論的,事先均做了充分準備,課堂上以制作精美的幻燈片展示自己對病例的分析思路,在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時表現得沉穩、從容,很多學生在課堂辯論時表現出極強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這些均表明將PBL教學法引入診斷學“常見癥狀”教學中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
然而,實施PBL教學仍存在若干問題[3]。(1)規范教學大綱、病例及教師指南的問題。PBL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運用過程中需打破學科界限,圍繞問題編制綜合課程,而目前尚無相關的教學大綱及病例編寫標準與模式。(2)教師及學生的問題。由于PBL要求分小組進行討論,每組要有一位教師。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教師需求數量顯然高出幾倍。需有充足的教師,才能保證PBL教學的質量。另外,在PBL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可能會涉及基礎和臨床學科的許多知識,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給予學生適當、正確的引導。對學生來說,要求其在很短的時間內查閱文獻并形成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還需一段時間。(3)教學效果評價問題。我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評價教學效果,其結果為主觀感受,缺乏量化的評價標準與體系。在以后的教學評價中,可采用比較研究、數理統計等方法。
綜上所述,將PBL教學法引入診斷學“常見癥狀”教學中,教學效果顯著。但任何一種教學形式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如何將PBL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還需進一步探討。
[1]潘興壽,王美瑣.試論PBL教學模式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2(3):151-152.
[2]Sevgi Turan,Melih Elcin,Orhan Odabas,et al.Evaluating the role of tutor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session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09,1(1):5-8.
[3]王軍瑞,李杰,黃寧斌,等.教學模式在中醫診斷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中醫教育,2009,28(2):44-46.
G424.1
B
1671-1246(2014)01-0051-02
注:本文系2011年臺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資助課題(111K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