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杰
摘 要:在當今的高校,由于學術目標的功利性、學術權力難以完全保障、學術評價量化等原因,出現了學術腐敗。高校學術腐敗表現多樣,主要有學術研究中的抄襲剽竊、假冒偽造,課題申報結題、成果發表的腐敗,以及學霸現象。面對高校學術腐敗,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建立一個良好的預防機制,做到:倡導學術道德;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事前預防學術腐敗;強化學術制度,反對行政干預;加強法律手段;加強對論文發表中介組織的打擊和取締;加強學術活動監督。
關鍵詞:高校;學術腐敗;預防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306-02
近年來,隨著高校事業的發展,學校不僅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也貢獻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成績可圈可點。但由于體制管理、經濟利益等原因,高校出現了學術腐敗,部分人在學術科研和管理活動中,違背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敗壞社會風氣,給高校事業和國家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危害。因此,高校學術腐敗問題值得重視和研究,需要尋找出科學合理的治理對策,促進學術良性發展。
一、高校學術腐敗的表現
(一)抄襲剽竊
抄襲剽竊,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藍勇教授把它形象地稱為“剪刀加漿糊”,是指將照抄他人成果,而又不在尾注或腳注中注明出處的學術腐敗行為。從近些年曝光的高校學術腐敗情況看,抄襲剽竊是表現突出的學術腐敗行為,它不僅表現在在文章、學術專著中,也表現在教材編寫、課題申報中,其行為侵犯了知識產權,對學術的創新和發展是不利的。
(二)假冒偽造
學術工作是一項嚴肅的工作,要求有一種求“真”的精神,腳踏實地、嚴謹求實的精神從事科研工作,不允許在科研活動和課題申報中出現假冒偽造現象。但在近年的高校學術活動中,假冒偽造也是層出不窮。數據造假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有的理工專業的文章、課題或學位論文,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才能獲得相關數據,根據數據的分析論證才能獲得其研究領域的成果,但有的研究者,不愿付出艱辛的勞動而是想當然地編數據,從而達到蒙混過關的目的,這種偽造行為不僅敗壞了學術精神,而且其所謂的研究成果還會給科研工作甚至社會帶來不良的后果。
(三)課題申報、結題中的“攻關”腐敗行為
中國的課題項目從級別上看有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從類型上看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項目,每年課題的總數不少,然僧多粥少,僅僅高校的教師需求都難以滿足,何況還有許多專職的科研單位。于是在課題申報中,有的高校和研究單位拉關系、打招呼,不惜動用所有的人脈關系,甚至還出現造假、送禮,以達到項目立項的目標。
作為立項課題,要求具有創新性,有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其科研成果是需要按照申請合同按質按量完成的,但有的人在課題申報下來后,不認真按照要求去完成,而是投機取巧,甚至抄襲、套用已有的成果,在成果驗收中,找關系和花錢,以達到結題的目的。這種成果,有的居然還“順利”結題,不要說質量不高,根本就談不上質量問題,帶來的是不良的學術后果。
(四)成果發表中“看錢”而不看“質量”
論文的質量是發表的根據,現在許多的刊物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一般文章都經過初審、匿名評審等環節,最終才能確定是否能發表。但有的刊物,把經濟效益看得比社會效益重,以賺錢和創收為目的,大搞學術腐敗。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論文發表中介組織,與刊物或刊物工作人員建立一種利益鏈條關系,只要給錢,中介包發表,甚至還出現包寫,學術腐敗之風甚是猖獗。
(五)學霸現象
學術追求是我們大家的權利,獲得真理性認識是科學追求的目標,但一些所謂的學術權威,利用他們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權利搞學術武斷、唯我獨尊。目前,學霸現象表現在:一是強行在自己并無貢獻的論文、論著上署名。如有的高校,在博士培養中,明確要求署上導師的名字,明知這個規定不合理,但有的高校確仍在堅持,這使學生的成果權利得不到保障。二是搞一言堂,經常以一個權威人士為核心,形成一個他們的學術圈子,不能容忍其他的學術觀點,在某一研究領域形成學術壟斷。
二、高校學術腐敗的形成原因
(一)學術目標的功利性
學術追求,本應排除功利世俗的影響,鼓勵研究者為了科學真理而獻身奉獻,然學術環境的不純潔、功利主義的影響使部分人在學術追求上呈現出明顯的急功近利。現在的高校,為了推進科研發展,一般都將學術成果與職稱評聘、立功受獎、住房、績效收入等掛鉤,這些“收益”一方面激發了部分人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了學校科研發展,另一方面也刺激了部分人在學術工作中的浮躁、急功近利乃至造假。
(二)學術權力難以完全保障
學術要保證它的客觀性、公正性,必須去行政化,避免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委員會行使其權利。然而,目前的學術委員會或評審機構,行政權力都有一定的發言權,這就大大限制了學術權力的作用,學術權力難以完全保障。突出的表現是,學術委員會這樣一個神圣的機構,常有行政領導參與,特別是不具備學科專業領域素質的領導,由于它有主導性的話語權,有時會降低評判結果的公正性、有效性,難以保證學術權力的公平公正。
(三)學術評價的量化
學校的評價有多方面的指標,但科研實力幾乎成了高校評價最重要的指標,以致學校把科研成果的要求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分解到各位老師。老師為了獲得相應的績效收入,必須要完成相應的文章、專著和課題。于是教師要完成相應的學術論文,不得不為了發文章而寫文章,因為不這樣做,崗位考核不合格就得扣發津貼。量化的學術評價在提高學校科研水平和成果數量上有一定的作用,但也誘導研究者們為完成任務、為獲取福利而從事學術活動,使學術研究不再純潔,為名和利所左右。
三、高校學術腐敗的預防機制
(一)倡導學術道德
作為高校,必須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有一個正確的學術觀。從事科研工作中要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要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耐得住清貧和寂寞,具備獻身科學的無私性和執著性,自覺抵制學術腐敗。在科學研究中,不抄襲、不剽竊,注重原創精神和第一手資料的應用。在課題評審中,堅持學術平等,以學術價值和創新程度作為衡量學術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實現評審工作的客觀公正,不看關系,不徇私舞弊,不搞權學、權錢交易。
(二)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事前預防學術腐敗
事前預防學術腐敗,就是在文章發表前或者著作出版前查處其是否存在剽竊行為。由于現代科技和網絡技術的發達,論文抄襲檢測系統可以快速科學地查證某人論著作是否存在抄襲。目前,在論文發表、學生學位論文中比較注重查重工作。西南大學博士培養中查新、查重的經驗值得學習,西南大學對博士的選題都要實行查新,做到選題不重復,參加答辯的論文必須查重復率,這樣不僅避免了抄襲剽竊,也提高了論文的質量。
(三)強化學術制度,反對行政干預
學術機構的成立及權利行使要嚴格按照學術發展的自身要求來做,學術工作要讓那些真正內行的專家和學者充分履行評審資格,不能讓學術評審帶上行政色彩。科研管理部門應本著服務的精神,充分保障學術科研活動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實現。
(四)加強法律手段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在2004年通過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教育部在2009年下發了《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兩個文件都是針對學術問題作出的規定,明確了學術的基本規范,提出了對侵犯知識產權或違反學術道德的學術不端行為加以監督和懲處;《著作權》、《專利法》、《科學技術進步法》、《刑法》等對學術行為也有所規范。要充分利用這些法律法規對剽竊抄襲等學術腐敗行為予以打擊,同時,隨著學術活動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要不斷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執行。
(五)加強論文發表中介組織的打擊和取締
現在論文中介組織對高校學術的危害很大,但并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為了學術健康發展,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予以打擊。國家應該利用公安、文化稽查等部門的力量,根據網絡、發表者提供的相關線索,依法對中介組織取締,對相關人員依法處理,真正杜絕給錢就發文章的現象。
(六)加強學術活動監督
面對學術腐敗行為被曝光,當事者本人和單位的日子都不好過,很多單位和個人選擇的做法是封閉消息,減少傳播面,加強內部處理。這種本位主義的做法,表面上對維護當時學校、領導和當事人的聲譽是有利的,但從全面和長遠的觀點看,對整個高校學術發展不利,同時對當事學校的發展也會產生較多負面后果。為了加強對學術腐敗行為的震懾力,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站要加強監督,定期公布高校學術領域違法違規行為。通過現代信息手段,廣泛開展學術打假,從而使學術腐敗者無處遁形,消除他們的僥幸心理。
參考文獻:
[1] 楊進軍.當前中國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2005,(12).
[2] 吳善超.關于科學道德問題的若干思考[J].學會月刊,2004,(6).
[3] 王宜勤.對高校近年易發、多發腐敗問題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4] 胡明明.高校腐敗的社會危害性及其治理[J].武陵學刊,2011,(1).
[5] 王琳博.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5).[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