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
摘 要:風俗習慣作為民族社會心理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個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產勞動、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方面的風尚習俗。本文闡述的是新疆各民族(尤其是漢族和維吾爾族)風俗習慣在飲食服飾、家居等方面的相互影響。通過這些影響可以看出有些風俗習慣糅合在各民族中,但糅合的只是表面的細小的方面,最核心的部分短時期內不會改變。
關鍵詞:維吾爾風俗;漢族風俗;新疆;相互影響
前言
新疆歷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之地,因各民族分布地域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對新疆居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特別是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已深入新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新疆居民行為的基本準則。而陸續從內地遷居而來的漢族人口對新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較強的影響。這樣各民族風俗習慣的相互接觸,相互融合就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各民族風俗習慣在飲食上的相互影響
新疆飲食一般被分為“清真”和“非清真”兩類,餐館則分為“清真餐館”和“漢餐”兩類。吃漢餐的人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絕不吃漢餐。清真餐已成為一種大眾性飲食,在一些不具備民、漢分餐條件的單位,往往只設清真餐。飲食習慣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新疆氣候干燥,多戈壁和沙漠,因此水稻種植有限,居民以小麥、玉米為主食,日常飲食品種有馕、餅子、饃饃、拌面、炒面、燴面、湯面、涼面等面食,抓飯、米飯、粘飯等米食;炒肉、烤肉、燉肉等純肉食;沒有吃素食的習慣,而是以瓜果代替蔬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在飲食上有了一些變化,蔬菜的品種和烹調方法有了明顯的增加。在維吾爾人的宴席上,已不僅僅是以其特有的抓飯和手抓肉待客,而多數都備有若干小菜,其中不乏在漢族餐桌上常見的雞、魚、青菜等。也有很多少數民族年輕人喜歡漢族傳統食品如水餃、糕點等。
維吾爾人一般情況下早餐、午餐吃馕,喝茶。晚餐是各種主食和炒菜。一般一日三餐,城鎮居民受職業影響很大,從事不受工作時間限制的職業的吃兩餐的較多。農村居民在農閑時多吃兩餐,農忙季節吃三餐。穆斯林在封齋時白天不吃飯,天亮前和天黑后各吃一餐。多重視晚餐的質量。而漢族的午餐食品種類多,質量好。晚餐相對早餐來說吃的較少。即所謂的“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
近些年來,來自四川、河南、陜西、甘肅等地的漢族人口大量涌入新疆,主要居住在北疆和東疆,他們帶來了本民族的飲食習慣,食物品種與制作方式,影響了當地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長期生活在新疆的漢族人口許多人實際上早已偏離了傳統的生活習俗,基本或完全適應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很少食用或不食豬肉,以牛羊肉,奶制品為主。喜歡吃馕,能喝酒,性格也變得粗獷,豪放。
在新疆各族群眾的飲食中茶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雖然茶只居于漢族“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末位,但茶對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影響卻極其深刻,新疆人飲食中多牛、羊肉、奶等燥熱、油膩、不易消化之物。而茶中有大量芳香油,不僅可溶解脂肪,還具有降低膽固醇,加強血管壁韌性的作用,恰好能彌補飲食結構中的不足,補充人體所需的某種維生素。作為游牧民族主要飲品的奶茶雖然和原有的飲茶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卻被新疆各民族廣為接受。
新疆飲食偏重于酸、辣、咸、口味相對較重。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氣候的影響。新疆冬季漫長寒冷,溫低,飯菜較辣可驅寒增熱。二是調味的需要。新疆飲食中蔬菜較少,牛羊肉比重大,酸、辣、咸等口味的食品易于調劑飯菜味道,增加食欲,酸味也能幫助消化。人口遷移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新疆的漢族人口大多從中國北方地區遷來,口味較重,尤其陜西、甘肅漢族喜歡酸食,對本地口味影響較大。至今喜食酸、咸、辣食物的以居住在新疆幾代人以上的漢族最有代表性。隨著大批四川人入疆,川味之辣也頗得新疆人欣賞,借鑒。
二、家庭布置和擺設,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在居住方面,傳統的維吾爾族房屋樣式是平房粉墻,門向北開,忌朝西開,四壁有壁畫。家中一般有庭院,院字頂部有很多支起來的架子,院里的葡萄藤沿著架子生長,這樣葡萄藤可以直接從陽光中吸取養分,同時又形成了天然的綠色帳篷。在炎熱的新疆地區,這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還給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場所。維吾爾族還喜好在院字里種花,最常見的是刺玫和夜來香。玫瑰和夜來香在早晚交替開放,又給維吾爾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氣。維吾爾人還常在居所的前后大門兩側都有許多樹木,如白楊樹、桑樹、沙棗樹、杏子樹等。不管在院內還是院外處處都可以看到綠色的景象。維吾爾族家庭室內有實心土炕,還有火爐。南疆建筑一般用木材,北疆建筑則多用磚和石頭。但隨著人們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生活在城鎮的維吾爾族居民多數已經住上了樓房,其房屋的結構和框架已無法隨意更改,而體現其民族特色的則是家中的裝飾和擺設,如掛毯,地毯。帶有民族特色花邊的桌布,窗簾等。掛毯是維吾爾族最喜歡最普遍使用的室內裝飾用品,通常都掛在墻上。如果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在炕上也鋪上,家境不太好的就鋪一般的氈子。不管是掛毯還是毛氈子,都以其花色鮮艷而顯得特別。上面印有大塊的菱形圖案,這種圖案由花和葉子構成,而非同一般。在農村,雖然在房屋的外形設計上還保留著原有的民族特征。但是在房間的裝修和布置上也逐漸體現出一些現代的時尚來,如采用一些現代的建筑材料,瓷磚鋪地,用漂亮的吊燈裝飾房間等。當然,經濟地位的不同決定著其現代化程度的高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家庭擁有家用電器和家具的檔次上。
三、傳統服飾中的現代色彩增加
根據《三州輯要》、《西域聞風錄》、《西域圖志》等記載:傳統的維吾爾族常用白布蒙頭,男子不蓄發辮,只留胡須。維吾爾族女子都垂發辮,耳指裝飾富麗。維吾爾人非常喜歡花,除了種花養花外,還把各種花卉繪成圖案,繡在服飾上。婦女們穿的外衣,襯裙等服飾都繡有花。如果選現成的布料做裙子,一般以顏色鮮艷,花色多樣的布料作為首選。就連男子襯衣的領子和袖口上都繡有花的彩色圖案。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城鎮化范圍的不斷擴大,漢族的服飾以及越來越多的外來服飾進入維吾爾族居民生活當中。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相當數量的維吾爾族青年男女,特別是生活在城鎮的青年男女,身著西裝、牛仔褲、T恤、休閑裝,腳穿高跟鞋、旅游鞋,甚至戴墨鏡、染頭發,其現代程度甚至比漢族青年男女還“時尚”三分,即使在節日聚會期間所穿著的民族服飾,也有一些可以看出有現代服裝裁剪的痕跡。只有在較偏遠的農村,才可見到古書所記載的純民族服飾。
四、風俗習慣相互接觸后的相互碰撞
多民族地區,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例如,維吾爾等少數民族有將掃帚平放在地上的習慣,認為這樣不會樹立敵人。而漢族則多豎放,認為不容易滋生細菌。漢族逢年過節時有燒黃紙祭祀祖先的習俗,這讓許多少數民族不理解。而少數民族每天做“乃瑪子”也讓許多漢族同胞覺得不可思議。
總結
綜上所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與生活緊密相聯,在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些風俗相互糅合在各民族中,但糅合的只是表面的細小的方面,最核心的部分短時期內不會變。因此在多民族地區,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各民族彼此尊重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宋蜀華、陳克進.《中國民族概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樓望皓.《中國新疆民俗》【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年5月.
[4]曹紅.《維吾爾族社會方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5]張公謹.《語言與非物質文化》【J】民族文化遺產,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輯.
[6]張洋.《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積淀>[J]新疆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7]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