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都有數百萬的高校畢業生涌入社會,畢業生就業困難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醫學類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也深受影響。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如何順應當前的就業新形勢,扎實有效地推進就業工作,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現結合近幾年高校就業工作的實踐,就醫學類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談幾點思考。
在校期間,輔導員在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中,增進了了解,促進了相互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輔導員應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就業指導,配合任課教師督促學生進行理論技能學習,并通過校園文化、技能大賽、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特長,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1.1.1 全程化開展就業指導,貫穿教學始終 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必修課,以“職業規劃”、“創業教育”、“就業指導”、“職場教育”四大板塊進行全程化教學。要求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必須將就業指導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就業觀[1],培養學生的創新、就(創)業意識,使其掌握求職技巧,提高求職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1.1.2 全員強化就業觀念,形成有效合力 學校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學生家長等,應充分利用主題班會、家長座談會、用人單位座談會、優秀畢業生事跡交流會等機會,以座談會、專題講座或報告的形式積極開展就業指導[2]。
1.1.3 實現全方位就業指導,注重過程滲透 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就業指導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與用人單位的見面會及座談會、企業文化教育講座、與學生家長當面及電話溝通等實現全方位就業指導。
1.2.1 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用人單位座談會、滿意度調查等途徑獲取來自行業協會、醫院、企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增加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進行“課證融合”、“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等教學改革,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醫技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2.2 借力技能大賽,增強就業能力 借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賽結合[3]已成為提升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社會知名度、增強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增強就業能力,如專業技能大賽、全國創業專項大賽、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省科普創意創新大賽等。
1.2.3 豐富校園文化,增加就業砝碼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增強榮譽感、使命感和歸屬感,充分發揮自我教育、管理、服務的作用,在活動中不斷增強個人組織、協調、工作等能力,使個人特長得以充分展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1.3.1 關心愛護學生,構建師生互信基礎 從新生入學到畢業,輔導員在學生日常管理中近距離接觸學生,對學生的能力、成績、個性、特長、家境等情況十分熟悉,通過平時的深入交流,積極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對貧困、身體有缺陷的學生,應在關愛中增進了解、促進互信、加深友誼,構建師生互信基礎。
1.3.2 利用科技載體,提高交流實效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除傳統面談、電話交流外,QQ、飛信、微信、微博等網上交流方式成為師生交流的有效補充,讓那些性格內向、靦腆的學生敢于吐露心聲。孤獨時,教師一句問候就能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招聘會前,教師一條鼓勵的短信就能讓學生充滿自信[4]。
就業期間,輔導員積極配合學校動態指導就業,使服務、定位、聯系、幫扶、特色等方面全面暢通。通過優化服務、指導技巧、管控進程、完善援助、宣揚典型等具體措施,實現全面優質就業。
2.1.1 樹立服務意識,暢通就業信息 向學生及學生家長公開輔導員和學校就業工作人員的聯系方式,24小時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咨詢、就業信息查詢等優質服務。同時,不斷完善學校就業信息網、微博、空間等網絡平臺,健全信息查詢和使用制度,網上動態發布就業信息和相關政策。
2.1.2 關注多元化市場,滿足就業需求 積極關注省大中專就業指導中心、高校、各類人才市場開展的全國、省大型招聘會以及校內中小型招聘會,動員畢業生盡量參加。同時,要求畢業生重視并積極利用網絡信息,參加網上招聘,實現遠程面試。
2.1.3 就業類型各異,提供人性化服務 因用人單位性質、規模、地域不同,專升本、入伍等就業類型各異,其招考要求也不盡相同。校方應根據用人單位需求,盡量及時提供學生的相關成績、畢業證明、個人檔案等材料,不能提供的材料應積極配合學生與用人單位做好解釋,以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同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與正常工作時間沖突的情況下,安排值班人員,方便畢業生辦理相關手續。
2.2.1 科學合理定位,適當調整定位 要讓畢業生在充分了解自身能力、個性、特長、專業等基礎上準確定位,做到科學合理定位。隨著社會發展,就業形勢可能改變,應教會畢業生隨機應變,根據就業市場需求適當調整或改變原有定位。
2.2.2 變被動為主動,了解求職就業方式方法 通過在就業求職過程中的動態引導,使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的嚴峻性,由被動就業轉變為主動求職。教會學生通過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尋找就業信息,自行分析不同就業崗位的優缺點,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學會比較、取舍甚至抉擇,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就業崗位。正如老子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3.1 完善就業信息,引導就業去向 輔導員要對每位畢業生的就業意向進行摸底,建立學生就業信息庫,包含就業期望值、就業方向(例如提升學歷、村官、三支一扶、入伍、參加衛生系統招考等)、就業區域、行業、級別以及家長要求等情況。首先分類,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供合適的就業信息。同時,根據國家、省相關就業政策,鼓勵學生到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基層單位、邊遠地區等就業。
2.3.2 動態聯系學生,關注就業進程 動態掌握學生的就業想法、就業進展等情況,不斷更新就業信息庫,實施一對一個性化就業指導與服務,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就業技能,了解就業途徑、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掌握參與就業競爭、與用人單位打交道的能力與技巧,為畢業生自己就業、自主擇業打下堅實基礎,堅定畢業生自主擇業的信念。
2.4.1 篩選“雙困生”,制訂幫扶計劃 通過前期個性化就業指導,篩選就業“雙困生”,登記造冊;通過各層面的就業專題研討會,商討具體實施方案,并討論制訂詳細的幫扶計劃,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就業幫扶通暢,有效扎實地推進幫扶工作。
2.4.2 強化幫扶措施,開展就業援助 通過學校、院系領導和輔導員對于未落實就業單位的畢業生進行個別談話,了解就業困難的原因,采取心理輔導、提供就業信息及崗位、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實行一對一幫扶指導;通過學生干部、實習教師、已經就業學生等途徑進行幫扶,同時積極爭取家長配合,聯系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充分利用學校全體教職工各方面的社會資源,群策群力,開展就業援助。
2.5.1 “走出去”,幫扶特困人才 針對特別優秀又有特殊困難的畢業生,如成績優異、技能突出,但病殘的畢業生,可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借校方優勢,主動聯系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等,加大幫扶力度,如主管領導親自帶隊赴衛生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等,協調處理病殘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提高就業質量,做到讓畢業生開心、讓家長及單位放心。
2.5.2 “請進來”,引導基層就業 邀請基層用人單位和在基層就業的優秀畢業生來校座談,探討培養基層“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的有效措施;開展“走向基層就業”專題講座、校友論壇、選聘生回校做報告等活動,培養畢業生的“服務城鄉基層、基層大有可為”意識,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2.5.3 “樹典型”,鼓勵自主創業 畢業生創業之初和發展過程中,輔導員要主動關懷,引導畢業生積極尋求母校的幫扶,得到專業教師的技術支持與指導,同時邀請創業典型回校舉辦講座,用其創業精神及勇敢、勤奮、堅韌、創新的精神品質和創業成就來感染和激勵學弟學妹。
畢業生離校后或就業后并不是就業終結,應定期開展調研,與畢業生、用人單位保持聯系,多途徑跟蹤調查,深入調研走訪,全面總結分析,完善就業反饋機制,以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促進就業。
通過對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5],主要了解其就業去向、崗位分布、就業是否對口、待遇以及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等情況;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及人才需求情況等,全面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總體評價、滿意度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等,為后期教學、就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開展動態調研,全面總結分析跟蹤調查和調研走訪的結果,補缺補差,進一步推進學校教學和就業工作,對高校教學質量和聲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收集更加全面、真實的就業反饋信息,建立完善有效的就業反饋機制[6]并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包括成立專門機構,搭建網絡平臺,設計發放調查問卷,實行優秀畢業生申報、評審以及獎勵基金等具體措施,促進就業反饋專業化、標準化和精細化,以更加優質高效地服務就業。
[1]張曉云,楊發建.高職高專醫學類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6):112-113.
[2]王林,孫群.安徽省緩解就業壓力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93-94.
[3]何延輝.技能大賽促進教學質量與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2(28):31-32.
[4]王林,程華林.淺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09(18):222-223.
[5]陳霜霜.淺談高職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機制[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6):16-17.
[6]王慧娟,滕海濤,王世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機制管理研究[J].西江月,2013(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