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怡
(湛江衛生學校,廣東 湛江 524000)
自2009年秋季起,綜合實踐活動正式被納入中職語文課程體系,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一直是廣大中職語文教師探究的核心問題。本文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定位與實施方法兩方面進行探討。
所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通過綜合性的語文實踐學習,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并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提高語文應用能力的過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落腳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現代中職語文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淡化“學科本位”,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觀,但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忽略學科本質,走入誤區。如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設置成主題班會或文娛表演,學生興趣盎然,體現了民主、開放,但完全沒有語文課的特點,活動總目標也僅限于說說而已;或以服務專業課為借口,夸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作用。因此,我們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前首先要正確認識與理解它的內涵,以“語文元素”為基點,突出語文“聽、說、讀、寫”的應用功能。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強調實踐,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以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體現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1]。自主實踐不是放任自流,它看似開放靈活,實則難度更大。作為教師,應重新審視與定位自身角色,以正確的身份角色踐行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首先,為學生搭建廣闊的展示平臺。教師應利用自身社會經驗及關系,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如提供場地、聯系調查對象、協調學生在社會實踐時與成年人的關系等。綜合實踐活動其實就是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實踐的活動。其次,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適度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要求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教師不能全程與學生一起活動。有的教師給學生布置好題目,除開場白和總結外,其余時間都讓學生自由發揮,這種做法欠妥。中職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能力,但整體文化水平偏低,社會閱歷不夠,因此,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是否往良性方向發展、是否達到如期目標,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如何進行指導以及指導哪些方面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導過多,成了包辦代替;指導過少,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探索又不到位。教師的指導一般包括:課題選擇、目標預設、動機激發、情境創設、方法指導、疑難解答等。教師可結合學生的閱歷、心理、個性差異等因素,選擇他們能力范圍內的題目或感興趣的課題;遵循“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運用”的原則,合理安排活動,設置分層目標;發動、喚起全體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創設情境讓他們當場體驗,讓學生以準職業人的角色融入實踐活動中,了解職業環境,接觸社會,加強知識學習與能力運用之間的聯系;遇到學生考慮不夠深入的地方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進行點撥,使之深化;在學生認識有偏差的地方進行指導,避免思維錯位等。總之,在指導中要體現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和諧統一。
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語文應用能力即將傾聽話語、口語表達、閱讀欣賞和書面寫作的能力在實際生活或崗位工作中熟練運用,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綜合能力。語文應用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人文素養核心內容是對人的生存、價值、感受、尊嚴的關懷,人文素養對于個體、社會均有重要意義。現在的學生就讀職校的目的很直接,過分強調專業與就業的聯系,忽略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心胸狹窄、冷漠自私、無愛心、無公德心等缺乏人文素養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這里的“生活”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即學生熟悉的、關注的、感興趣的生活。中職語文新大綱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應根據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確定活動的目的與任務,選取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活動準備、分組活動、班集體活動、成果展示等活動流程,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增強其團隊合作意識。因此,活動應立足教材,結合當地或學生實際,選取學生熟悉的、關注的、感興趣的話題,合理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或創設情境來讓學生表現自我,通過講述故事、誦讀古詩、推介好書、模擬表演等,在夯實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或走出課堂,以宣傳、調查、采訪等形式開展社會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或以對話、策劃等形式讓學生展望未來。如開展書寫活動,針對學生過分依賴電腦、不重視書寫,導致字跡潦草、格式不規范、學習態度馬虎的情況而設置,采取以下操作流程:確定活動主題(規范書寫)→活動方法指導(創設情境、任務驅動)→組織開展活動(小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書法競賽、小品表演)→總結評價(小組互評、教師總評)。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能力,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增進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只有把知識內化為能力放到社會實踐中檢驗,才能體現知識的真正價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以下幾種活動類型實現融合。
(1)交流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就主題、資料、人選等進行討論,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通過整理、比較研究,提高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如好書推介活動、“保護水資源”活動。
(2)體驗型。學生在生活情景和社會情境中開展活動,在真實的體驗中,充分感受、領悟蘊藏于活動中的人和事,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生成情感、健全人格,促進自主發展的活動形式。例如課本劇表演、參觀醫院、實地考察等,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編排劇本、撰寫采訪提綱、制訂參觀計劃、書寫觀察記錄等。
(3)實踐型。學生有組織地參與并親身經歷相關社會活動,開展各種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性、公益性學習,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和交往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如社區助老服務志愿者活動、義診活動等。
(4)創造型。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并利用自身經驗,解決不確定的或未知問題的過程。人的活動過程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又是不斷發現和創新的過程。當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時,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進行不同形式和不同方面的體驗、領悟與創造性學習,獲取直接經驗與成就感,個性也將得到充分發展。如結合“全國文明風采”競賽活動中的“我的職業生涯設計”,舉辦“我的職業設計”策劃會,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和興趣,從個人評估、職業分析、確定目標、制訂發展措施等方面對個人職業生涯做出規劃。
小組合作學習、分層目標設置使得每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團體行為,活動過程需分組進行,教師在小組成員搭配上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能力水平進行合理安排,實現優勢互補,同時要明確小組長權力、各成員的責任,通力配合以達到目標。分層目標設置針對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設計出與其相適應的活動目標,提出相應的要求,使認知水平不同的學生均能體會到活動的樂趣。如主題為“說服他人”的活動,分別創設校園、社會、職場3個情境和任務,難度分為易、中、難3種程度,得分相應為4分、6分、8分。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情境和任務完成,得分記入所屬小組。
情感體驗、任務驅動、多元評價是近年來常用的、有效的教學手段。情感體驗在前面的活動類型中已有論及,這里不再贅述。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適用于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活動課,它要求確定任務、創設情境,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求知欲望不斷被激發。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滿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斷。中職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宜采用多元評價手段,即教師參照促進學生發展的終極目標,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去評價學生,表現為兩點:一是評價標準不一。教師評價時應因人因任務而異,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及時給予激勵性、個性化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二是評價方式多樣。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互評與師評相結合等多維度的綜合性評價方式,從學習態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設計能力、社會實踐與交往能力等方面,全面而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效果,讓學生在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從而完善自我。
[1]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