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和
(北京市昌平衛生學校,北京 400026)
中職學校學困生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
王秀和
(北京市昌平衛生學校,北京 400026)
我國中職學校的招生門檻普遍降低,學困生呈現增多的趨勢,教育者應積極尋找和研究新的教育對策,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的使命。
中職學校;學困生;教育對策
學困生指對學習缺乏興趣,基礎比較差,失去學習信心,在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上有明顯缺陷的學生。
1.1 對學習缺乏興趣
學困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弱,認知水平較低,接受能力較差的問題。由于他們成績差,信心不足,因而學習自覺性差,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秩序,課堂自律能力差,聊天、睡覺現象屢見不鮮。他們依賴性很強,一旦離開教師的管理和指導就不知所措。
1.2 自卑感強,行動退縮
來自特殊家庭的中職生人數逐年上升,他們原本在學習、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諸多問題,進入中職學校,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學習要求,容易產生自卑感。他們由于基礎差,成績不好,從小學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重視與肯定,受到的多是批評、斥責、傷害和不公平待遇,于是自尊心下降,具有強烈的失敗感,學習消極,不愿作出努力。他們自認為不如別人,不愿與人交往,不愛在教師面前表現自己,不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競賽。
1.3 心理矛盾沖突強烈,情緒激烈,行為極端
中職學校學困生存在諸多矛盾心理和行為[1]。如自我評價方面,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為中心;要么自暴自棄,喪失信心,悲觀消極;對周圍充滿敵視,卻又渴望被人理解、被人愛;對集體遠而避之卻又對其有依賴性;爭強好勝卻又過度自卑;情緒極其憂郁,一旦有煩心事便一觸即發,情緒十分激烈,行為極端,打架斗毆和出走現象時有發生。由于他們長期受到諸多矛盾心理煎熬,因而形成扭曲的性格,出現偏常的行為。筆者身邊就曾出現過學生不服管教、辱罵教師、動手打教師的惡劣行為。
學困生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妨礙了其品格和個性的發展,更是成才與成功的絆腳石。能否轉化和教育好他們是關系到職業教育成敗的關鍵。筆者結合國內同行總結的經驗,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對策。
2.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困生克服心理障礙
一是學校定期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引導學困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進行自我調節和情緒控制。二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加強學困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幫助其正面評價自己,正視現實和壓力,樂觀向上,學會自我接納、自我欣賞。教會他們與人交往的知識和技巧,改變和增強其社會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質。三是建立學困生心理檔案,追蹤調查,關注進展,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和幫助。
2.2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與學困生溝通的技巧。適當、委婉的批評能夠使他們樂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錯誤,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反之,則無法獲得學困生的信任,當教師批評他時,他會認為教師在故意為難他。同樣的批評結果卻相反。例如以前在筆者的課堂上,學生有說話或者玩手機的現象,筆者會命令他們安靜,或者沒收他們的手機,學生雖然稍微安靜了,但是卻不一定在認真聽講和思考。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后,筆者學會了委婉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例如在一次健康評估課上,筆者講授“自我認知”的內容時,一名女生在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大約過了3分鐘,她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筆者就委婉地說道,我發現咱班的某某同學最近越來越漂亮了,眉毛修得越來越細了,充分體現了自我概念的提升。其他同學都樂了,該同學也不好意思地收起了鏡子,然后筆者又邀請她結合剛才照鏡子的感受,談一談其對“體像”的定義是怎么理解的,該生的注意力馬上回到了課堂上,其他學生也對“自我認知”與“體像”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
2.3 選取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
教師的教育理念應該具有根本性的轉變,即應該從“注重傳授知識”向“注重學生發展”轉變[2];努力實現從“以教學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容易使學生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由于中職學校的生源是初中生,他們年齡較小,獨立性和適應性較差,在學習中難以進入職業情景,因此,筆者在課堂上盡量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活動—體驗—案例表現”等形式,選取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直觀、感性的體驗,便于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比如在講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人的護理”一章時,筆者讓學生動手模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實驗。學生有的用鉛筆模擬血管,有的用透明塑膠管模擬血管,有的用粉筆灰模擬粥樣斑塊。通過實踐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4 愛心教育
教師的愛心教育是學生消除不良心理及行為、獲得自信的關鍵。首先,在課堂上,教師不應該只關注表現好、聽課認真的學生,還應該多關愛學困生,消除其自卑心理。要利用課余時間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內心想法和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找出應對策略。另外,從生活、學習、紀律等方面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鼓勵,盡可能給他們提供展示專長和優勢的機會,使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自信心;在學習上給予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要用盡一切辦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其感受到教師的愛與真誠。同時,又時刻保護其脆弱的、曾經受過傷的心靈,盡可能地維護其自尊。
其次,創造機會,幫助學困生克服膽怯和交際困難。對于性格內向、膽子小、不善言辭和社交的學生,可以嘗試采用以下方法:肯定他們的優點,同時也使其了解自己的不足,創造條件讓他們開口說話,鍛煉膽量。如情景模擬表演,課堂上讓他們多提問,輪流做值班班干部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他們的膽量和口頭表達能力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對行為偏常的學生多點寬容和愛護,給予其足夠的尊重。學困生認為自己缺點多,名聲不好,老師和同學都瞧不起自己,再努力也難挽回影響,因而會自暴自棄。因此,教師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寬容和理解他們。比如學困生犯了錯誤,盡量避免在眾多學生面前給予批評,以防引起正面沖突。筆者認為采用背后單獨交流的方式效果會更好。只有注重學困生的內心感受,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里,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和師長,才能幫助他們走出學困生的困境。
綜上所述,面對越來越龐大的學困生群體,中職教育者應該更加耐心,積極應對,探索先進可行的教育方式,使學困生成人成才。
[1]杜萍.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游曉慧.淺談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36-37.
G40-058
A
1671-1246(2014)07-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