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艷萍
[摘要]消費者環保責任來源于社會關系。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消費者不應以自己的消費而影響他人的生存環境。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消費者也不應該以自己的消費而給環境帶來危害。因此,消費者有責任保護環境,進行環保消費。消費者必須首先樹立環保理念,同時還要實施環保行動,即環保購買、環保使用、環保處置。就與企業的關系而言,消費者還有責任迫使企業承擔環保責任,一方面積極監督企業的行為,另一方面又通過環保消費促使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提供環保產品和服務。這是消費者環保責任的延伸。
[關鍵詞]消費者 環保消費 環保責任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1-0110-04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要求大大小小的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擔負環保責任、進行綠色生產的同時,也應該要求眾多的消費者承擔環保責任,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貢獻力量。
一、消費者環保責任的由來
現實生活中的人是被社會關系規定了的人,也是必須承擔眾多社會責任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費者也不例外,消費行為不是孤立的個人活動,它涉及與企業、他人、自然界和子孫后代等眾多的關系,會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消費者被這些倫理關系規定成為一個既擁有權利又同時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
作為消費者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然界中,從中汲取營養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會因自己的消費而影響自然界。如果消費者不保護環境,就會對環境造成既索取消耗又污染、破壞的雙重危害。因此消費者有責任保護環境,進行環保消費,既盡可能少地消耗資源,又盡可能少地破壞環境,還要想法影響、引導和監督他人及企業促進環境改善;否則將會導致環境惡化,既危害自身,又危害他人,還會影響后代人的生存。任何人,包括未來的子孫后代,都擁有生存的權利、適宜居住環境的權利、從自然界獲取多樣性價值的權利等“環境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必須建立在不損害他人環境權利的基礎之上,這就對現代人的消費提出了限制和要求。公正原則要求人們不得損害他人的權益,消費界限就是不給他人包括后代人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并使之變得更加美麗,是每一個消費者的重要責任,即環保責任。
消費者的環保責任是由社會關系客觀規定了的,只是在環境問題不突出的過去,人們沒有認識到或不重視。直到20世紀后半期,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才使人們深刻認識到破壞環境、向自然無限索取的錯誤和危害,以及轉變生產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從當前來看,超越傳統發展模式的局限,轉變生產和消費觀念,發展循環經濟,厲行環保消費、綠色消費勢在必行。
傳統經濟模式即工業經濟的最大缺陷是其不可持續性,它以破壞自然和犧牲環境為代價,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中心,而沒有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擺在人類文明面前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確立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發展由不可持續轉向可持續發展,由破壞環境轉向保護環境。而遵循生態學規律的循環經濟就是一種超越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缺陷的新經濟戰略,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它要求生產、流通和消費等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這就意味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作為生產者的企業有責任進行綠色生產,作為消費者的個人也有責任進行綠色消費。基于這一認識,歐美許多發達國家爆發了以反對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為基本宗旨的大規模綠色運動,以呼喚綠色設計、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消費者環保責任問題日益引起重視,對生態環境負責的綠色消費或者說環保消費、循環消費逐漸興起。
環保消費是一種自覺消費,是消費者對自身行為和環境惡化進行反思的產物,是對人與自然關系重新認識的結果,是出于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理性選擇。環保消費是一種負責任的消費,既是對自身身心健康和生活環境的負責,又是對他人身心健康和生活環境的負責,還是對子孫后代生存和發展的負責,體現了責任與權利的統一,意味著每一個人在消費的同時又為其他人的健康和發展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種消費是一種引導性消費,它能夠引導和迫使企業轉變生產方式,實施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營銷,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因為企業最終是為消費者服務的,消費者的喜好和選擇會對企業產生重要影響,也就是說消費方式影響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又影響消費方式,二者相互影響和引導,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向,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好轉。
二、消費者環保責任的基本內容
國際環保專家將環保消費概括為: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利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這些要求涉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選購趨向、使用和處置消費品的方式等全過程,給消費者規定了最基本的責任。
首先是環保理念。人既是萬物之靈又是萬物之一,既在自然之上更在自然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可是我們又能對自然界進行統治,這“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界的這種特殊關系要求人們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決不能把自然當作索取與征服的對象和存放廢物的垃圾箱。所以廣大消費者應該轉變消費觀念,摒棄揮霍、奢侈的消費觀,拒絕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自然的消費行為,確立節儉、健康、適度、環保的消費觀,實現由破壞性消費向環保性消費的轉變,這也是一種由注重外在物的占有、享受到注重人的內在心靈與精神提升的轉變。人不是為消費而活,但消費卻是為人而存在,消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為保護環境,更為保護自己,消費者應該確立環保觀念,倡導健康生活與綠色消費,做具有良知與責任的消費者,消費對環境無害的產品。
其次是環保購買。環保購買是指消費者應該購買環保產品、綠色產品,選擇無污染或污染小、可回收利用或可降解的產品。目前市場上環保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雖然很多,但是因其價格相對較高往往不被廣大消費者選擇。消費者雖然從思想上認識到了環保產品的好處,口頭上也表示愿意購買,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因為各種原因,其中主要是價格原因而購買環保產品的積極性不高,形成了知行不一致的矛盾。消費者固然有權選擇價廉的產品,但卻無權因自己的購買行為而破壞環境,否則就是對他人利益的侵害,就是一種不正義的行為。因為購買非環保產品等于助長了非環保企業,從而助長了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環保購買的另一面就是自覺抵制和拒絕非環保產品,如一次性產品、高污染產品、高消耗產品、浪費性產品、奢侈性產品、炫耀性產品等。
再次是環保使用。環保使用就是消費者在使用和消費過程中要最有利于保護環境,將環境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堅持少污染、少浪費、重復利用、關愛生命等原則,有效合理地使用產品。一是厲行節約,以滿足需求為目的,不鋪張不浪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節約用水用電用紙用餐等,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建立。二是控制污染,在使用產品時要注意杜絕或減少污染,減少過度包裝和各種污染型產品的使用,如各種藥品、化學制品、易燃易爆品、塑料制品等,不得不使用時要盡量控制污染擴散。三是重復利用、循環使用、物盡其用,減少一次性消費,對仍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盡量再利用。四是關愛生命,既關愛人的生命,不因消費而給他人和自身帶來身心危害,又關愛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不因消費而危害它們,更要減少或拒絕食用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物種產品,善待動植物,尤其是保護瀕危動植物,即使必須消費動植物產品也要采取人性化方式。
最后是環保處置。環保處置是消費者在消費過后對已經使用過的消費品及其殘留物采用環保的方式進行處置。消費后的物品如果處置不當會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多種污染,對人、動植物、自然環境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長此以往會積少成多,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一是環保處置生活垃圾,不亂扔亂放,液體生活垃圾如廢水要按規定排放,固體生活垃圾要分類處理、回收利用。二是妥善處置有毒性、放射性、污染性物品,如藥物、電池、含有重金屬的家電等,防止污染擴散,最好是交給專門組織回收。三是盡可能多地重復使用,減少隨意浪費或喜新厭舊式的頻繁更換淘汰,或者想法將還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轉讓、捐贈給他人繼續利用。四是進行科學設計,使用過的消費品進入下一循環,如此循環利用既不造成污染又可節省資源。
目前消費者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環保消費日益為人們所接受,環保產品逐漸受到歡迎,高耗能、高污染的非環保產品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拋棄,危害珍稀動植物的消費也越來越受到人的譴責。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相當多的消費者環保消費意識還很淡薄甚至缺失,大量的一次性、奢侈性、浪費性、炫耀性、高污染、毀滅性等非環保消費行為仍然存在。廣大消費者必須轉變消費習慣,承擔環保責任,實現消費模式的綠色轉向:從揮霍性消費轉向適度消費,從枯竭性消費轉向可持續消費,從一次性消費轉向循環消費,從污染性消費轉向潔凈型消費。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人人有責。“每一個關系到我們生活的問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直接相關。世界正被有錢有勢的人的貪婪破壞,但也被大眾的需要所破壞,幾個有錢有勢的人是消耗不掉整個世界的。”消耗和破壞環境的是無數普通消費者,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是環境保護的關鍵,因為他們的環保消費不僅僅是消費者自身承擔環保責任,而且還能夠影響到企業生產和政府決策,促使政府環保決策和企業綠色生產。
三、消費者環保責任的延伸
永續發展、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實現需要超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傳統經濟模式即工業經濟的最大缺陷是其不可持續性,它以破壞自然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沒有兼顧社會和生態效益,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危機。因此擺在人類文明面前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確立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發展由不可持續轉向可持續,由破壞環境轉向保護環境。而遵循生態學規律的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就是一種超越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弊端的新經濟戰略,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它要求生產、流通和消費等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堅持環保原則。這就意味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作為消費者的個人有責任環保消費,作為生產者的企業有責任環保生產。企業是否承擔、在多大程度上承擔環保責任,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消費者,消費者的素質、覺悟和實際的消費行為是影響企業綠色轉向的重要力量,因為企業營利目的的實現最終取決于消費者的購買。
企業與消費者息息相關,而且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其實二者是一個問題。企業的目的是實現利潤,但必須通過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實現;消費者要享受產品和服務,又必須依靠企業的生產。這就形成了相互促進、相互引導的雙向互動關系,即消費者能影響企業,企業也能影響消費者。所以環保消費就不僅僅是消費者個人的自律行為,而且還是其環保責任的延伸,即促使企業承擔環保責任,環保消費是促使企業轉變觀念、進行綠色設計和生產的根本動力,而且也只有企業提供了環保產品和服務,消費者的環保責任才能充分實現,才能購買到環保產品。
導致當前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有人口爆炸、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們不合理的消費等,但是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還是企業的大量活動,企業破壞遠遠超過消費者個人。當然,企業破壞環境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即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外溢環境成本,置環境保護于不顧,但同時也與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密切相關,是廣大消費者和非環保消費縱容了企業的非環保行為。所以,“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無論在事實產生之前還是之后,我們消費者都是幫兇。我們創造了企業就像企業創造了我們的需要一樣。我們為商業成功帶給我們的機會、財富、夢想和權力而陶醉。只要有可能我們總是喜歡并希望舒適安逸的生活;不能的話我們也想望過上這種生活。雖然企業有其內在的弊端,但是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有來自于我們的欲望。‘無論政府的政策、公司的經營方式和產品多么具有破壞性……‘問題的根源總是存在于私人生活中”,最終都可以追溯到消費趨向和消費選擇上。
消費者的環保消費及其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引導和監督有利于促進企業轉變生產方式,實行綠色管理、綠色設計,采用綠色技術,進行綠色生產,提供綠色服務,最終促進綠色經濟戰略的實現和生態文明建設。企業實現利潤的依據是消費,當消費者崇尚綠色消費時,當消費者拒絕浪費污染和破壞環境的產品和服務時,也就是不環保企業滅亡之時,此時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轉向綠色生產。基于自身的利益,也迫于消費者的壓力,企業會調整經營戰略,承擔環保責任,開發環境友好型產品,將可持續發展觀念融入其商業戰略之中,在控制污染、預防破壞方面進行獨特的設計。其實,企業的目的是營利而不是破壞環境,當綠色生產可以滿足這一目的時企業就沒有理由拒絕承擔環保責任了,因為此時承擔環保責任與追求利潤就不再矛盾而是合二:為一了。
實現綠色轉變固然需要企業自律,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推動。有責任的消費者不僅僅是潔身自好、只約束自己,更重要的是推動企業承擔包括環境保護在內的社會責任。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20世紀后半期興起于歐美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就是消費者的倡導和監督。消費者一開始只是注重產品的質量,后來他們逐漸關心起環境和勞動保障等多個問題,并因此向企業提出了更多社會責任要求。迫于外界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很多歐美跨國公司從那時起紛紛制定社會責任守則,包括通過環境、職業健康標準認證,接受輿論監督等。其實,在市場領域內利用消費者的購買力對抗企業要比政府和法律的外在約束更有效,也比靠企業轉變觀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更有效,畢竟消費者才是企業的衣食父母。
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消費者更加成熟,企業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并考慮消費趨向。企業家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今天的消費者不僅被賦予了相當大的權力,而且比過去更加執著、更加覺醒,也更有社會責任感。實際上,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已經成為引導企業行為的航標,消費者有道德的消費更能迫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環保商品的選擇才是企業轉變觀念、承擔環保責任的根本動力。消費者應該通過購買環保產品而讓企業獲利,進而促使和支持企業承擔環保責任,促使整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才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
責任編輯:李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