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標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當前,深刻領會總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充分認識總目標是中國改革目標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充分理解總目標是中國改革發展趨勢和要求的深刻反映,充分領會總目標的豐富內涵,充分把握實現總目標的方法要求。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治理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01-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和以往較為具體的改革目標相比,它不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而是涉及到國家的整體制度建設,不太容易把握。筆者認為,要準確領會、全面貫徹這個總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四個充分”。
一、充分認識總目標是中國改革目標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政治勇氣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智慧,依據中國國情、反映人民愿望、遵循改革規律確立并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改革目標,使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和發展,經濟社會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改革目標的確立具有一條清晰的軌跡,即改革領域不斷拓展,改革程度不斷加深,改革層次不斷提升。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解決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十三大提出逐步建立起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十五大提出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上述改革目標的逐步深化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凝結了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認識結晶,是中國改革目標演進的必然結果。
二、充分理解總目標是中國改革發展趨勢和要求的深刻反映
當前,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中國的改革發展也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緊迫性也更加突出。就國際環境而言,國家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地反映在科技、信息、金融、軍事等多個領域,中國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與國際環境的遏制因素相互交織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就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家穩步持續發展已經有了較強的基礎,但前進道路上還存在著資源約束、體制障礙、發展失衡、利益固化等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這些問題和困難,使我們的改革面臨諸多兩難甚至多難的狀況,即在改革過程中既要確保效率,也要維護公平;既要鼓勵競爭,也要保障底線;既要尊重差異,也要凝聚共識。解決這些兩難甚至多難的問題對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習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人民群眾也深深懂得這一點,因此都期待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期待全方位完善各項制度、大幅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便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妥善應對和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因此完全可以說,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真實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訴求,反映了中國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三、充分領會總目標的豐富內涵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概括,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內涵非常豐富。要完整準確把握它的內涵,必須弄清其每句話的具體含義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指的是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國家治理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的道路、理論、制度、政策、方法的綜合,包括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民間治理等不同層次,也包括政治治理、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環境治理等不同領域的治理關系;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還包括對緊急狀態、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在國際舞臺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利益的能力,全面有效地建設和諧社會、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一體兩翼的整體。一體,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兩翼,就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體是根本,是根基,是靈魂,是方向。兩翼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體和兩翼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法規、制度安排,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要把這些制度、法律法規落到實處,保證這些法律法規制度得到嚴格執行。沒有一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失去了靈魂和方向;沒有兩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落不到實處,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此外,兩翼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只有治理體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只有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效能。
四、充分把握實現總目標的方法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一個十分浩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異常艱巨的歷史任務。要完成這樣一個總目標,必須要準確把握其方法要求。一是必須堅持“三個性”的改革方法論,即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五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協同面更廣、系統性更強,要求必須更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只有這樣,才能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二是堅持以“三個讓”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即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是必須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六個緊緊圍繞”,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六個方面明確了改革的路子往哪走、怎么走。四是明確實現總目標的時間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堅決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意味著實現總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各項改革都要按照這一時間表來謀劃和安排,制定出總體實施意見,規劃好每一步改革的具有目標任務,確保時間、進度、成果協調統一。只有充分把握了上述方法要求,總目標才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