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具玲
(伊寧衛生學校,新疆 伊寧 835000)
“雙師型”教師是指具備淵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技藝,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勝任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雙重工作的復合型教師。當前,如何盡快造就一支既有豐富理論知識,又有較高技能水平的衛生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關鍵,也是今后衛生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方向,對于營造重知識、重技能的良好氛圍,促進當前衛生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衛生職業學校中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有利于制訂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計劃,有利于編寫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材,有利于進行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統一的一體化教學,有利于學研相結合,改變學生重醫學理論、輕實踐的陳腐觀念,樹立重實踐的觀念[1]。
衛生職業學校擔負著為各級醫療衛生保健部門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的重任,醫學理論只有通過實踐實訓才能轉變為醫療醫務技能。衛生職業學校要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除了必須具備相應的教學基礎及實踐教學等硬件條件外,還必須具備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衛生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特點,決定了衛生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質,還必須具備豐富的醫療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既能授課又能進行培訓操作。從一定意義上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數量足夠的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衛生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是實現衛生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教師在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確保衛生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衛生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不合格的教師就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學質量。隨著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醫療衛生機構需要更高素質的衛生人才,而高素質衛生人才的培養必須有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支撐。衛生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體現在培養目標上,就是要根據衛生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培養學生的衛生專業技能、實際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完成上崗前的實踐訓練,并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在取得學業證書的同時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從這種特殊的教學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培養“雙師型”教師勢在必行。
由于醫學專科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基本上是面向基層、面向鄉鎮的醫務工作者,他們走向社會后所擔負的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重大責任,面對的是最基層的人民群眾,在醫務醫技方面的實踐性、操作性更強,所以對專業教師隊伍的要求更高,否則,就難以真正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一般而言,醫學理論是在臨床診斷和實際操作的基礎上總結提煉而成的。臨床診斷或操作的趨前性與醫學理論滯后性的矛盾,要求專業教師不斷探索新的知識和掌握新的技能,豐富自己的臨床診斷與操作技能,以彌補理論滯后性的不足,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使教學吸收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能,更加貼近醫學前沿。加強“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
從當前大部分衛生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看,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按照教育部對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有關規定,要求優秀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要達到70%以上,合格學校要達到50%以上,而多數醫學專科學校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標準。據不完全統計,各醫學專科學校專業教師隊伍中有20%左右的任課教師具有教師資格,但沒有醫師資格(從學校畢業后直接任教);有55%左右的專業教師具有講師或主治醫師職稱;既具有講師職稱又具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只有35%左右。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自治區示范性中職學校的新疆伊寧衛生學校的208名教職工中,“雙師型”教師僅有72人,占總人數的34.6%,難以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學任務。
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必須依賴醫療操作技能的支撐,醫療實踐經驗和醫務操作技能的缺失,勢必影響醫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多數醫學專科學校的教師隊伍日漸年輕化,多數是大學畢業后直接任教,雖然具備了由知識型向技能型轉化的基本條件,但缺少專業工作的實踐經驗;雖然通過相關考試取得專業資格證和教師資格證,但由于學校師資緊張,大多數教師都兼任2門或2門以上課程甚至跨學科授課,教學任務重,缺乏臨床實踐經驗,致使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現象比較嚴重。
加強“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既要采取引進高素質人才的舉措,進行外延性擴展,又要采取多元化培訓培養措施,重點進行內涵性提升。在專任教師職務結構比例中,高級職稱教師偏少,專業帶頭人缺乏,教師隊伍中嚴重缺乏既熟悉理論教學又能勝任臨床實踐教學的業務骨干。目前對“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培養制度不健全,沒有剛性可操作的培訓計劃和目標,也沒有規范的培訓基地或平臺。加之臨床與教學待遇的差距,教師下臨床與臨床醫師上講臺的渠道不暢,致使這種最有效的“雙師型”教師成長途徑受阻。
綜上所述,要確保衛生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培養“雙師型”教師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衛生職業學校的整體建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制訂并落實教師隊伍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合理引進人才。以教師資格為準入硬條件,在統籌教師招聘工作方面積極與人事、教育、衛生等部門協調,爭取支持,多方位尋求引進人才的各種方式。進一步完善特殊人才引進政策,加大人才引進投入,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依托網絡平臺、學術交流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引進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優化師資隊伍的“提、引、轉”,“提”就是推進校內人才培養,積極發揮老教師的作用,完善導師制,促進骨干成長、梯隊形成;“引”就是積極引進緊缺性高學歷人才,制訂引進人才的相關制度,為學校人才匯聚提供保障機制;“轉”就是讓不適應教學要求的教師進行轉崗,包括離崗學習提高、調整工作崗位、職稱高職低聘等。加大重點專業、特色專業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以更優惠的政策吸引高層次、戰略性人才,著力培養有利于專業發展的領軍人才。
在促進教師隊伍管理,建立教師交流、評價、考核、獎懲及職稱評聘機制方面,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和工作規范,形成有效的質量保障運行機制,使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安排更具靈活性和主動性。通過召開由醫藥衛生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及護理專業、醫學檢驗專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聯席會議,不斷聽取行業、企業對職業崗位專業技能的要求,健全和不斷完善各項教學管理和教學督導制度,做到責任到人、監督到位。通過開展觀摩教學、集體備課及學科活動,加強課堂教學管理。通過管理人員聽課制度,定期召開教學會議,檢查教學工作,完善教學檢查、學生評教、同行評教、教師評學及對教師考評等制度,加強和完善教學全過程的督導和監控。
制訂和完善各項向教學和教師傾斜的政策及相應的激勵措施,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機制,充分體現以崗定酬、業績優先、向教學一線傾斜的分配原則,注重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開展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選拔培養工作,實施導師制,加強對年輕教師和新教師的培養。完善學院教研室主任、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管理辦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養力度,為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充分提升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優先推薦參加重點科研課題,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機會和條件,鼓勵更多的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當前,雖然各醫學專科學校一般都設有附屬醫院,但由于受醫療技術水平的限制,遠遠不能滿足臨床見習工作和教學工作的要求,因此,必須依托當地條件好的醫院,這是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此外,可通過送培、在職學歷教育、到醫療機構調研、兼職與掛職鍛煉等培訓方式,全面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層次和實踐能力。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醫療機構進行專業實踐和考察培訓,與醫院進行技術開發、專業交流,鼓勵教師結合專業特點,積極參加相應職(執)業資格證的培訓和考核,獲得相應職(執)業資格。逐步提高學校專兼職教師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努力建設一支與學校辦學規模、辦學目標一致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豐富衛生職業學校發展內涵的重要舉措,對于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長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衛生職業學校只有充分認識到“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將各項培養措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合理、技能突出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學、踐3者緊密配合,才能為衛生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帶來豐碩的成果。
[1]劉治金.試論醫學專科學校“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