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欣,王 鴿
(許昌衛生學校,河南 許昌 461000)
由于中職學生基礎普遍較差,他們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自信心,敏感而自卑,使得目前的中職教學工作已陷入“兩難”境地,即“教學難、管理難”[1]。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教師的講授或提問,多數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中職教育的需要,中職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堂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一切為了學生,而改革的主要落腳點是課堂。課堂是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主陣地,更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核心所在。隨著我市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校的教學改革也全面展開。教師都在積極思考如何根據新的理念來改革課堂教學,但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們的課堂還沒有真正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主觀片面和追求形式的問題。作為一名新課堂教學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現就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有關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媒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和工具。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既能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增強直觀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在實踐中有的教師濫用多媒體,用課件代替板書,課件一味強調繽紛的圖像和動聽的音樂效果,造成學生視聽上的混亂,淡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制作課件時過分地追求新、奇、特、動必將起到反效果,分散學生的注意力[2]。
筆者認為,現代化教學媒體在課堂上并非用得越多越好,而應根據學科、教學內容、學情等特點合理使用。一節課往往需要用到多種教學手段,要考慮它們的優化組合,把現代化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如黑板、粉筆)有機結合起來使用,使各種教學手段優勢互補,而不是簡單替代。
為追求課堂的氣氛,一有問題就討論,不重視思考。有些問題根本沒有討論價值,問題設計不科學,未切入教學重難點,對啟發學生思維毫無價值。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應該是精心篩選的一些有價值和難度適宜的問題,緊扣教學重難點、易漏易錯的問題,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激發靈感的問題。
在觀摩課、示范課上,為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度和形式的多樣化,有的教師課前分配好任務,用強制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不少學生根據教師的意向對一無所知的問題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導致各小組在課上只準備被分配的問題,課堂活動虛假,學風更加浮躁。筆者認為,在進行示范課或觀摩課的評比時,更應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質效果而非教學形式。
個別教師認為課件加上課堂中大量漫無邊際的討論或學生表演就是新課堂教學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合作學習。這樣的課堂缺乏實質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勇于表現、口頭表達能力強,卻缺乏扎實鉆研、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的,合作學習模式由于學習情境的合作性,使小組成員感受到自己對于他人和小組的獨特價值,從而使學生之間不僅在學習上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并且其集體責任感、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均得到提升[3]。
新課堂教學改革倡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活動、體驗的機會,讓全體學生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到底怎樣才算學生參與呢?一些教師認為,整個課堂舉手發言、表演的學生越多,分組討論的次數越多,就說明學生參與率越高,甚至有學校制訂出“20+70”的時間模式,即教師講授的時間≤20分鐘,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70分鐘即表明學生參與率高,并且規定一堂課至少有20位學生參與。有些教師過于依賴這種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臺去講,結果臺上學生照書宣讀,臺下學生聽“天書”。
課堂教學改革并不排斥教師的“講”,重要的地方教師還是要講解的,課堂教學改革從不否定教師的作用。基于學生現有水平開展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基礎。筆者認為,不同的學生、教師、教材、授課方式,不能用固定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要具有人性化寬松的環境,要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個性[4]。
有些教師課堂評價缺乏原則,流于形式,不管學生回答如何,一概給予激勵。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是在逆境、順境的交替作用下成長發展起來的,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評價應注意夸獎和善意批評相結合,贊賞的目光、激勵的語言是課堂上評價學生的主要方式而不是全部,評價提倡在賞識、鼓勵的同時,也不應該放棄批評。
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在評課時甚至用課堂活動學生的參與率來量化考評,使一些教師刻意增加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次數,追求形式上、表面上的多變與活躍。這就使得課堂教學評價只關注到了一些表面的東西,忽視了課堂教學評價的本真與宗旨。
一提到課堂教學改革,有的教師馬上就想到創新,好像以前的教學方法都存在問題,甚至認為講授法已經過時。其實,新的課堂教學改革是對舊的教學模式的提高和升華。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是相輔相成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具有美觀大方的板書設計、生動的語言信息、豐富的肢體語言等,依然具有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鳴的積極作用。因此,對于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可取部分,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才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
綜上所述,改革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是常規教學,改革教學是常規教學的提高和發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情實際,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之目的。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不是為了迎合什么口號,更不是作秀,而是實實在在地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鄧穎姝.淺談中職學校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電子教育,2011(3):80-82.
[2]王昊鵬,王衛東.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課件[J].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153-154.
[3]劉梅.中職數學教學中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77-78.
[4]李思源.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