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榮,余煥玲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 100069)
轉化醫學理念對培養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的指導意義及思考
肖 榮,余煥玲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 100069)
轉化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
醫學發展的目標是促進健康,減少疾病,基礎醫學研究也應圍繞提高人類健康水平而展開。在過去幾十年的基礎醫學研究中,我們收獲了大量高質量的論文、塵封的專利以及只能在實驗室應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而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疾病早期篩查等卻沒有大踏步前進。在公共衛生領域,我們的防控體系和措施在新發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面前,仍然顯得力不從心。人們開始意識到,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實踐之間的脫節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因此,轉化醫學應運而生。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二級學科,其不僅具有很強的自然科學屬性,還具有明顯的社會科學屬性,是一門應用性和社會實踐性很強的學科[1]。由于我國國情和歷史原因,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尚沒有本科教育,而研究生教育也偏向于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實際應用有一定距離,不能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發展需要。因此,我們要更新研究生培養思路,以轉化醫學理念為指導,注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2]。
美國國立衛生院于2003年最早提出轉化醫學的概念,隨后受到各國醫學界的認可。轉化醫學致力于彌補基礎實驗研究與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之間的鴻溝[3],旨在讓基礎研究成果(如新技術和方法、設備器械、試劑、藥物)向實踐轉化,促進健康水平的提升,即從實驗室到臨床(bench to bedside,B2B)的轉化[4,5]。轉化醫學的另一個內涵是通過臨床觀察分析、發現并凝練科學問題,為基礎醫學研究提供思路、指導實驗設計過程,即從臨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B2B)的轉化。實際上,轉化醫學實現了基礎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和臨床問題的快速解決,保證了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之間的無障礙對接,從而促進整個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
2.1 未能體現轉化醫學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有待加強
轉化醫學的基本特征是多學科交叉合作[6],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領域的轉化醫學不僅涉及生命科學、醫學、食品科學等相關學科,還涉及社會科學、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等學科,是一個涉及微觀與宏觀、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系統。在這個復雜的交叉系統中,學生對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熟練掌握,才能融入該系統,做好相關工作。
目前尚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本科教育,本專業研究生大多來源于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食品科學等相關專業,在本科階段,部分學生沒有機會了解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營養學、食品衛生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薄弱。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相關必修、選修課程,并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其中必修課包括英語、政治及一些方法學課程,選修課往往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確定,也包括營養學與食品安全學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等,而這些課程并沒有“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相關內容。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欠缺,將阻礙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進行轉化醫學實踐。
2.2 轉化醫學理念尚未根植于研究生培養全程
如前所述,轉化醫學的基本理念是從研究到實踐及從實踐到研究這一雙向過程[7],其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領域強調的是如何將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內容轉化為人們自覺的生活行為、改變飲食行為、強化食品安全意識、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等,以及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凝練科學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并指導臨床和預防醫學實踐工作。然而,該理念尚未根植于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其原因包括3方面:(1)營養學的實踐工作,尤其是臨床營養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落后于其他醫學學科;我國缺乏相關法律法規,一些需要營養專業人員參與的機構,例如集體食堂、醫療服務機構、社區、托幼和托老機構等人才缺乏,很難凝練實際工作中的營養科學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轉化醫學的發展。(2)雖然轉化醫學已經發展了十余年,但一些研究生導師的轉化醫學理念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如某些研究生導師在住院病人治療中,并不注重膳食調控在圍手術期、急慢性期病人恢復期和預防并發癥中的重要性,即使觀察到一些臨床現象,也沒意識到將問題反饋到營養學基礎研究中。然而,只有導師重視轉化醫學的應用,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轉化醫學意識的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全面提高。(3)食品衛生領域的違法現象,如地溝油、食品添加劑等掩蓋了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領域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即食品加工、貯存以及運輸過程中營養素的損失、新食品污染成分的產生及其與疾病發生的關系、微生物的生長規律及其代謝產物、食品安全性的風險評估等。只有嚴格守法和執法,從源頭上杜絕或減少違法現象,人們才能有更多精力關注上述關鍵問題,才能進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領域的轉化醫學研究。
2.3 理論和實踐相互轉化的能力有待加強
實踐能力提高是現代醫學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專業學位研究生應該具備營養調查及評價能力以及據此提出營養改進措施、制訂特殊疾病營養治療方案、指導各種狀態下病人選擇和使用營養餐等能力,同時要具有發現臨床問題并凝練科學問題的能力,以實現臨床實踐向基礎研究的轉化。對于科學學位研究生,應具備一定的課題設計、管理和執行能力,能夠獨立開展科學研究。但是,當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仍主要在大學實驗室里培養,導師臨床診治和公共衛生實踐經驗也較少,導致研究生實踐機會更少;大多數科學學位研究生處于“接受導師課題安排”的狀態,只求掌握并應用實驗室常見實驗方法,較少思考“為什么做”“怎么做”“實際意義是什么”等問題,自然缺乏全局觀念,缺乏對整個課題的把握,也就談不上將基礎研究成果同臨床應用結合起來。
3.1 將轉化醫學思維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
從入校第一堂課開始,導師就應將轉化醫學的理念傳授給研究生,并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轉化醫學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領域中的實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團隊的事情。也就是說,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讓其以整體觀念來發現和解決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問題、改進相關研究和實踐方法、制訂(完善)疾病防治相關規定、政策或法規。但任何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培養也不是“全才型”培養。我們需要將轉化醫學的理念根植并貫穿于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培養研究生的整體意識及與其他科學領域研究人員團結合作精神,提高應用轉化醫學理念及技術的能力。
3.2 改進培養模式,實施個體化培養方案
研究生導師或導師小組的成員要對入組的研究生進行深入了解,包括專業知識、能力結構、性格特點、基本技能等,根據研究生的具體情況補充“三基”知識。此外,要按研究生的專業類型進行實踐技能培養,努力為專業型研究生創造臨床、社區或相關機構實習、實踐機會,提高其實踐能力;對于科學學位研究生,應注重提高其參與課題申請、研究設計實施、高質量完成學位論文和科研論文的能力。
總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培養應針對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加強現代醫學理念教育,提高研究生臨床診治與公共衛生現場實踐能力,促進轉化醫學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領域的應用[8],培養適應新時期的高層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人才,提升人群營養與健康水平。
[1]吳坤.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5):17-19.
[2]張立實,呂曉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營養與食品安全相關專業高等教育的發展[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9,21(4):296-298.
[3]趙玉沛.既要借鑒國外經驗又要結合國情[J].中國醫藥報,2011-03-29(B06).
[4]來茂德.轉化醫學:從理論到實踐[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7(5):429-431.
[5]韓濟生.疼痛醫學中的轉化醫學[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1):1.
[6]陳發明.用轉化醫學理念指導醫學研究生教育[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1,21(11):664-668.
[7]任成山,徐劍鋮.轉化醫學的概念、研究熱點及其前景[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2012,3(6):456-461.
[8]劉彩霞,王慶,陳雯.轉化醫學在預防醫學領域相關學科中的應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66-69.
G643.0
A
1671-1246(2014)23-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