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8)
淺談孫維剛教學方法對現代數學教育的深遠影響
張鵬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8)
分析孫維剛教學方法對現代數學教育的深遠影響,了解和把握現代教學方法改革方向。
孫維剛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數學教學
孫維剛被中國教育界譽為“傳奇教師”,有“中國數學教育之父”之稱。孫維剛教學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本文只就其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探討,以了解和把握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孫維剛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有先進的、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
在教學領域,孫維剛所說的觀念,是指教學目的和教師責任。很多人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傳授知識。近年來,社會就業壓力增大,應試教育思想仍左右著我國的學校教育,影響了教師對教育目的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采用。于是,猜題壓題、收集高考命題信息成為時尚,特別是“題海戰術”,使學生不堪重負。而這些,孫維剛都不贊成。
他曾經說過:“知識是需要的,但我們更需要的,是駕馭知識的睿智,是面對陌生的科技難題,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創新能力。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高超的思維水平,提高智力素質。”所以,教育的目的,應當是“通過知識的教學,不斷發展學生的智力素質,造就學生強大的頭腦,把不聰明的學生變聰明起來,讓聰明的更加聰明”[1]。
“造就學生強大的頭腦”既可以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和更熟練地運用學過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還能在面對新問題時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因此,我們不應過于強調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表面上的對立,而應關注其教學價值取向、觀念、方法等在培養學生方面的實質性差異。
孫維剛曾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了把鉛球推得遠,最佳出手角度應是多少?全班眾口一詞地回答:45°。若不考慮人的高度,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但它并不是擲鉛球最佳出手角度,因為擲鉛球時,鉛球的出發點是投擲手的位置,和落地點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就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在孫維剛提問過的學生中(而且多是優秀學生)竟沒有一個人想到。這是為什么?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今的教育過于注重形式訓練,強調機械、盲目的練習。而孫維剛則認為數學教學重點應該放在知識的實際應用上,讓學生學了會用,學有所用,更好地發揮數學的作用。另一方面,條條框框割裂式教學肢解了知識體系,也肢解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看不到問題間整體性的聯系,難以提高智力素質。
如果站在系統的高度傳授知識,情況就不同了。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理解孫維剛“站在系統高度教學”的觀點:
2.1 每個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傳授,都應在“見樹木又見森林,見森林又見樹木”的狀況下進行
孫維剛怎樣教數學?他說:“八方聯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有一位中學教師曾經問過孫維剛:“在小學解應用問題是用算術的方法,上中學后則改為列方程的方法,學生們一時間不適應這種改變。這個問題,應當怎樣解決?”孫維剛回答:“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如果你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使學生發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問題時,代數的方法(即列方程的方法)包含了算術的方法,算術的方法不過是代數方法的特例,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2]
2.2 在教學中,對任何細節都鼓勵學生追根溯源,并使其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
一名初一的學生問他的數學老師:“老師,課本上說,整數和分數的總稱,叫做有理數,‘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數和分數這兩種數有什么道理呢?”這位老師卻回答說:“這是數學上的規定,沒有為什么!”
孫維剛對此十分感慨:幾經如此,寶貴的求知欲便會消失殆盡;學生學習時不再思考,而是刻板記憶,不求甚解;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麻木。
把整數和分數的總稱叫有理數,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是翻譯上的一個失誤。“rational number”這個單詞,日本人把它譯作有理數,我們又從日文譯成了中文。在這里,譯者只知道“rational”的最常用的意思:理性的,合乎情理的。但“rational”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比。“rational number”是指“可以精確地表示為兩個整數之比的數”。這樣一來,真相大白,因為分數當然是兩個整數的比,例如是4:7,整數同樣如是,3是3:1,也是6:2。所以,整數和分數總稱為“rational number”(可比數)[2]。
如果教師不了解這個背景,可以當面告知學生不知道,然后回去查資料,千萬不要抹殺學生的好奇心。作為教師應當認識到上述問題不是與數學無關的,恰恰相反,這是在數學活動、數學文化的意義上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孫維剛作為有突出成就的數學教師,其深邃的教學思想、廣博的學識于上述問題可見一斑。
2.3 在系統中進行教學,濡染學生,使之養成“聯想總是油然而生”的思維習慣
孫維剛的一名學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孫老師講課很有心計,他在數學課上,從希臘字母講到希臘文化,再講到歐洲,講到二戰;講到二戰時,他順手就畫軍事地圖……看似信馬由韁,可他最后總能又回到原話題,非常到位,像是精心設計的。”這就是孫維剛的高明之處。他曾經說過“:某些知識看似和數學毫不相干,其實它們和數學以及其他學科都有著深刻的聯系,所謂同出一轍。學科間本無明顯的界線,它們總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規律,才能把握內在的靈魂,做到知識越學越少,真正的從必然王國邁進自由王國。”
凡是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他們同時也是哲學家、思想家,總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思想的高度,運用辯證的觀點、變化的觀點進行觀察與思考。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各門具體科學是哲學的認識基礎,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理論指導。所以,哲學是從各門學科中抽象出來的更本質、更普遍的科學。把握住它,才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深入本質,切中要害。
孫維剛曾經說過:“學生在各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善于發現、歸納研究對象的特點,從中抽象出更普遍的規律,隨時用它們指導新的學習,或解決新的問題,同時又對這些規律作修正或補充。這樣,幾經上下循環,才能上升到對哲理的領悟。”當然,作為教師,也應當在這個過程中適時地把一些哲學知識教給學生。
孫維剛總是讓知識以“系統中的知識”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去把握知識。他把哲學思想和具體知識有機結合,在思考過程中融為一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以上是筆者對孫維剛教學方法進行的初步探索,這使筆者深深懂得孫維剛在關注一般教學方法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向更高層次的哲學觀點升華,對于我國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們相信,他獨到的見解、深刻的認識會給所有教師以深深的啟迪。
[1]孫維剛.孫維剛談立志成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孫維剛.孫維剛初中數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G426
B
1671-1246(2014)23-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