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41)
淺談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耳針療法
王杰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41)
耳針療法;耳穴;耳廓
耳針,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治療范圍廣,操作方便,對疾病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運用耳穴診治疾病,早在《靈樞·五邪》就有記載:“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靈樞·厥病》記載:“耳聾無聞,取耳中。”歷代醫學文獻也有用針、灸、熨、按摩、耳道塞藥、吹藥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這都充分證明了耳穴的學習對學生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性。
然而學生在學習中有很多問題難以突破,如:耳穴的表面解剖屬于新知識點,耳穴的定位及主治非常復雜,難以記憶,對耳穴的選穴原則及操作方法掌握不熟練,對耳針在應用中的注意事項不夠重視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師生默契配合,方法得當,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引入教學內容的例子很多,如:同學們在放學路上有沒有看到許多小朋友耳朵上粘著膠布?在未學本節課之前大家或許會誤認為這是“00后”或“10后”的一種新潮裝扮,學了這節課你就明白粘膠布的作用了。思維活躍的學生甚至會對孩子們所貼的耳穴進行分析,如貼的這些穴位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可以治療什么疾病?有哪些操作方法?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應用呢?例子可以生動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引入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首先,讓學生把耳穴的結構圖臨摹3遍,然后教師找一名學生做模特,在這位學生的耳朵上將耳輪、耳輪結節、耳輪尾、對耳輪、對耳輪體、對耳輪上腳、對耳輪下腳、三角窩、耳舟、耳屏、屏上切跡、對耳屏、屏間切跡、輪屏切跡、耳垂、耳甲、耳甲腔、耳甲艇、外耳門一一指點出來。然后給班內學生(兩人一組)布置任務:分別在對方的耳朵上將耳廓的結構指出來。遇到問題及時舉手,教師當堂解決。
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學生眼高手低現象,既能將解剖部位熟練地指出來,又能輕松地學會畫耳朵的平面圖,為下一步學習穴位的定位夯實基礎。
根據法國醫生P.Nogier1956年提出的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圖,依圖所示:頭朝下,所以與頭面有關的穴位分布在耳垂,與上肢有關的穴位分布在耳舟,與軀干有關的穴位分布在耳輪體,與下肢有關的穴位分布在對耳輪上、下腳,與消化道有關的穴位分布在耳輪腳周圍,與胸腔有關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與腹腔有關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其余規律性不太強的穴位隨用隨記,當堂掌握。
(1)依規律分步講解,先讓學生將手高高舉起,從上往下的部位為:手指、手腕、肘關節、肩關節、鎖骨。然后把耳舟分成6份,除肩關節比較大需占兩份外,其余部位各占一份。從上往下指導學生在搭檔耳朵上準確指出。
(2)指揮學生把下肢抬起,從上往下依次為:趾、跟、踝、膝、髖,分別位于對耳輪上腳,讓學生看看自己的下肢、趾和跟位于同一平面,所以把對耳輪上腳分為5部分,最上面一部分分兩份,坐骨神經貫穿整個下肢,所以分出來,與臀共同安排在對耳輪下腳,從上到下分兩部分。
(3)讓學生在對耳輪體上將自己的軀干分段,軀干分為腰骶椎、胸椎、頸椎,分別對應腹、胸、頸,教師只需點出將對耳輪體前后分為6部分,學生便可輕松地將這6個穴位準確定位。
(4)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消化系統的組成:口、食道、賁門、胃、十二指腸、小腸、闌尾、大腸。這些穴位均規律地分布于耳輪腳周圍。學生只需對耳輪腳進行分段便可指出。
(5)按照三焦分部法,上焦的心、肺、氣管分布在耳甲,中間為心,心的三面環肺,靠近外耳道的一面為氣管;中、下焦的脾、肝、胰膽、腎、輸尿管、膀胱、尿道分別按順序排列在耳甲艇的上半部分,并叮囑學生不要忘掉艇角位于耳甲艇頭部。
(6)廣泛征集學生意見,對于其他規律性不強的散在穴位總結一個比較好的記憶方法。
此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讓學生有效地突破耳穴記憶過程中出現的瓶頸,聯系自己的身體結構,迅速記住耳穴的組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分類整合知識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分析及自學能力有很大幫助。
因為經絡在臨床應用中有說明病理變化和指導辨證歸經的作用,所以耳廓上耳穴部位的陽性反應點既是輔助診斷的依據,也是治療疾病的刺激點,在制定治療方案前必須進行有效的穴位探查。指導學生采用望、壓、查3種方法。所謂望,即觀察耳廓皮膚有無變色、變形;壓,即用探棒在疾病相應部位,由周圍向中心施以均勻的壓力,仔細探查;查,即用耳穴電子探查儀,探測有無電阻值降低、電流增大而形成的良導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臨床應用的關鍵是掌握選穴原則。只有將選穴原則牢記于心,才能在疾病的治療中選擇合適的配穴組方。耳穴的選穴原則如下。
5.1 按部位選穴法
即根據病變部位選取相應耳穴。如胃病取胃穴,肩周炎取肩穴。
5.2 按辨證選穴法
即根據中醫學理論辨證選取相關穴位。如眼病選肝穴,失眠選心穴,脫發選腎穴。
5.3 按現代醫學理論選穴法
如神經衰弱選皮質下穴,月經不調選內分泌穴等。
5.4 按經驗選穴法
如刺激耳中穴有止呃逆的作用,神門穴有止痛鎮靜的作用,耳尖有降壓和退熱的作用。
通過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指導學生正確選穴。
如腰痛時取腰椎、骶椎、腎、神門4個穴位。腰椎、骶椎為按部位取穴法,腎為腰之府,為按辨證取穴法,刺激神門穴止痛鎮靜,對腰痛有奇效,屬于按經驗取穴法。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高血壓和胃痛的處方并給出方義。
待學生操作內容掌握后,課堂上進行實際操作,兩人一組,以已完成取穴的高血壓和胃痛為實例,進行毫針刺法和壓丸的操作,將理論知識徹底轉化為實際操作。
通過對耳穴知識的學習,學生不但掌握了耳穴的解剖結構和穴位的定位方法,而且掌握了選穴原則、取穴方法、操作方法及適應證和禁忌證,更重要的是能將理論知識隨堂轉化為實際操作,避免了眼高手低現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G421
B
1671-1246(2014)23-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