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宏
(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張掖 734000)
對醫古文教學的創新性思考
朱建宏
(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張掖 734000)
醫古文承載著我國古代中醫藥文化的靈魂,是對中醫藥類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課程。醫古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和正確理解古醫籍文獻的能力,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程教學效果。
醫古文;課程定位;教學方法
醫古文是學習和研究醫學古代漢語的基礎課程。醫學院校加強醫古文經典的閱讀和教學,有利于開拓大學生中醫知識文化視野,提高傳統人文精神素養,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領悟中醫藥學精髓。醫古文作為一門語言學課程,其內容大部分學生較難領會和掌握,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在教學中如何展現醫古文文獻風貌及其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醫古文的求知欲,培養其分析、理解、探討醫學問題的能力,是我們一直探索的問題。筆者結合醫古文教學實踐和體會,從高校醫古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思考兩方面進行探討。
醫古文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中醫古籍閱讀教學為基本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為首要目標[1]。通過醫古文教學,使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為學好中醫藥學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近年來,在醫古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1 課程定位不明確
一些醫學院校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注重中醫藥專業課程教學,大幅度縮減醫古文課時數甚至不開設醫古文課程。部分中醫藥專業學生認為將來從事臨床工作,學不學醫古文無所謂,不知道醫古文是學好專業技能的基礎與前提。教學中,教師往往將醫古文的教學目的定位在閱讀古籍能力和語言文化基礎上,不能緊跟中醫發展步伐,對醫古文課程的多重目的性不明確。
1.2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醫古文內容深奧難懂,加上學生古文功底薄弱,課堂上被動接受古代漢語和醫學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當今醫學院校大學生很少接觸祖國傳統醫學典籍,閱讀能力不強,上課時面對大量古代語法、繁體字、字詞解釋,覺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失去學習興趣。
1.3 教學方法單一陳舊
教師重視對學生醫古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往往用醫學傳統文化的趣味性來取代語言理解能力的訓練,不能將內容講授與專業素質培養有效結合。醫古文課堂教學多以串講為主,教學內容專注于字、詞、句、語法的詮釋,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的思維定勢,創新意識淡薄,學習缺乏主動性,難以樹立研讀古醫籍的信心。
1.4 師資文醫偏頗
醫古文是古代漢語和中醫學相互交叉的一門課程,對于授課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古漢語知識,還應具備寬厚的中醫藥理論知識。而當前醫古文授課教師要么是中醫類專業教師,要么是中文專業教師,講解側重于所學專業,或文學或醫學,不能兼顧傳授文學與醫學知識,不利于學生吸取古醫籍精髓[2]。
醫古文課程教學內容可概括為名醫名家、名著名篇和醫案醫話3部分。通過學習醫古文,讓學生廣泛了解古代醫籍的典范之作,全面把握名醫名家學醫的經歷、醫學風格及醫學成就,充分體會醫學家不斷探索與創新的思想根源,進而引發學生對傳統醫學文化的興趣和思考。總之,要發揮醫古文教學的多重作用,積極探索醫古文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變革。
2.1 寓醫于文,展現人文精神魅力
醫古文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讀之終身受益。學生通過研習經典,在學習古漢語知識、專業知識的同時,從先賢們嚴謹治學、刻苦鉆研、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中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喚醒生命價值感,進而誘發學習興趣。如《黃帝內經》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強調了生命至尊至重的思想,通過醫古文教學向學生灌輸尊重生命的意識,體會中醫藥文化遵循自然、敬重生命、關懷健康的本質。《大醫精誠》中要求醫生“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滲透了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仁愛慈悲是醫生必備的情懷。在醫古文教材中,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人既是神奇醫術的化身,也是醫德高尚的光輝典范,他們淡泊名利、至精至誠、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的為醫之道深入人心。教學中將文中的醫家思想、理論精髓、醫德醫風貫穿其中,用古文之美來感染學生性情,用人文精神來滋潤學生心靈,就能很好地傳遞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醫學古籍文獻的閱讀和鑒賞興趣。
2.2 把握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醫古文教材分文選和基礎知識兩大部分。其中文選包括傳記、序文、醫論、醫案等體裁的文章;基礎知識包括工具書、漢字、詞義、句讀、今譯、古代文化知識等,內容非常豐富。鑒于目前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而醫古文課時有所縮減的現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深奧而廣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必須從總體上把握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3]。筆者根據文選部分的體裁和難易程度,設計精講和泛講內容。醫理深奧的文章,如《傷寒論序》《大醫精誠》等,對重點字詞、語法現象、特殊語序以及古代文化常識等進行精講,增強學生對醫古文的感性認識。內容淺顯的文章,如《華佗傳》《養生論》等,主要讓學生閱讀自學,教師只需對難點字詞及語法進行泛講,啟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使課堂講授從精講到泛講、從文字到文章、從篇章到著作,以點帶面,輻射整個教學內容。
2.3 實踐創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醫古文部分篇章涵蓋了許多操作性強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有著重要意義。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和拓展能力的空間,通過開展師生討論、工具書查詢、句讀練習、文意理解、今譯練習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在篇目學習前將常用字詞、重點語法、詞法以及重要句型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利用工具書查閱。在課堂講解中將學習內容與專業知識聯系起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討論醫學問題。對于難以理解的篇目,通過觀摩與走訪、查閱知名醫家資料,了解醫家事跡,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通過布置課外相關閱讀篇目及經典段落背誦,加強學生對篇目內涵的深度理解。通過這些實際練習,大部分學生具備了較好的研讀中醫古籍的習慣,學習興趣和信心大增。
2.4 設計篇章,創設多種教學方法
學習醫古文的首要問題是重點詞語的詞義理解,詞語的意義理解不清,詞語的應用把握不準,那就很難學好醫古文[4]。教師要摸索出適宜醫古文文選理解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手段完善醫古文教學方法。醫古文教學要創新教學方法,在答疑解惑、傳授知識、講解重難點、培養思維、開拓創新等方面尋找突破口,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給枯燥的課堂帶來生機。課堂教學要發揮傳統串講法的優勢,加強字詞的講授,重視詞義的分析;充分利用多媒體及視頻化教學,使教學內容實現深度和廣度雙向擴展。同時采用啟發和引導式教學法,積極探索名醫名家、名著名篇、醫案醫話等不同文體的教學方法,綜合應用,增強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教師要勇于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2.5 提升師資水平,引導教師文醫兼通
醫古文涵蓋了古代漢語、中醫藥歷史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史學和文學內容。這就要求醫古文教師兼顧文學和醫學知識,既要具備中醫專業理論,又要掌握古代漢語知識,將現代醫學文化與古代醫學經典、文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專業修養;不僅要適應現代教育發展規律,積極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進醫古文教學方法(如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更要進一步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能力,做到教學形式多樣,內容生動有趣,講解先易后難,理解循序漸進。只有不斷擴充知識和學習內容,虛心向同行學習請教,積極開展教學反思,才能有效駕馭整個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古文課程糅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各方面的內容,對中醫學子的個人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將醫古文作為中醫藥文化的載體,重視、加強醫古文經典的閱讀和教學,才能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弘揚中醫特色文化。
[1]王育林,崔錫章.淺談中醫古籍閱讀能力培養與醫古文課程改革[J].中醫教育,2008,27(6):31-32.
[2]劉紅霞,王瑩雪,胡波.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中醫藥專業醫古文課程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語文學刊,2013(11):122-123.
[3]趙舒,楊曉溪.醫古文教學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4):51.
[4]朱厚文,曹衍軍.《醫古文》的學習與指導[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6):100-101.
G421
B
1671-1246(2014)23-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