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掌握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分析實效性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促進作用,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275-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要求,利用各種環境、機制和載體等手段,對高校的受教育主體——大學生進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總和。其目的是為了培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體現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成敗。因而,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歸宿。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
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定義,學者們的表述各有不同。龍漢武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按照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律,通過扎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認識水平,培養豐富情感,磨礪意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大學生優良思想政治品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育人職能。楊雙認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涵義應有廣義和狹義上的解釋,他指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就是按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要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結果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相比,所達到的真實、有效的程度,以及這一結果給受教育者帶來的實際利益和給社會帶來的實際好處,它既包括物質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張耀燦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實踐中的可行性,產生良好結果的可靠性。古人伏教授的闡述最為具體,也最有代表性,他在《德育實效性研究與實踐》一書中認為,所謂德育實效性,是指教育者通過德育過程對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響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其中既包括實際取得的效果,又包含德育的投入與實際收效的相應比例,即投入與產出之比。簡言之,德育的實效性就是指德育預期目標達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務實際完成的狀況,其最終落腳點在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綜合借鑒學者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不同表述,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落實的。本人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簡言之,就是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求接受的程度和外化行為的水平。
二、實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實效性,已經成為長期困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主要問題,只有分析其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具體來看,導致實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過分強調灌輸的作用,忽視了被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輸”理論是列寧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來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一種理論不會自發地在人們的頭腦中產生,需要有意識地自覺地加以灌輸。在中國,學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強調系統的教育、理論的傳輸,注意道德知識的傳授;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識、理論講得多,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去體驗品味,然后外化為外在的行為,以為這樣學生就能獲得相應的品德。實際上常常出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現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時間的集中性和觀點的鮮明性,容易給學生一種“強迫灌輸”的感覺,進而使容易困惑、喜歡質疑的大學生產生一種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礙,從而制約他們對有關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內化,這在很大程度影響了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更為嚴重的是,過分強調這種教育方式,教師以獨斷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教條,學生缺乏參與性、實踐性,這樣可能培養出順從聽話的“乖孩子”,但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他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遇到問題往往無所適從。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細致的育人過程,所謂“百年樹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并不一定與德育信息的輸入成正比,因此,不可急功近利,企圖通過幾次報告或幾次課堂教學,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具體到高校中的“兩課”教育,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過時,“兩課”作為公共課,老師在臺上對學生進行灌輸,而學生則無精打采,考試前幾天死記硬背一些內容,出現了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過后忘筆記的現象,“兩課”的主渠道作用基本上流于形式。正面的、顯性的灌輸教育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和優勢,在新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最后,教育內容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也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的一個重要原因。近些年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向學生灌輸的幾乎都是“正面”的東西,講大道理,唱高調,進行抽象空洞的說教,相反對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講不清時就盡量回避,即使偶爾涉及某些“陰暗面”的東西,也不能從理性思維的高度進行科學而透徹的分析。這樣,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導學生應當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何立德,但學生耳聞目睹的現實,卻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有了巨大的反差,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產生了懷疑,進而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推行。
三、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總的說來,切實強化知行合一,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首先,旗幟鮮明地弘揚“知”,用正確的“知”來武裝、指導大學生的“行”。“知”就是要讓學生必須知曉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基本思想。“知”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理想信念、世界觀的問題,其次是思想道德、行為規范問題。“知”,既要體現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要符合大學生思想認識形成和發展規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但從根本上來講,“知”必須有效、管用。鄧小平同志說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也就是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的理論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并將其內化為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轉化為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為祖國為人民奮發學習的強大內在動力。
具體而言,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諸如“四個如何認識”這樣的重大問題和學生思想上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對迷惑大學生思想的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講清事實和道理,給他們釋疑解惑。并引導他們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分析和處理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接觸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信息,明辨是非,直面人生。在抓好課堂教育的同時,必須緊扣時代主題,把馬列主義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與倫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美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眾多學科融為一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
其次,豐富“行”的形式與內涵,在“行”中促進“知”的升華。“行”就是行動,更多指向的是社會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單純靠課堂教育的框框,努力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社會實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重要途徑。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的范疇,占據應有的比重,并置于社會大環境之中,豐富社會實踐的形式與內涵,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向基層,了解國情、了解民情,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抵抗形形色色社會思潮的免疫力,讓他們在幫助地方、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和能力與為人民服務結合起來,提高思想素質,培養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增長自身才干,增強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堅定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第三,嚴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入口關”,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親和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自身能力、水平、素質的高低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基礎。為此,必須嚴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入口關”,提高其素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是一個綜合概念,主要包括知識和道德兩個主要方面。而知識和道德兩個方面又相互滲透,相互融合。21世紀被稱為知識世紀,教師的道德應該是具有深刻知識內涵和文化氣質的道德,一個沒有廣博的知識沒有科學視野的教師是不可能有道德的影響力的,僅僅依靠說教的道德教育必定是蒼白的。同時,僅有廣博的知識、寬廣的科學視野的教師,而缺乏深厚的道德底蘊的教師必定是缺乏道德感召力及親和力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追蹤當代科學與學術的發展,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與儲備,并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兼具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綜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命題,這是由它的重要性和現實性所決定的,需要高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鑒于此,在具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形成社會、高校、家庭相互協調的體系,組織社會與家庭各方力量參與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從而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龍漢武.論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四要素[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5).
[2] 楊雙.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1).
[3]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古人伏.德育實效性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