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巖
〔關鍵詞〕 數學教學;探究式;問題;自主參與;操作;實
驗;觀察;對比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3—0074—01
數學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數學問題為主的教學,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數學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圍繞某個數學問題以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能力是初中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并且是中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所以,對每一位初中數學教師而言,要根據具體情況,盡量地應用探究式教學,以培養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初中生的數學素養,為他們各個方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呢?下面,筆者以教學“三角形的相似條件”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問題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基礎
“數學從問題起”。問題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頭腦所產生的對事物的疑惑心理,這種心理驅使個體去積極思維、去探究、去解答疑惑。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所以創設問題情境是探究式學習的第一個環節,是創新的起點,其基本內容是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學生已有知識或生活實際出發,指出與新課有緊密聯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現象,促使學生“生疑”。
比如,教學“三角形的相似條件”時,教師出示三角形模型,提問:在你的作業本上任意畫一個與該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需要什么條件?此問題是在學生理解相似三角形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學生很快給出了正確的答案:需要三邊的長度和三個角的度數。教師接著繼續提問:條件能否少一點?大家猜想一下需要什么條件,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引導,經過歸納、整理,總結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個條件:1.一角相等;2.兩邊對應成比例。
兩個條件:1.兩角對應相等;2.三邊對應成比例;3.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4.兩邊對應成比例且一邊對角相等。
三個條件:1.三角對應相等;2.三邊對應成比例,一角對應相等; 3.兩角對應相等,兩邊對應成比例。
二、自主參與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保障
探究是一個多元化的活動,但沒有自主意識的參與,探究就會流于形式。新課標明確指出:“自主學習是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尤為重要。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
比如,教學“三角形的相似條件”時,在學生已經歸納整理出畫出兩個相似三角形所具備條件的基礎上,教師繼續提出問題:怎樣探索兩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學生提出方案:一人確定好兩邊的長度,組內其他同學計算出這兩邊的適當倍數作為兩邊長,各自畫三角形并比較是否相似。于是,各小組學生迅速展開活動,進行比較、驗證,否定了這個條件。綜合前面的發現,學生得出結論:滿足一個條件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相似,不能作為判別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三、操作實驗和觀察對比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途徑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去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學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源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從觀察、分析、對比中獲得正確的結論,發現有價值的觀點,進而體驗探究的樂趣,感悟知識的真諦。
比如,教學“三角形的相似條件”時,在學生經歷自主探究過程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和“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兩種方法進行探索驗證。在驗證時,各組對不同驗證方法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的三種方法,并且體會了不同判定方法的特點。
編輯:謝穎麗endprint